★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我的老師林仁波切》

 

*對林仁波切而言,受戒並不僅止於下定決心。他去除所有戒律的錯誤詮釋,將之融會貫通。不過,在他常念誦的幾本法本中,他還是保留一本貢唐丹白仲美的《三戒學處攝頌》,並珍惜耶喜堅贊《心與心所攝頌》的根本法本及註釋。林仁波切認為,上座禪修和下座之後都要反省內心,在煩惱生起之際立即修適當的對治法,這是最重要也最殊勝的修行,他勸別人也這麼做。

每當太陰月(陰曆)十日、二十五日,林仁波切會修獨勇大威德金剛及金剛瑜伽母的自灌頂成就法。他也每天修持金剛薩錘儀軌、念誦金剛薩錘百字明,以及獨勇大威德金剛四灌頂加持儀軌。如果偶爾犯了微細的戒,他會效法偉大人物修法懺悔,不讓犯戒的惡業存留到隔天。


*林仁波切非常希望能居住在與世隔絕的阿蘭若,但當他成為我的親教師後,除非休假等日子,大部分時間他都必須住在羅布林卡或我在布達拉宮的居所。然而,這並沒有讓他不悅。每當沒有賓客造訪,他就會誦經、閱讀法本。念誦時,也不會躁進,而是跟著儀軌的每字每句,專注於觀修的程序。有時候,為了能清楚地觀想,他會重複四、五次儀軌中那個段落或特別的咒語。

如前所述,當林仁波切在西藏布達拉宮進行盧伊巴勝樂金剛生成次第閉關修行時,光是念誦自生本尊成就法,就花了三個小時。林仁波切對待這樣的修行,態度非常嚴謹。年輕時,他完成了十萬遍大禮拜;即使後來上了年紀、變胖了,他還是每天早晚頂禮三拜。修持六座瑜伽當中的供曼達供時,他會安立壇城。他盡力修集資淨障的法門。在這基礎上,他持續精進聞、思、修,就像大河之流源源不絕。因此,他在心中發展慈悲及其他偉大的功德,我已在前面各章提及明確的事蹟。

前行四法

 

(日宗仁波切,修心日光教授)

*在宗大師之前,格魯以外的其他教派,包括了寧瑪、噶舉以及薩迦,這些教派當中都有提到「前行的四教授」。這四教授分別是哪四種教授呢?

一、為了區分惡道,而提到「皈依」。這當中的「惡道」指的是外道,為了區分內外道,所以特別強調皈依。

二、為了區分劣道,而提到「發心」。這當中的「劣道」指的是小乘法,小乘跟大乘雖然都是佛法,但是這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在於能否發起殊勝的菩提心。雖然聲聞、獨覺的法類,它是佛法、也能夠獲得解脫,但是畢竟沒有辦法獲得究竟的佛果。想要獲得圓滿的佛果,在此之上必須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因此「發心」能區分劣道。

大禮拜的意義

 

(達賴喇嘛尊者2016入行論教授)

問:大禮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答:在《密集金剛》裡面說到了五主風、五支風,我們雙手合掌的時候會將十風連接觸碰到我們的額部、喉部、胸部和臍部,五主風和五支風觸碰到我們的時候會幫助我們將風——體內的氣融入於中脈,我們覺得這是一種解釋。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搭配著印度的傳統,因為在印度表示尊重的時候會合掌,所謂的禮拜就是一種尊重的表現,希望我現在尊重對象身語意的功德,將來自己也能夠獲得,以這種的心態表達自己的尊重而做出的手勢。最主要就是動機,以良好的動機來禮拜的話會有很好的正面的效應。

禮拜又可以分身禮拜、語禮拜、意禮拜三者,因為我的膝蓋不好的緣故,所以我就沒有身禮拜了,我最主要是語禮拜和意禮拜。在這三種禮拜當中,意禮拜是最重要的,所以沒有身禮拜也沒有關係。身禮拜做得再怎麼迅捷或多次,如果內心裡面去想其他跟禮拜無關的事的話,那是沒有用的。

 

達賴喇嘛尊者教你如何供水

達賴喇嘛尊者教你如何供水https://bit.ly/2ZVyEQZ

在某些地方我察覺到供水時的不妥,最初我以為你們都已經知道該怎麼供。

有些人拿著空的供杯,先排列空的供杯,再倒水,會這麼做。

我開玩笑地說,天氣冷的緣故說不定會有例外,按理來講,供水時,先將水倒在堆疊供杯的第一個供杯,不應拿空的供杯。

自身供養

(達賴喇嘛尊者)

自己的身體也可以供養,菩薩們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可以發願我的身體可以變成長養眾生善根的因緣。<入行論>也是這樣說:我要變成四大,讓眾生受用。諸佛菩薩所想的只有利他,沒有什麼其他想法;我們也是沒有其他想法,就是隨順諸佛菩薩的意樂,自己的身口意由衷地供養上師,「我供養給您,希望我能成為利他之因」,這樣供養給上師,祈願自己能做利他事。上師諸佛菩薩所想的唯是利他而已,我們自己本身要怎麼樣?我們本身具有的條件,包括身體等,以供養身發願,希望能成為利他之因,這樣就會有願力及廻向在裡面。

如果我們將自己供養給上師,是最好的自利,也是最好的護法。平常講到金剛地基、金剛牆等許多守護輪,自己倒不如說:以上師諸佛菩薩為證,希望我能成為諸佛菩薩利他的一一順緣。這樣去發願、廻向,不需要寄望什麼,自己就是護法,自己保護自己了!也就是,當自己變成諸佛菩薩利他的因緣,就是最好的護法。這也是大乘說的,思惟利他,順便得到自利。

無上的供養

 (日宗仁波切,善說精髓教授)

*在《普賢行願品》裡面,提到「我以廣大甚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這兩句話是在說明無上的供養。無上的供養是指登地的菩薩以願力變現出各種善妙的供物所做的供養,登地的菩薩不論對於資具也好,對於願也好,都已完全自在,所以想要變現出任何美妙的供物,只要心一動念,所有的供物都可以呈現,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難以想像,也是暫時無法成辦的。但我們在思惟的時候可以想到:雖然現今的我並沒有辦法做到無上的供養,但對於登地的菩薩能做無上的供養,我的內心完全深信,而且感到歡喜,並且希望不久的將來,我也能夠像登地的菩薩一樣,以無上供養的方式來供養諸佛菩薩們。所以我們的內心在思惟無上的供養時,內心應該保持虔誠以及恭敬,這是屬於供品的無上供養。

供養的動機

 (日宗仁波切,善說精髓教授)

供養最主要的意思是指,我們透由某個行為讓對方感到歡喜,如果我們所供養的對象是諸佛菩薩,我們希望透由供養的行為,能夠使得他們的心感到歡喜、感到滿意。

佛是圓滿的,他根本不需要我們的供養,我們之所以要供養佛,是希望能夠從供養的過程中培養對三寶的信心,並且透由供養的行為快速地累積資糧。從佛本身的角度來說,佛 的心中有任運的大樂智慧,他根本不需要我們的供養,所以佛之所以會接受我們的供養,是希望培養我們心中的信,也希望讓我們快速的累積資糧。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日宗仁波切,善說精髓教授)

平常我們去朝聖的時候,到達一個景點,我們也應該唸誦《普賢行願品》,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也應該唸誦「文殊師利勇猛智」的這兩個偈頌。如果我們能這樣做的話,我們走到哪裡都是在修行。但現今的我們,說真的,我們對於修行一點關注力都沒有,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對於三寶、對於佛法沒有信心,如果真的有信心的話,我們走到哪裡都可以修行。

修法內容次序不可紊亂,廣略差別等一定要參照傳承

 

(文殊口授)

前行與正行的修法內容,從此乃至止觀之間的一切所緣次第,其間的次序不可紊亂。依於前後不同而導致的廣略差別等的修持、口傳,一定要參照所看到的傳承。如果像當今持誦攝類學的辯論難點般,隨心所欲地省略其中的內容等,則使一切善行皆有過失。這點在廣略道次第中都有提到。有智慧的人應仔細地思考,此至關重要。

但如今不少修行人,不遵循善知識開示的直接引導,而把書本當成自己的上師,雖說是在修行,這一切莫不是被沾染上過失的善行,無非是徒勞無果罷了!


達賴喇嘛尊者的每日修行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我平常就會不斷的修習菩提心、不斷的修習空正見,不斷的觀察、執持取修這兩種法義,可以說,在一切行住坐臥的四威儀道之中,都持續的修習菩提心、空正見,甚至有時在夢中,也會不自覺的修習菩提心、空正見。日夜思惟菩提心、空正見,的確能生起功德的,所以我想當我死亡時,即便我生前也有修習所謂的三身果為道用、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次第瑜伽、圓滿次第瑜伽,也不知道當我死亡時,這些佛法會不會明現?但我很確定的是,臨命終時必定會依著菩提心、空正見面臨我的死亡。

達賴喇嘛尊者串習空正見、菩提心的經驗

 

(達賴喇嘛尊者,2016入行論教授)

我不是說大話,我是講實話,因為是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多這方面法義的緣故,所以我確實非常喜歡空正見的這個教義,但那時候我覺得菩提心好像跟我很遠。來到了印度之後,從庫努喇嘛滇津嘉措那裡獲得了《入行論》的教授,我自己不但觀想菩提心,而且也還給別人講《入行論》,之後才跟菩提心的距離越來越接近。雖然菩提心還沒有從自續上生起,但是我覺得好像我可以看到這個資糧道的山頂,有這種的感覺,我覺得:我快要生起資糧道,或者是如果我堅持修學的話,我應該在這一世可以獲得菩提心、進入資糧道。內心會有這種的感覺。……

大約在1960年的時候,我覺得應該證悟了粗分的人無我,那時候讀大教典的時候,看到一句話——我也是由意識施設而有,那時候忽然從內心裡面產生了一個很大變化,看到人的時候會覺得這個人是虛假的,手指出來的話是找不到的。但是,如果去想法上的話,卻沒有辦法產生這種強烈的感受,我只有在人上產生這樣的感受。從此我知道:原來我的感受只是建立在粗分的人無我的上面,而不是細微的人無我上面,因為細微的人無我和細微的法無我在無我的層次是沒有差別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時候,我也非常認真的去思考無我,仔細地去閱讀了《廣論》、宗大師《中論》的注釋、《善現密義疏》等,搭配著看,如同第七世達賴喇嘛尊者在《中觀見訣具四念歌集》裡面說到:繁華六聚路口旁,離本二法喧嘩見,於此虛偽幻相在,莫念為實空性見。慢慢有所體悟了。……

做功課重要的是內心的緣念

 

(密集灌頂前行)

儀軌分廣軌和略軌,至少,略軌的念誦盡可能不要間斷。

但是,所謂的念誦,不只是動動嘴巴而已,最主要的是要去思維裡面的內容!就如克珠仁波切所說的,比起嘴巴的念誦,自生儀軌其實更重要的是意緣。而且我確實有這種感覺:只是念誦的話,其實蠻簡單的,一點都不累;但是意緣的時候就有點困難,很容易累。林仁波切的一個做法是:如果有時間的話,念完一遍之後,為了讓自己意所緣的內容更加清晰,所以會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我希望你們做功課,不是嘴巴上的念誦,更重要的是內心上的緣取,及思維這裡面的內容:上師、本尊、自心三者成為一體,而成為一體的前提條件是要先觀想空性——境空性和識空性,透過這種自心、上師、本尊為一體的觀修,讓自己的心慢慢、慢慢的從粗分的意識轉為細微,最後成為光明,是做這一種的觀修!我覺得,你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像書中所說那樣,這是很好的。

密續功課太多怎麼辦

 

(達賴喇嘛尊者)

問:假設弟子已領受灌頂,並已立誓接受念修指導行者修習廣大觀想次第及持誦真言密咒的本尊儀軌,雖然他們對密續信心具足,卻覺得念誦誓句過長,維持成為每日重擔,那要怎麼辦?

這種弟子應該把修法簡單化,因為他們的情況與那些認為密續修法不適合現時宗教生活的弟子不同。人人也要吃飯睡覺,所以不管他們再怎麼忙碌,有多少家人,工作如何繁重,這些弟子最少也可以騰出數分鐘保持每日不斷修自身為本尊天相及念誦相應的真言密咒。他們必須盡一點力,若連少許努力也辦不到,修道便決不會有進步。

 

座間防護諸門

 (穹拉仁波切,掌中解脫教授)

*座間要防護諸門,不要讓自己的心太散亂,如同逛街買東西,沒買到想要的東西,回家會一直想一樣,若過於散亂,正修時無法將心收回來。心要有「今天所造的身語意要清淨」這樣的意樂。每天去檢查行為是否如發願一樣,再加以調整。

*阿底峽尊者教誡,處眾時,要小心自己所說的,獨處時,要小心自己所想的。因為處眾時,任意說話會有傷害別人的情況,所以講話時要觀察自己在說什麼;獨處時,心會胡思亂想,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心。

取得修法的順緣要注意心態

 

(日宗仁波切,善說精髓教授)

在修學正法的當下,修學正法的順緣是需要的,但是過多、過少,對我們都不好。

並且,我們要讓修學正法的順緣,真的能夠成為修法的順緣,而不要將修學正法的順緣變成修學正法的逆緣。現今我們很多人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提到要修學正法的順緣時,心思就會關注這些話題,然後會花很多的時間、很多的心力去成辦這些順緣,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其實根本沒有在修學佛法。所以此時為了獲取學法的順緣,反而成為我們學法的另外一種阻礙,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佛法是具有智慧力引導修行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我曾認識一位拉達克的上師,我們有過幾次深談。有一次有人問他說:要不要帶領信徒去朝聖?他說他不去。為什麼不去?他說有可能因為面對太過於囂鬧嘈雜的環境,而不再遁世苦修了。

當然他的觀點是很好的,但是也顯不足。我認為,必須全面了知佛法而全面生起信心,不是被逼迫的,這樣自然而然就會認知到所有的囂鬧嘈雜實際上都只是魔鬼的使者罷了;任有多少的囂鬧嘈雜,必然會依於正法而更加見到輪迴的苦性。以前我的上師赤絳仁波切去了瑞士,瑞士非常進步,花花綠綠的;仁波切卻對我說,見到這一切更加深刻的決定輪迴的苦性。必須像這樣清醒而堅定地修行,所以也不是只有一直住在靜處,如果一直住在靜處,一旦遇到紛擾外境就心生顛倒,這樣這麼一來,只不過是住於迷矇而修罷了。佛法不是迷蒙的,佛法是具有廣大的智慧力而引導的,能以廣大的智慧力充分引導心向佛法而修習,必須是這樣的宗規。

三士夫的定義

 《菩提道燈論釋—歡喜勝筵》/四世班禪法幢吉祥賢造釋

*彼趣入無倒修行正法,故是此中所說“士夫”。

*所知有法,應有此中所說下士道之安立,因於此生絲毫亦不貪戀,能成後世義利之士夫,唯緣輪王之人間安樂,帝釋天、化樂天等欲界天樂,梵天等色無色界輪迴安樂。其方便者,即以深信因果為先行,以斷十惡業之戒律,有漏四靜慮及無色定等天乘、梵乘,而求自己所欲利益,當知彼即此中所說下士夫。

唯求增上生者,無倒趣入彼之方便,即是此中所說下士夫性相。

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應圓滿完成整體佛道的學習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我們學習宗大師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應圓滿完成整體佛道的學習。有些人,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論著前半部的內文中記下了極多的相關重點,後面卻一片空白,都沒有圓滿完成學習。事實上,宣說下士道教授並不是主要的,而且很容易就可以瞭解,只要結合些事例、典故而說即可;慢慢地進入了中士道教授就越來越深;而後趣入上士道修心就更加深廣了,乃至最後深入止和觀,更突顯其最極關要與難處;很明顯,從中可以看出宗大師在難處時,便有廣大的抉擇而宣說;為此,我們必須全部觀閱、學習宗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特別是以論式安立抉擇所遮品之理,再也沒有比宗大師所著作的<大勝觀>章的內容更加詳盡了。

調伏的心才是投生淨土的主因

(信眾問:)最近在越南,很多人都修淨土。請問,往生淨土的正確法門是什麼?

(尊者答:)我不是很清楚!我們雖會唸極樂世界的祈願文,同時也要憶念淨土的莊嚴,但是,與其發願投生到極樂世界,還不如先讓自己的周圍變成淨土,不是嗎?更何況,就以現有的人品,想要投生到淨土應該是很困難的吧!即使投生到極樂世界,若將原本安寧的淨土,被我們弄得雞犬不寧,這也不是很好吧!

應該在我們現有的所在之處,主要還是透過自己的努力,誠如《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自己好好努力學習方便及智慧之道,內心絕對能夠獲得改變!內心改變後,自心更加快樂,自身更加舒適。到了八十歲時,自然會膝蓋痛,或容易疲累等,這是無法避免的,除非獲得心氣修煉上的自在成就。我們只能說,過去確實發生成就心氣自在的修行者,以現在來講,的確找不到任何一位啊。

總之,先調伏自心,令其安寧,這顆調伏的心才是投生淨土的主因。

每一剎那的角度來思維暇滿義大

 

(日宗仁波切,善說精髓教授)

*現今我們很多的人在學法的時候,都一心想要求生淨土;但是在淨土的菩薩卻不斷的發願,希望能夠投生在南贍部洲、生為南贍部洲的人。為什麼我們會一心想要求生淨土?是因為我們想要過著舒適的生活,而且自己不想要吃苦,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投生淨土過最舒適的生活,而且那樣的生活是最有保障的,我們多數人想要投生淨土的動機多半是如此。但是在淨土的菩薩們,他們看到南贍部洲的人身,是在上半輩子造了很嚴重的惡業,但下半輩子如果很精勤修學密法,是能夠即身成佛的人身。他們看到了南贍部洲的人身具有如此殊勝的特點時,具有菩提心的菩薩們為了想要早日的成就佛果,所以他們會不斷的發願,希望能夠投生在南贍部洲。

暇滿與無常合修

 

(上師供養法廣解)

*在這裡,暇滿與無常的兩類所緣,合為一處修習,是依照文殊怙主傳授給宗喀巴大師的不共教授而作的。文殊怙主把一切教言攝為三主要道而教導宗喀巴大師,是說出離心、菩提心、甚深中觀見三者含攝了一切佛經的內容。其中修出離心的方法分兩種,一種為遮止現世貪著的方便,另一種為遮止後世貪著的方便。其中遮止現世貪著的方便者,如云:暇滿難得壽短促,串修能遮現世貪。此中即是把暇滿和無常二者合於一處修習的。

思維暇滿的重點在於令此一暇滿身修法入善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具足能力的暇滿身,是由眾多因緣所成的。如果得此暇滿身是可由他人代為成辦,就另當別論,但不是這樣。我們大家心想的是煩惱,行為造作的是罪業,雖有承許佛法,但實際上是沒有佛法的。沒有承許佛法的人,不具模樣還可接受,我們雖想學法,卻會拖延,今日不行,明日再作。其實修法,也不要什麼處所和外相,是心上想的。

*只有單單獲得暇滿身沒有用處,重點在於設法令此一暇滿身修法入善。

不能追逐寺院的建造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有一年我去達旺地區,回想最早我們的寺院是竹子蓋成的,後來一次、二次、幾次翻修更建,寺院越蓋越大。如果僧人不好好學習,急忙花光信施,要的只是寺院廣大莊嚴,是可羞恥的;如果見到別人的寺院大又莊嚴,自己有競爭心也想蓋更大的,這是錯誤了。我們已經受苦了,如果又入於散亂,變成世間八法的本質,這是萬萬不行的。

*色拉寺的大慈尊者及哲蚌寺的妙音法主二位祖師具有極大的祈願力,我曾向我的上師說要像這二位傳承祖師一樣的偉大願力實在是太少了。不僅解行合一執持聖教,自己也沒有侍者,唯一如教奉行,並將此道風推廣到康區許多支分寺院。

 

工作與修行

 

(穹拉仁波切,2019香港入行論教授)

要斷除的是對名聞利養財富的貪著心,(<入行論>中,)寂天菩薩沒有說「你不可以設法取得所需要的衣食」,<中觀寶鬘論>也有類似的偈頌,意思是我們要防範的是我們對財物的貪著,而不是完全不可以擁有需要的財物,但是我們不應該想著「我要獲得大財富」。

對我們來說,需要兼顧基本生活需求及學法。我們不可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密勒日巴尊者放下一切,在山洞中依靠蕁麻維生,是因為他心中只有法。我們內在的狀態與密勒日巴尊者是不一樣的,要我們完全做到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是非常困難的事。

對我們來說,因為我們有財物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工作、賺錢,這無可厚非。不過在做事時,應該要調整思惟方式。如果能做到,你的內心應該這麼想:「我應該要利益有情;我要設法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而能對一切有情真正帶來利益的只有像本師釋迦牟尼佛;既然我要利益一切有情,我就必須成佛才行。要如何成佛?不學法、不修行是無法成佛的。所以我應該要學法、修行。我又不能在完全沒有順緣的情況下學法、修行,所以我需要修行的順緣。為了這個,我去工作,而獲得我基本需要的衣食。」像這樣思惟,雖然不能說是菩薩的想法,但是如果我們能模仿這樣的想法,我想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可以了!

修習無常的功德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修習密法,若只是祈求長壽、祈求財寶,都是自利作意。這也顯示了:不修無常,有令自不堪能的過失。所修習的是成佛之法,到頭來卻演變成只為今生義利,這實際上是不具無常想的緣故。

*先由於將不淨執為淨而生貪,再依此產生將無常執為常、將苦執為樂、於無我執為我,由此生諸苦惱。

與此相反,在心續中任有多少的三根本、九因相的深刻思惟,就會覺得擾動的人生,也不過如此,因此恒應思惟修習無常的六種功德。

離世專修前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密勒日巴尊者的證道歌集、以及噶當派的四依止「心極依於法,法極依於窮,窮極依於死,死極依於曠野」,這些都是極具價值的教誡。但在之前須先如宗大師所說的斷除增益,才可入修。再如噶舉派的「一味離戲」等,能如是而修,必須先想如是而修必有如是歧途.....,而後再去專修。若只是在山上,而不知如何而修,那也只是如此而已,甚至如囚牢獄了。


*應以聞思斷除增益,任其聞廣就有無邊思惟。如果沒有聞法究竟,只是少分了知,那麼每日在山上一座又一座修行,也有落入法的戲論的危險。

 

對治世間八法要常常思惟《修心八頌》第二偈頌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對治世間八法,要常常思惟《修心八頌》的第二偈頌。(註:任與誰處會聚時,視己較諸眾人卑,從心深處視眾生,恆常尊他為最勝。)其實我們真的必須具有卑下居的,我們信法、學法,身具有三律儀,承許解脫、成佛,也有修習,卻又三毒相應,非常訝異!比畜生還糟,畜生不知什麼是法;不承許法者心有三毒,不令人訝異!就像宗大師教說的:不承許緣起而又不承許空性,可以接受;既已承許緣起,又不承許空性,極為訝異!

 

 

臨死之心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臨死之心十分重要,如說重、近、串習。雖然生前也已造了不少善行,但臨終時尚且易生煩惱,尤其貪心,必有貪我的危險,這時旁邊友伴應令生起善心、或憶念功德、或祈求上師等。最好的是臨終時修習菩提心,這樣來世百分之百決定投生善趣,在這之上也可修空性義,再修天尊,這是圓滿支分。這些法要,平常未加以修習,臨終時就難以立即現起。一般來說,臨終時修破瓦法是重要的,但主要還是在於行者應該勉力生起善心;隨行而作超薦固然也有少分用處,但最好的還是生前能度過一個妙善的人生。

 

*不信宗教的人,如果是病危住院了,雖然不能介紹佛法,但也應盡力保持平靜、安寧而往生、或者無記而死,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因為怙主的特色是慈愛的體性,就可以想我要做怙主的隨行者,自己也要生起慈愛心,這樣往生是很好的。死一定是要死的,但在死時不要貪親、瞋敵,而能至誠祈求自己的怙主,十分重要。

超薦的效果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平常在超薦時,我們寄望別人念經修法而得淨罪積福,同時,我們一方面承許總的業果四則,決定自己造業自己受果。但是直接的說,自己不造作業行,光靠著別人修善,自己其實是很難獲得利益的。

對此,在《夏瑪道次第論》中曾引用博朵瓦尊者的教說:有三種特別關係為其超薦亡者能獲得利益,即:1. 親人關係,如子女為父母亡者植福,因為彼此有不共之業而有用。2. 受用關係,以亡者之物上供下施,對亡者本身能獲得利益。3. 法的關係,如上師為弟子修法、弟子為上師修法,對亡者本身能獲得利益。

 

*有些富有人家,即使是為亡者作七七法會,也十分鋪張、氣派,甚至世間八法,若是這樣,不做比做還要好。我聽到有人在喪事期間為了去除憂苦,就殺生慶祝、舉辦盛會,這真是不好的,也只不過是藉法之名而造惡業罷了。



看破今生

 

<開啟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

一、 看破今生

*記得阿底峽尊者 在印藏弘法事業圓滿,即將示現圓寂之時,弟子中一位叫恰徹卻的瑜珈師啟稟尊者:"上師圓寂後,我將好好修法。"上師並不滿意,回答說:"希望你能放下雜事。"弟子又說:"那講經說法呢?"上師態度也如前。弟子再問:"邊修邊講如何?"上師仍如前面一樣回答。"那麼,弟子應當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說:"應當捨棄今世一切瑣事。"恰徹卻將上師教言牢牢記在心間,拋棄一切,前往熱振的休色寺,象野獸一樣地精進修持,未與任何人交往,如此窮其一生,直至圓寂。

 

*一次,一位僧人正在轉繞寺院,種敦巴尊者語重心長地說:"你這樣轉繞當然令人高興,但若能獨自修習某一法門則更加令人開心。"僧人心想:也許頂禮可以討得歡心吧?於是,就開始頂禮。誰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樣地勸誡。僧人又嘗試了念誦及觀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無計可施,只得詢問道:"那麼,我該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捨棄今生!捨棄今生!!捨棄今生!"

 

念死結合聞思修

 

(日宗仁波切 ,修心日光教授)

問:如果無時無刻都在念死,因為要準備死亡的緣故,應該修習能對死時立刻產生功效的法門才對,如此一來就不需要聞思修學廣大的經論。應修簡捷的方便法門,例如「一心念佛」或「尋求皈依」,就如有人告訴你「三分鐘後就要槍斃你」,這時理應一心尋求皈依,以免來生墮入惡趣當中,而不是利用在這三分鐘去研閱經論。

很多的人會覺得,如果我要死了,這時應該要趕快的淨罪集資,所以應該要好好的持咒來懺悔,或者是一心念佛,不然我的來生就沒有救了,怎麼會用這短短的時間來研閱經論呢?會有這種想法。這非常正常。但是換另外的一種角度來思惟,研閱經論算不算是在修學正法?也是!

甚至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趣向於死亡這一面,這種心力它能夠讓我們在聞思經論時,產生更強大的力量。

現今我們大部分的人,在聽聞的時候不懂得思惟,不懂得思惟哪來的修行?在思惟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不需要再去聽聞、也不需要修行」,真正想修的時候,你又會覺得:聽聞跟思惟是在浪費時間,我現在好好修就好了。」但是過去的袓師卻不是如此。在聽的當下,如果透由「念死」的這個念頭,促發你去聽聞、或者促發你去作聞思,你就會覺得「由於我即將要面對死亡的緣故,所以我所聽的內容必須馬上思惟,我所聞思的內容必須馬上修行。因為如果我在聞思修三者未並行而死的話,這是相當可惜、而且相當危險的一件事情。」所以在聽聞的當下,我們一邊聽聞就應該反觀內心來作思惟;在思惟的同時,就要盡可能的在內心當中作觀修、或是止修。

念死

 

(穹拉仁波切,掌中解脫教授)

*念死的利益分六,也不是一一背出就可以,要將其與心相續相結合。最好的狀況是對道次第都很熟,到哪裡都可以觀修思惟,不需要依賴書本。但是初學者做不到時,可以翻讀經論,依文去思考這段如何應思惟?有哪些公案?有什麼體會?所以開始時是不斷地一遍一遍去看,越來越熟悉就可以不依賴書本。

*念死分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自己看就可以了解念死這段文,但是要將之與心相續結合要花一段時間。有充分時間可以觀想時,要觀想資糧田在前,做七支供養,想:「會有現在這樣的處境就是因為不念死所致,所以現在要好好思惟念死。」祈求自己能依文在內心生起體會與證量。若結合密法可以觀想諸佛放光,融入我及有情心中,淨治無始以來的惡業,特別是自己對無常生起證量,以後每一段都可以這樣思惟。

*看我們活著都在做什麼?有一半的時間在睡覺,剩下的在作自己的事,真正緣到法的時間十分稀少。因為死時唯一能幫助的就是法,所以要修法。這是第一決定。要將這種想法成為覺受,而不是知識而已。

問:臨終的最後一個念頭應該需要形成什麼樣的念頭呢?

 (達賴喇嘛尊者:)這個因人而異。

如果您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您應該思維上帝的庇佑:我們的身體由上帝創造,死亡也是如此,加上上帝又是充滿愛和慈悲的象徵,所以祂這麼做一定有目的,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擔心,把一切交給上帝就對了!對於認為有造物主的您,我建議您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

身為佛教徒,必須要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要過程。邏輯上,因為有了開始就一定會有結束之時,這是非常現實的。我們不只有一生,會有很多來生。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把握每分每秒,讓自己具足有意義的生活。絕非只有金錢或權力的追求而已,應當懂得如何把握每一時刻去做真正利益他人之事,讓他人得到實質的利益及快樂,才能使您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意義,臨終時,我相信,此人心裡絕對會感到滿足。其理由有二:一、有意義的生命不會讓您留下遺憾,使您安心。二、具有意義的人生讓您造了眾多的善業,這些善業是引導您的下一世到前往善趣的保證書。

定解有前後世的重要

 

(日宗仁波切,修心日光教授)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到前後世這個概念?這是因為「前後世」就像一條界線,劃分出法與非法。所謂的「法」,是我們必須以來生作為出發點,而造作我們想要造作的業,來改善我們的來生。所以如果沒有來生的話,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討論法。如果我們的心念只緣著今生,這時我們所造的業,就不能稱之為是正法;相反的,如果我們的心念能緣到來生的話,當下我們所造的善業就能稱為正法。

因此對於來生、或是對於前後世的觀念生起定解,這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對前後世生起定解,你在內心還是不斷的懷疑:「我真的會有來生嗎?」由於你心中會有這種疑惑作祟,你當下所造的業就會不紮實,甚至你所造的業都不能夠稱之為是正法。

密勒日巴傳(摘)--相信因果

 

(<密勒日巴傳>)

   *尊者說完以後,希哇俄行者就啟稟尊者道: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師的時候,對於上師那樣的虔誠信從,忍耐受苦;得法以後,在山中那樣的精進修行。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來,都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都不敢再修這個法了。可是解脫不了煩惱輪迴,應該怎樣辦才好呢?說完竟大聲痛哭起來。

  尊者說:你不要失望,我告訴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那麼你的精進心和求法心就會自然生起的。凡是有心的人,聽了因果法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這樣精進修持的。如果對於佛法不能生起極深的信仰,僅瞭解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樣就很難不為八風所動。所以學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裏雖然談論些與聖理二量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只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什麼真實的價值。因為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捨和去惡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為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我最初並不懂得空性,但是對於因果卻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惡業,將來會墮惡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對上師的虔誠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進,都自然而然的辦到了。你們也應該同我一樣,獨自住在山中修持真言乘。如果能這樣做,我保證你們一定能夠解脫成就的!

    

最好的話是吃素,不然至少要是吃三淨肉

 

(穹拉仁波切)

*畜生苦因親眼可見,所以不需要觀想。看到雞、豬、牛等被宰殺時,牠們所受的大苦,不能當做電影看,要思惟自己若是生為畜生,當遭遇到這樣極大的痛苦時,要如何忍受這些?我們去抓蝦蟹,去逗弄牠們,牠們的苦是如何?若自己的手腳也被綁起來,感受是一樣的。我們以沸水烹煮牠們,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把自己的手也放到沸水中是很痛苦的,牠們也一樣。所以有時候去市場時,看到牠們就覺得牠們很痛苦。

最好的話是吃素,不然至少要是吃三淨肉,即不吃:一、自己殺的,二、自己命令他人殺的,三、知道是為了自己而殺的肉。

四諦確定輪轉及還滅 ,由量所引堅信三皈依

 

(釋量論成量品課)

佛法講的其實就是四聖諦,我們課前所唸的禮讚文有「四諦確定輪轉及還滅 」,也就是說用正理來了解四聖諦。正理分很多類,剛開始要以事力理來了解四聖諦。即隱密法的部份是以事力理來了解,了解之後再去碰更細微的極隱密法。以《廣論》來說,中士道是四聖諦的部份,這部份可以透過正理證明出來;證明四諦後,才有辦法證明下士道的業果、三惡趣這些極隱密法部份。沒有證明隱密法之前是沒有辦法證明極隱密法的。

如此就是要懂四諦,懂了四諦就會知道誰是真正能講解脫道的人,不懂四諦就很難知道誰是大師。這樣一來,會碰到一個問題:要解脫就是要知道解脫的方法(或說道諦),透過道諦可以得到滅諦。但是如果自己已經知道道諦就不需去找大師;不知道的話,還是無法了知誰講的是道諦。很多人都在講解脫之道,就只能碰到誰就相信誰。這點是連自宗也會碰到的問題。其實在講毗婆舍那之時也有相同的問題,有說要尋求了義,但是知道了義者就不需要再去尋求能夠講了義的大師,不知道何謂了義者就很麻煩了。

總之,這邊是說為什麼要找老師?因為想解脫所以才去找老師。找尋老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講解脫之道,我們就不懂。這又會牽扯到所找的人是不是真正懂解脫之道,取決的標準就是他懂不懂四諦。對此就有我們自己要懂才會知道他懂不懂這樣的問題。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皈依的核心

 

2014531日下午 於南印度孟買蘇邁亞大學(Somaiya Vidyavihar)問答

 

(達賴喇嘛尊者:)當然,所有的主流宗教都有其類似皈依的說法,像是基督宗教的就是專注信奉上帝,回教的就是專注信奉阿拉。同樣的,所有主流宗教,都會專注信奉該宗教的造物主或導師。

佛教中,正皈依或救護主,是佛法,不是佛陀。佛陀只是老師,對我們講解佛法,佛法才能真正救我們,是正皈依。意思是,佛法不是外在,卻在我們心中。當智慧結合善心,讓這兩者達到某個程度後,才會變成佛法(的法寶)。只有在心中產生真正的佛法時,才能在輪迴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救護。

僧寶像個社團,如同一年級的學生不會以正面態度向十年級、十二年級、十五年級的學生競爭,而同班同學之間,卻會有正向的競爭。競爭有兩種,破壞性或負面的競爭:為了讓自己成為第一,製造困難給他人,這是破壞性競爭,這是不好的。 正向競爭是,跟他人一樣,你也想變成最頂尖的,即便是同班同學,也能幫他們一起成為最好的,這種競爭感是正向的。應以這種方式,皈依僧寶。有些僧寶已經成就了某個程度的證量,應以他們為範例。

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主要的皈依對象是法寶,而非僧寶。昨天我也說了,佛陀有如醫生,佛法有如藥,真正治癒你的不是醫生卻是藥,所以佛法有如藥,僧寶有如醫護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能夠更快速的治癒你的疾病。

自願取受佛法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佛戒是佛的代表,佛說我入滅後,戒是我的代表,故凡皈依佛者,必須常常思惟此義。 

*就像病人,為了自己而善加守護,會極為小心於所攝取的食物,會極為戒慎於不可造作何種行為,譬如不可吃太油膩,都是為了自己而不吃的;就像這樣,不是因為害怕,也不是因為是佛所制定,甚至也不是為了佛教,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是自願取受佛法的。佛法是以解脫、成佛為最高目標,應該是歡歡喜喜去作的,應該是樂在其中的事,而不是因為這樣作會令墮三塗才不敢造諸罪業。相反的,有些宗教雖是不錯,但是所說的令人心生畏懼,或者只是強迫──強迫容易陽奉陰違。

 *譬如下士道法,好像不這樣作就墮三塗,讓人怖畏了;如果不知原來是為了證得滅諦,為了證得滅諦,就必須先能投生人道善趣──如果不是這樣理解,那麼就容易成為令人怖畏的教法了。因此理應具足極大心力,喜於修習四諦十六行相;尤應具足更大心力,喜於成就佛果。

*若想:我不能殺生,因為有罪。顯然的,此一理由與心力都是微弱的;但若基於慈心的緣故而不殺,功德就大有不同了。上師必須曉諭告知,弟子也必須了知:一切法行皆為生起菩提心的支分。

 

佛教的刻意所化眾生必然經由思惟緣起真實義而生起信心

 (達賴喇嘛尊者,2015道次第教授)

*在靜命論師著作的《中觀莊嚴論自釋》中,也有提到鈍根菩薩和利根菩薩的發心修習之理的差別,特別是佛的刻意所化眾生是利根行者,因為大乘利根行者必須依所生起的空正見而發菩提心;空正見的重要性不僅於此,就算已生起了真實清淨的皈依,主要還是必須先行了知法寶的滅道二諦之義,因此,對於宣說法寶的佛寶、以及作為生起法寶的助伴的僧寶,必然基於具足空正見的思惟,而更能對三寶生起殷切猛利的信心;心續具足空正見而修行,任修其他法類,便能依此廣增無量功德。

事實上,佛教的刻意所化眾生必然是指利根行者,也必然經由思惟緣起真實義而生起信心,正因為如此,才必須具有空性正見而生起皈依心。即使在生起皈依心之前,未能生起具相的空正見,但對於空性之義也必須有所定解,亦即由定解空性之義而皈依;再如,修習大悲心和菩提心時,也都是以空正見為助伴,能如是而修,顯得十分重要。

《入行論》以及「中觀六理聚論」對這些主題,都有依於無邊正理而廣說;很明顯,任有多少的聽聞,必然就具有多大的力量對治我執、我愛執,如果只是泛泛的想著這是空性義、僅只皈依、唯獨尋求佛寶救護而已,這樣是沒有什麼力量的,必須經由廣大多聞,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因此,成辦佛法功德,必須廣大多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善加思惟「禮敬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

 

(達賴喇嘛尊者,2015道次第教授

*我們必須善加思惟《集量論》的偈頌:「禮敬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這兩句的意思極為甚深、力量也極大;成立這兩句甚深之意的助伴,是必須依於緣起真實義而作思惟的;換句話說,必須安立正因證成佛的功德、佛為具量士夫之理。《菩提道次第廣論》只宣說了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事業功德,並沒有像《集量論》的偈頌文一樣,有安立「禮敬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的甚深、堅固正理;所以,我們必須添加《集量論》的教授予作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此中,所謂皈依法寶,是指令自心續轉成為法的本質,並從中獲得救護之意。

經由定解四諦建立才能真實皈依

 

(達賴喇嘛尊者,2015道次第教授)

*我們常說由邪道引入正道的最佳方便在於受持皈依,入佛教之門在於心生皈依。雖然我也這麼說,但是清淨真實的皈依恐怕必須了知法寶之義;滅道二諦的法寶之義甚深,不知法寶之義、不知空正見應該就難以深刻的恭敬佛陀,我們的情況大概只不過是有個善根修習皈依罷了。僧寶也是如此,僧寶的藏文之音是「給頓」,「給」之義是善,「頓」之義是欲求,欲求善是僧的意思,當下所欲求的善是指解脫之善、勝義善,因此欲求解脫者安立為僧;既然欲求解脫,所欲求的解脫是什麼?如果不能理解空性義,全無空性正見,應該是很難理解與相應解脫之義的。所以,要能生起真實清淨的皈依,特以空正見作為助伴非常重要,也極具需要。 另外,也有需要結合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多加思惟定解這些要義,獲得決定,對於生起清淨真實皈依極有助益。

雖然四法印之義,佛教四部宗派彼此之間的安立意義略有不同,但是介紹佛法應從四諦上加以介紹最為重要。我們常說從四諦上介紹佛法,四諦來自於二諦,有認知二諦才能安立皈依,就像《現觀莊嚴論》所說:「正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等等,就是說明了必須趣入正行,正行的體性是指二諦,諸諦是指四諦,經由二諦建立引出四諦建立,引出三寶建立,引出皈依三寶;為此,必須依次破除今生貪著、破除來世貪著。

佛、法、僧、界、菩提、功德、事業

 

(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相續本母》中提到七個法,佛、法、僧、界(如來種性)、菩提、功德、事業,這七種幫助我們成佛。比如龍樹菩薩等是我們該學習的對象,他們修行佛陀的教理後,內心生起有學、無學的證量;他們可以生起有學、無學的道諦,也證明他們內心也可以獲得滅諦。為什麼他們可以生起證量呢?因為他們有佛性、有如來藏。所以龍樹菩薩是僧寶,因為內心存有法寶,法寶的斷證功德達到最究竟可以成佛,是因為有界─如來藏。已獲得最究竟的道諦、滅諦的補特伽羅─佛,像這樣究竟的菩提是我們可以證得的。證得這個菩提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剛開始的動機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想證得這個菩提。以利益眾生而言,當成就菩提時,自然可以任運利益眾生,二十四小時都在利益眾生,因為先前發願的緣故。世尊到現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歷史,世尊轉了許多法輪,我們如理修這些內容,內心漸漸才能得到滅諦和道諦。所以佛、法、僧、如來藏、菩提、功德、事業,這樣的次序有它特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