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

 根本頌8

發菩提心剎那頃

繫輪迴獄苦惱眾

於彼應稱善逝子

世間人天當禮敬

若能生起一個愛他勝己的大寶菩提心,從生起它的第一剎那開始,現在被輪迴的業和煩惱主宰從而繫縛於輪迴獄中的困苦有情,即便其所依低劣──即便其所依是像畜生道的一個所依即便沒有其他功德如通達空性的正見,就算從所依而言,只是一個困苦匱乏的有情,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這一剎那,也立刻可以得到善逝子之名,從義的方面來講,則是成為值得世間包括天人頂禮的對象。

根本頌9

猶如最勝點金漆

能將所受此垢身

轉為無價佛身寶

故應堅守菩提心

現今的身所依是不淨的血肉之軀,一個這樣的所依,能夠轉變成過失皆盡、功德皆具、相及隨好莊嚴的佛身,這是非常難以置信的。然而若問:要以何緣及方便成辦?(則答:)以愛他勝己的菩提心成辦。雖然密乘的解釋於此不適用,但是因為以受取像這樣的一個不淨身,來成辦無價佛身寶相好莊嚴之身,這要依菩提心來成辦,所以說要堅固地受持菩提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易見的學法誤區:自己當老師

 

從台灣去印度寺院學佛有二類人,一類人是直接進入寺院,融入藏人群中,這類人不需要太多時間,很快便能學會藏語,而且能很快理解到學習環境等。另一類人是到了印度就自己活動,自己找住處、自己找老師,這類人即便留在印度許多年,也會很辛苦,因為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自己找老師等。也不能說他沒學到什麼,他學習了自己想知道的內容。但是在其他藏人看來,他是不懂的,他的了解是隔著牆的。這類人他按自己的路走,但是很難走遠的。

學習一定要找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地上課,而且從攝類學開始,顯密的全套內容都要學習。在固定的地方學,也不是說天天去上課,而是不能斷了聯繫,譬如一週一次、二週一次,要把自己當成中心的學員來學習,可能比較好。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網路取得資訊很簡單,在網路上組群討論也容易,但是一不高興,就離開了,這就有「商店到處都有,在哪買不都一樣嗎」的心態。

另外,這也像去了印度卻自主學習的人一樣,老師講什麼比較沒用,「我要學這個」、「我要學那個」。教跟學,教的人是有規劃的,但是學的人卻有自己的安排,自己當起老師、自己當起校長,自己安排自己的路。這是有問題的。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2022/10/6攝類學)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

 根本頌6a

能仁多劫善思惟

觀見唯此能利益

 如同此偈所說,雖然過去諸佛和現在諸佛不需於多劫長時觀察,但是類似作了觀察,於多劫意趣專注一事,思惟有什麼能夠利益有情,看到唯獨菩提心才有大利益。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根本頌6b

以此能令無量眾

易於獲得最勝樂

 「以此」愛他勝己的菩提心「能令……」,是說依菩提心而令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由樂道得樂果。

 根本頌7

欲滅三有百般苦

欲除有情不安樂

欲享百種安樂者

恆常莫捨菩提心

此偈最後的句子「恆常莫捨菩提心」要配合前面每一句,「欲除有情不安樂」和「欲享百種安樂者」都要加上「恆常莫捨菩提心」。還有「三有苦」這一句,自己想要摧毀輪迴的上百種各式各樣的苦,也是除了修菩提心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所以也說「恆常莫捨菩提心」。希欲成辦輪迴的樂以及增上生的圓滿等,樂加了一個表示多的詞「百種」,所以不論自己或他者若想享受三有的種種盛事與快樂,也一樣沒有比修菩提心更好的方法,所以說「恆常莫捨菩提心」。

 若生起了賢善的菩提心,不僅最終能獲得無上的圓滿佛果位,當下也能由樂趨向樂道。也就是說,不僅由此能夠獲得佛果菩提,即便在暫時漂泊於三有輪迴的期間,也不會被苦侵害,恆常會有接連不斷的三有盛事,依它而從樂趨向樂道。此處針對斷證究竟的果也是依於菩提心之理,講了這些理由。利他心是一切美滿的根本,有此賢善心不僅利益自己,也利益友伴及其周遭的一切,所以說「易於獲得最勝樂」。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

根本頌5a

是故其善恆微弱

罪業力大極猛烈 

「是故其善恆微弱,罪業力大極猛烈」等偈是說菩提心的功德。「罪業力大極猛烈」,這與前面的偈頌結合來解釋也可以,與下面的偈頌結合來解釋也可以。總之,若思惟以上情形,善非常弱小而惡不盡,不盡即連續不斷地生起的意思。由已生的善心來成辦名實相符的善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有,也是混雜了世間八法。這也可以直接理解成:那些應於身語努力精進的,卻因為懈怠而不能做到;即便生起了勇氣,由大希求而直接體現為身語的實踐,例如頂禮、繞塔、行淨罪之行等,在內心的角落也還是會生起對今生的貪著,例如會想到別人會不會說我是一個修行人,或是想著若能好看得體有多好、想著若能變體面有多好,會從內心的角落生起這類染污低劣的心。所以,往善心轉換很難,而且其素質要好也很難;然而其違品諸過患分,如貪瞋的心,即便只有小小的緣,也很容易立刻生起,而且由此所生的貪瞋勢力強大,那些能壓伏它們的對治──具大力的善心之類,我們則是沒有的。

 善心於現階段恆常微弱,而罪惡與不善過患品的能力及力量極為強大,因此就想:譬如以武器而言,無論敵方的軍力有多強大,原子彈都能夠以極大威力剎那摧毀敵人,那麼,同樣,有沒有一種心即使於極短時僅生起一剎那,也可以摧毀所有不順品,有沒有像這樣的可實踐之法?

根本頌5b

除此圓滿菩提心

豈有餘善能勝彼

 我們無始以來的串習力導致過患品的力量強大──之前所造的罪墮,以及現今已造和正在造的罪過不順品,力量都很強大──而剷除它們的無上方便,就如同一法攝一切,不論過患品的力量有多大,愛他勝己的賢善心都能壓制它,在摧毀過患品的能力這一點上,根本不可能有比菩提心更超勝的。

 所謂「圓滿菩提心」,知道的人雖然知道,若以一般容易懂的方式講,「(菩提)བྱང་ ཆུབ」中的「བྱང」是指將一切過失之類淨除或盡除。簡言之,障礙了知所知的所知障以及能留下習氣的煩惱障,以及由此二者所生的身語粗重,一切罪過、過失之類,都完全盡除,也就是無餘地淨除,故稱「བྱང」,也就是盡除一切過患品。「ཆུབ」是指以盡除障礙了知所知的所知障之力,同時現證二諦的無上究竟智,在禪定於如所有法的同時,可以如觀掌上的庵摩羅果般觀見盡所有法,此一照見諸境的無上究竟智,能將一切所知盡納於心,故稱「ཆུབ」。若解釋為究竟的菩提,就要如剛剛那般解釋。這樣的菩提是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一切快樂、遠離一切痛苦,「要是我能究竟地、無勤力地任運成辦有情的利益的話」,有這樣的想法。若問:誰能成辦?因為了知若未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為了想要將一切有情安置於無上菩提,故而希求自己能夠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生起了一個這樣的心。為了成辦有情的利益,佛果就像是這個目的的支分般不可或缺,見此而想要證得佛果,這樣的想法就稱為菩提心。

 這樣的心,其因賢善、體性賢善、果賢善,是一個稀有的心。若觀察其因,它是由增上意樂和大悲心所引。若以我等一般有情而言,因為不忍他者被苦折磨,故而嘴上唸著「好可憐啊」,僅僅這樣的想法也非常寶貴。由這樣的心,就能培養出利他心以及無偏私地希望被苦折磨的一切有情能離苦的心,這樣想的大悲心就是一切安樂的生處,連芝麻大的過失都找不到,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心,菩提心就是由這樣的因生起。另外,就菩提心的體性而言,也是全然悅意的。相較於通達自性空的正見,上下諸宗對於這樣的正見仍有合理與不合理、真與非真的爭論,但對於愛他勝己的心除了很難受持之外,即便是一個謗法者或是不信前生來世者,誰也講不出它的一點過失。就其果而言,遠離一切過失,具備一切功德的佛果位就是由它所引生。

 若生起菩提心,則不僅在輪迴期間會有快樂,即便是究竟的佛果位,也能由此心成辦。先不談愛他勝己的心,即便只是生起了想著「這個好耶」的心,內心也會相應地稍微輕鬆起來,內心能夠獲得少許平和安樂。像這樣的愛他勝己的菩提心稱為具二希求的菩提心。這樣的心,所緣廣大,是緣一切有情而希求安置彼等於斷證究竟的佛果位,是這樣的一個意樂。《中觀寶鬘論》中說,透由四種無量[1]能夠容易地圓滿資糧。確實如此。

 難修、難成、無量有情以及無量的佛功德,乍看這些內容,雖然會有「我怎麼可能成辦一個像這樣的」的想法,但是若了解如何修取捨這個所緣,就會如以一當百,於短時內就能成辦。這並不是由修本尊而有,也不是由持咒而有,而是依靠愛他勝己的菩提心來成辦。如同《中觀寶鬘論》中所說,「希望一切有情遠離一切苦」的想法,還有在勇氣方面,如同《上師供養法樂空無別》中所說:「縱為一一有情利益故,無間獄火久住經劫海,大悲無悔勤求勝菩提,精進之度圓滿求加持」,以這樣的勇氣之力緣一切有情,希望他們遠離一切苦,具有一切樂,這樣想的勇氣就成為無邊、具大力的勇氣,所以於剎那間就可以容易地圓滿資糧。

 如同噶當派的先賢及格西所說,「要設法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若於心續中生起,則資糧由它圓滿,罪障也由它淨除」,若生起了這樣的心,就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事情可做了。因此,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請見《中觀寶鬘論》第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