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學課程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3)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3

 

 根本頌(61

汝於不淨身

非僅不斥責

反因貪不淨

圖彼臭皮囊

 

對於不淨身,你不僅不斥責,反而因為貪而希欲不淨皮囊及其他不淨物。

 

根本頌(62

宜人冰片等

或米飯蔬菜

入口復吐棄

大地亦染污

 

即便有冰片等悅意物及食物,若放在口中用舌頭舔過、用牙咬過之後,再吐到地上,地也會被弄髒。即便是漂亮瓷器中的食物,若放在口中咬過後,再放回瓷器中,也變得不淨、令人作嘔。是誰把它弄髒的?是我們的身體把它弄髒的。

 

根本頌(63

親見此垢身

若仍心生疑

則應觀寒林

棄屍不淨相

 

若親見自性不淨的自身卻仍有疑惑,就應該去墳場直接看看丟棄的不淨身,由此了解身為不淨。

 

根本頌(64

若知剝身皮

將生大怖畏

何故於此身

屢屢心生喜

 

執為悅意的自他身,若將它的皮剝開,看到皮下的樣子,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恐懼。明知其自性如此,為何還屢屢對彼身由貪而生歡喜?不應對彼生喜。

 

根本頌(65

其身所塗香

檀等非她身

為何因異香

貪著她身軀

 

在身上塗抹的香是旃檀等香,不是身體本身所生的香,所以也不應貪愛身上的香氣。

 

根本頌(66

若身本惡臭

不貪豈非善

貪世無義者

何故身塗香

 

若其俱生的自性就是不淨惡臭,則「不貪豈非善?」不貪才是好的。貪著無義者為什麼要在身上塗香?世間一般平凡人為何要因無義的貪著而在不淨身上塗香?那樣做完全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根本頌(67

若味屬檀香

身豈散此香

為何因異香

貪著她身軀

 

若所貪的是香氣,則因為那是旃檀的氣味而不是身體的,所以應貪旃檀而不應貪身。

 

根本頌(68

軀體若本為

亂髮長指甲

黃牙爛泥味

赤裸令生畏

 

如傷己兵器

何故勤修飾

 

若讓身體順其自然發展,頭髮、指甲、牙齒等身上所有的都不去整理、順其自然,就只會是不淨、令人作嘔,只會是令人生畏之處。若為了遮掩而努力美化它,則是為了生起一個將不淨看成淨的錯亂心而造假,因此,(身體)就像兵器般,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為何還要努力珍愛修飾它?不應如此。

 

根本頌(69

愚昧復辛勤

狂人滿天下

 

毫無理由地、顛倒地修飾身體,到處都是像這樣因為被自我的愚昧及貪宰制而瘋狂者。

 

根本頌(70

於寒林見骨

即於彼生厭

豈樂活白骨

充塞寒林城

 

如前所說,若僅因為見骨,就能對寒林生起厭離心,又為何要喜歡到處都是會動的骨頭的城市寒林?不應喜歡。

 

根本頌(71

如此不淨身

無財不可得

為彼今疲倦

後遭地獄苦

 

迎娶自性不淨的新婦時,因為需要花費很多才能成辦,沒錢就娶不到,於是便為了存錢而努力至筋疲力竭,不顧衣食苦樂及惡言,還造下生惡趣的業,因此而要領受其果地獄等的苦。這些惡業的果,除了苦之外,沒有別的。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2)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2

 

 根本頌(54

若謂喜彼肉

欲觀並觸摸

則汝何不欲

無心屍體肉

 

又復若說:「我並非貪著彼是不淨皮囊的這一分,而是貪其柔嫩的肌膚等悅意的肉身,才想摸她、看她」,那麼你為何不貪無心屍體的肉呢?也就是說你應該只是貪肉,那為何不貪、不想要屍體的肉呢?

 

根本頌(55

汝所欲求心

無從觀與觸

所觸非心識

空擁何所為

 

若說我主要不是貪身而是貪所喜愛對象的情意,然而任何欲求心都是觸不到也看不到的,凡觸得到或看得到的都不是心,所以幹嘛擁抱無義之身?對如女子等境生起貪心時,你是貪其身還是貪其心?此說不應貪其心,且因為身不淨,所以也不應貪其身。整體而言,貪愛生起時,並不需要特別的、正確的理由,而是以非理作意的分別將稍微好的增益為百分之百的好,由這樣的顛倒耽著而生起貪心。我們衷心認為那些對我們現為自在悅意的境是從本性深處好、是從根本上好。這樣由耽著所生起的貪心,因為是被顛倒執著染污,所以若像尋找施設義般尋找「是貪哪一個」,這樣去破除可能的選項時,貪心就只能感到羞愧。另外,我們生起像瞋這樣的心時,比如,由想著彭措「他是個非常糟糕的人」,就激動地嚷著「他、他」時,若馬上用心發問:「所瞋境彼人在哪裡?是在他的身上?還是在他的心上?」、「他的蘊體是指什麼?是指他的地界或水界?又或是他的火界?」這樣仔細觀察,若發現沒有任何可以用手指指得出來的地方,就會感到羞愧。生起強烈的貪欲時,整體上會現到一個粗粗的、悅意的、躍然而出的對象,由耽著彼而生貪,若尋找所悅意的那一分是怎樣的,就不會有所獲。這樣去思惟,有助於減少貪欲。

 

根本頌(56

不知他身穢

猶不足為奇

不知自身穢

此則太稀奇

 

「不知他身自性不淨,這不稀奇;不知自身不淨,這就太稀奇了。」這樣說類似是在嘲諷──若觀察自身,則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愚蒙而見自身為悅意。雖然於世間名言有悅意或不悅意之分,但若仔細觀察,則都是不淨的皮囊,是一團不淨物,即便觀察其因,也是由不淨的父精母血所生。若將父精母血丟在某處,就只會覺得不淨、令人作嘔,不會覺得悅意。若觀察現在的蘊的體性或自性,就會知道身體從頭頂到腳底全都是不淨物,一想到肉、皮、骨這些,就噁心。比如,若剝下腳側的死肉放在一旁,有朝一日就會變得又乾又硬;同樣,若拍下腦漿的樣子或身體內臟的影像放出來看,就會覺得恐怖、不舒服。醫生只是因為習慣了,所以不會覺得不舒服。醫生因為知道開刀時噴出來的血不淨且令人作嘔是要丟棄的,所以在醫院裡特別穿上乾淨易洗的衣服,去到外面時,衣服上也不能有血跡。若血跡等是悅意及能生樂者,就不必這樣做了。

 

這個身體的果大概就是大小便二者。我們每天吃飯,製造不淨的大小便,儘管現在我們看起來像模像樣,每個人肚子裡塞滿了美味的食物,一副很乾淨的樣子,但事實上肚子裡因為有棕黃之物,所以不僅是個不淨的皮囊與骨肉之蘊,還在肚子裡存放了要棄至茅廁的不淨物。因此,在想到此身是不淨的皮囊、是一團不淨物、是製造穢物者的時候,從它自己的自性去看,完全沒有任何一分是「悅意的、很重要且無價的」。若見到一坨大便,自己就會想要掩鼻遠離,而事實上我們身體的自性就是如此;但若從它能成辦大義來考慮,此身則是具力的所依。

 

根本頌(57、58

捨無雲日光

所啟嫩蓮花

執著不淨心

何故喜垢囊

 

若汝不欲觸

垢穢染污地

何故反欲撫

漏泄垢穢身

 

心捨棄悅意的嫩蓮花而耽著不淨──此心為何喜歡不淨的皮囊?沒有喜歡的理由。此處若不寫為「地方」而寫為「地等」較好,地及「等」字所攝的衣服等若沾上不淨物,就怎麼也不想碰觸它,既然如此,你為何還想觸摸此不淨物的來源身呢?完全沒有理由想摸它。

 

根本頌(59

若非貪不淨

則從垢穢田

種子所生身

何故摟懷中

 

(他身)最初是由父精母血等不淨物聚合,然後在母親子宮這個不淨田住胎九個月又十天,是以精血為種子而生。明知是從子宮生且是自性不淨的他身,塞滿了不淨物,你為何仍珍愛它,摟它在懷中?不應如此。

 

根本頌(60

穢生不淨蛆

雖小亦不欲

何故於垢生

不淨軀生欲

 

比如:若連不淨大小便中的蛆這種小小的不淨物,你都不想要,則對於自性由眾多不淨物聚合而成且能生不淨物的身體,你為何視為悅意而去希求它?不應希求。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1

 

 根本頌(39

現世及來生

諸欲引禍災

今遭殺縛砍

來世入地獄

 

欲望產生災禍之理:於今生因為財物而打鬥、爭吵、爭論,有各種麻煩,最壞時還會有互相殺害之類的事情,又因為財物而必須去法院,家中發生各種不吉祥的事;不僅如此,於來世也因此而有墮惡趣的危險。「來世入地獄」若結合依格[1]來講就很好。以上總說欲望的過失,由此講心應遠離欲望之理;以下對住於梵行者,另外說女子身體的過患,由此主要講淫慾之貪的過失,教誡應戒除非梵行而住於梵行。

 

根本頌(40、41、42

月老媒婆前

何故屢懇求

為彼全不顧

諸罪或惡名

 

縱險亦前往

財物願耗盡

只為擁抱彼

暫得大喜樂

 

然除骨無餘

與其極貪戀

非我自主軀

何不趣涅槃

 

在迎娶新婦之前,除了要找媒人在兩家之間來回傳話求親,還要為娶親累積財富,並且裝作有功德的樣子,要為此說謊等等,造種種惡業;有些家庭還要做低下之事,即便有各式各樣的困難與不名譽的事也不管不顧,為達目的毫無顧忌。即便想要迎娶的新婦其父母強勢、脾氣大,自己仍因被欲望煎熬,所以只能陷入這些可怕的險境中,且「財物願耗盡」,願意花費很多錢財等。但是,這個不顧眾苦才娶到的女子,雖然抱著她時有極大的樂,然而詳細觀察,就只是人骨架上披掛著皮肉而已,就如之前講身過患時所說,除了是不淨物的聚合體之外,根本不是一個自性賢善的美麗悅意者;又或說這樣一個不淨物聚集而成、依靠他緣而有者,既不是自主地成為悅意者,我也不能由做她的主人而自在享受──她既不是自主真實的美,我也做不了她的主人,但是我卻因為對這樣一個不能成辦任何大事者有欲求而貪著沉迷,故而頌曰:「何不趣涅槃」,為何不趣往解脫的究竟樂?是不是這樣解釋?

 

根本頌(43

雖欲托臉頰

然彼羞垂視

此前見未見

悉以紗覆面

 

最初雖然使勁托住她的臉,但是她因為羞怯所以遮著臉,垂目低視,不論以前是不是見過,都依印度迎娶新娘的風俗以紗覆面。

 

根本頌(44

汝所迷容貌

今明現於前

鷹掀其面紗

既見何故逃

 

那張讓你一見就貪戀、讓你煩惱的臉,它被意識捨去之後,被老鷹扯去面紗而顯現在你眼前時,你怎麼能逃走呢?屍體的臉與你先前很看重的、為了見它而不辭艱辛的那張臉,既然是同一張臉,你就該依然貪戀它啊!

 

根本頌(45

昔日他窺視

汝即忙守護

今鷹食其身

吝汝何不護

 

同樣,昔日即便自己女人的臉被他人窺視,自己心中都會因為嫉妒而不舒服,忙著要守護,現在她的屍體被鷹等啄食,小氣的你為何不去守護?應該要去守護啊!因為理由相等。

 

根本頌(46

既見此肉堆

為鷹等獸食

何以檀香飾

花鬘供牠食

 

女子的身體終究會變成鷹及其他猛獸的食物,所以現在等於是在用花鬘和檀香飾品供養牠們的食物。

 

根本頌(47

若汝見白骨

靜臥尚驚恐

走動如活屍

何不心生畏

 

譬如在醫院展示的人體骨架雖然不會動,但是看到它時心裡仍會有些不舒服,如此為何不怕如同殭屍般皮包著骨架而且還會動的人?應該要怕。不會動的屍體可怕,站起來的更可怕。屍體站起來是因為裡面進了心識,這才動起來,沒有其他理由;同樣,我們的蘊體也是因為心識之力而動,所以其實就如同殭屍。乍看之下像模像樣漂亮的人,仔細想想其頭骨的形狀與構造──眼睛那邊的骨頭有凹陷的大洞,嘴巴那邊有長長的縫隙,鼻子處有小洞──若在心上現起彼等的總義來思考,心裡就會有些不舒服。在X光片上清楚看見自己的手骨時,難道不會感到不舒服?不會覺得怪怪的?(不論外觀如何,)終究不脫那樣的自性──若脫掉我們穿的衣服,接著去掉皮,再去掉肉,身體最終就只是在骨架上披掛各種各樣的東西顯得好看而已──所以在此講了觀察骨頭之理。

 

根本頌(48

若貪著衣身

不覆何不欲

若彼已無義

何故擁著衣

 

若對某個穿上華服的身體生貪,則更應貪戀墳場裡沒穿衣服的身體,為何不想要它呢?應該想要才對。若覺得墳場裡的屍體令人作嘔,而對彼身無欲、不貪,則為何要抱著彼因──活著時穿著衣服的身體──玩樂?它也同樣是不淨的體性啊!

 

根本頌(49

糞便與唾液

悉從飲食生

何故喜唾液

然惡臭糞便

 

如是,唾液與糞便同樣都是由飲食這個因所生的果,此二之中,為何不喜糞便而喜歡唾液?既然是同一因及同一身所生,所以同樣也應喜歡。

 

根本頌(50

縱欲者不喜

柔軟木棉枕

謂不漏體臭

彼為不淨惑

 

如是,其因與體性皆非不淨物的棉枕,摸起來觸感柔軟,具欲者對彼不貪愛、不喜歡,而將皮囊這樣一個不淨物觀為悅意相,儘管皮囊漏出臭味,卻當作沒有臭味,儘管是不淨的,卻看作是清淨悅意的。具欲的士夫只是被不淨物蒙蔽罷了。

 

根本頌(51

愚劣欲者言

棉枕雖柔軟

不能共纏綿

於彼反生瞋

 

低劣而被愚癡蒙蔽的具欲者會說:對柔軟悅意、自性非不淨的棉枕不能行欲,「不能共纏綿」,對它反而會生起瞋心。這就類似是貪著不淨。

 

根本頌(52

                                                                               若謂厭不淨                                                                              

肌腱繫骨架

肉泥粉飾女

何故擁入懷

 

此處說「骨架以肌腱(繫住)」比說「骨架從肌腱(繫住)」略好。(具欲者)即便說「沒有貪不淨」,也不合理──你為何將以肌腱繫住骨架、以肉泥粉飾塗敷的不淨他身擁入懷呢?不應這樣做。

 

根本頌(53

汝身多不淨

恆常任汝用

然猶貪垢食

而圖她垢囊

 

你唯是貪不淨──因為不僅自己恆常受用著不淨皮囊,對其他的不淨皮囊也因貪圖迷戀而想與彼行欲。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藏文文法用語,指表示場所、時間或狀態的格助詞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0

 

 根本頌36

四周既無人

哀傷或損害

故修念佛時

無人令散亂

 

在無人的山洞中放棄今生而修行,因為無人在附近,所以死時沒有人在那裏大放悲聲,也沒有人在那裏忙亂恐懼,這樣就能在死亡降臨時,安然地、好好地修有益之法──修遷識法及修取捨、修空正見、修三身轉為道用,或由隨念佛修皈依的所緣行相等,不論修哪種善心,在那個階段,因為沒有違緣,所以都會修得非常好。臨死時,若心中生起極大貪瞋而遇到違緣,那時可能會記不得所修內容,或雖記得,但因為在心中一角生起了其他分別心,所以無法落實善行,這是有可能的。然而我們要像那樣修(例如在無人的山洞中修),不僅非常難,即便做得到,也因為有非時死的危險,所以不要走極端──如所謂的「遠離嘈雜」,只要能安穩住於自己的居所,就能具足其義。若身著僧服,一副修清淨法的樣子,但不住在自己的居所而到處走,就無法寂靜;自己方面若能掌握好,即便是世間在家人,也能一定程度地遠離嘈雜、修少欲知足因此,由受在家居士戒與修其學處,從而能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在這一點上並無差別。這樣的修行誰也能做到,這個道理與「若修則在家亦有解脫,猶如印藏王臣馬巴等,不修住山唯是惡趣因,如土撥鼠於洞中閉關」所說的一樣。

 

身依僻靜處之理如下。

 

根本頌(37

故當獨自居

宜人森林中

生樂少劬勞

散亂皆息滅

 

所以,在林相優美的森林,容易成辦水木等順緣,既喜且安樂,在這種能息滅一切散亂的地方,因為避開了嘈雜,所以修善也少勞易成。應該是這樣的意思。

 

根本頌(38

盡棄餘思慮

為令入等至

調伏自心故

吾應勤專修

 

在僻靜處,盡棄其他分別思慮,「我心專一住」,這樣理解較好;若說「唯獨思惟我」,則會有聽成「只想著自利,不想其他」的危險。總之,心一境性地為了從以前就想成辦的目標而努力,為了以依等至的勝觀慧來斷除煩惱及其習氣而精進,為了透由心一境性讓心等持於善,為了讓心調伏,我應修精進。是這樣教導我們。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