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9

 

 

根本頌(31

孑然此一身

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

何況其他親

 

最初於母胎中結生相續形成身體時,肉、骨、血、筋脈等是一起有的;外面披的衣服,手上戴的手表,男生和女生的耳朵上戴著的耳環,以及手臂上的手鐲和手指上的戒指等都是後來才有的──若是戴著耳環出生,大概會被當作惡兆,但是後來戴著就覺得蠻像樣的。那些從母胎中就連在一起的,在死亡後會分散成肉、血、骨、黃水、髓,所以,現在還聚合在一起的「我的身體」這個珍愛之處,其支分最終只會別別分散,沒有別的可能。因此,與後來積聚的財富、受用、親友等必將分離,這就是法性,所以說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根本頌(32

生時單獨生

歿時獨自亡

痛苦無人攤

障友有何益

 

我們人生最初的重要時刻是出生時,最終的重要時刻是死亡時,出生時是自己單獨出生,一個同伴也沒有,死亡時也是自己一人從這個世間去往陌生的他方,一個同行的苦友也沒有。在生死這二個最初與最後的關口之外,在其他活著的時候,雖然會聚集許多所謂的親朋好友、男友、女友,和他們在一起吃吃喝喝,和這些會帶給自己額外的艱辛與折磨的人一起沉迷於貪瞋洶湧的巨浪中,但是若要把苦分給他們或分攤他們的苦,就很困難。因此,完全不應重視、貪著這些能做障礙的親友,從現在起就應於彼等捨貪。

 

根本頌(33

如諸行路客

暫住一宅舍

行三有道者

如是執生處

 

因為是從前生來到此生,從此生去往來世,所以「六道輪迴」就是指不自主地從一個生處輪轉到下一個生處,依此名為輪迴。「輪迴」的字義是相續不斷地在三界輪轉來去,單單就此名來講,我們也只是暫時存在,根本不堅固。比如因為我要從印度來瑞士,所以在我要住的房間裡稍做改動,因為只會住半日,不會久住,所以心裡覺得那樣就可以了,不會想要辛苦改造;「如是行三有道者亦[1]」中的「亦」是說如是我們也只是行走在三有道上的、暫時到此一遊的旅客,不會待超過百年,因此,在此期間,除了受用讓內心成長的方法所帶來的樂之外,對其他都不應貪著。

 

根本頌34、35

世人咸哀痛

四人抬吾屍

不待至彼時

及早至林中

 

無親亦無怨

隻身住近處

他視我同死

歿時無人憂

 

世人都感哀痛的同時四人把我的屍體放在床上抬走這樣的時刻早晚會來因此在這之前就應該到森林裡真正地修行。如《律經中所說:「多聞者於林中,逝年華而樂住」,(於林中修行時,)首先要對所思內容以聞思善斷增益。

 

以前的勝士夫如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等,以及雪域西藏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不論何教派的智者士夫,沒有一個是住在嘈雜之處生起證悟的除非是有特殊福報做靠山的補特伽羅,否則都是於僻靜處修行而生起覺受,之後才為佛教成辦廣大事業。

 

為了親友的情面,需要做許多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到森林之後,就沒有了所謂「是親友」的生貪之處以及所謂「是敵」的生瞋之處,簡言之,不用再生貪瞋,就當作已經死了。此身若能獨自居於僻靜處,彼時即便死了,也沒有人傷心。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初於查嘎爾達索決心結界閉關修行時,所唱道歌中,有「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屍前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無人山洞中,乞者死此願,願成有情利,若成心意足」,如同上說,在「心極法依止[2]」的基礎上,修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並在其上加修密咒金剛乘的道。若能像即生成佛者瑜伽自在王那樣,即生成佛的法就是有效的,可以對彼寄予希望;否則以我們現在的修行方式,就如鞏湯倉的學佛教導中所說:「以此樂法難脫故」,修行實踐時,以快樂的方式是難以解脫的。雖然如此,若自己能夠放寬心,隨份隨力地利益他者,這樣也就可以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依藏文直譯此偈第三句。

[2] 嘎當十秘財之一。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8)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8

 

 接下來講器世間僻靜處的功德。

 

根本頌(25

林中鳥獸樹

不出刺耳音

為伴獲安樂

何時得共處

 

在僻靜的山洼樹林中,鳥獸等不會講不好聽的話,共處也不會不快樂,因此衷心發願說:「好希望跟它們在一起!」

 

根本頌(26

何時處地穴

樹下空寺院

願無有眷顧

永不生貪著

 

不論是安住於無主的山洞或無主的空寺,或安住於樹下──也就是樹下止,任於何時都「無眷顧」,這是指沒有要制伏的敵,也沒有要守護的親──沒有任何要守護照看的親朋好友、奴僕眷屬。

 

要承擔一切有情的利益,打從心底承擔起利他。雖然一個無法成大事者對他者仍可能有零星瑣碎的小幫助,但這些會干擾他自己成辦行善事業,所以應希求何時才能夠沒有這些不斷湧來的喧囂。

 

根本頌(27

何時能自用

無他執己有

天然遼闊地

無貪而安住

 

若住於無主之地卻將其執為己有,心中就會有許多開發目標及各種規劃方案;若都不執為己有,事情與糾紛就會少。在這樣的地方,不必配合誰,也不必看誰的臉色。此處是依出家人講的,如同佛法戒律所說,受用的物資中,除了必須品,其他都不需要。

 

根本頌(28

持缽等少物

著眾所棄衣

縱不匿此身

無懼何時成

 

此偈是說只保留食器如缽等少許資具,或是少許必須的、簡陋的資具,以及穿誰都不要的衣服。百衲衣又分劣質的百衲衣與丟棄的百衲衣,即便不能穿丟棄的百衲衣,也要穿別人穿過六個月以上的衣服,因為那些衣服對人沒用,所以這樣做也能夠修前說的修行。若是身上戴著華麗的裝飾或是口袋裡帶著一些錢來來去去,就一定會怕被偷,有故事就說以前澎波來強盜時,富人怕錢財被搶,就逃走,窮人則因為不怕,所以不逃。密勒日巴尊者住在山洞時,晚上有小偷進去摸黑找東西,尊者失笑說:「我白天找都找不到,你晚上能找到什麼?」這是真話,因為在空空的山洞裡,除了粗礪的食物蕁麻糊,其他什麼都沒有。我們應想著:「要是能這樣多好!」

 

根本頌(29

何時赴寒林

平等觀他骨

以及自身軀

同為壞滅法

 

不僅不應貪著親朋好友與資具,也不應貪著自己的身體。放在墳場的屍體以前也與自己一樣,比如扎西雖然重視珍愛所謂「我的身體」,但是他的心識與身體斷了能依所依的關係之後,以前非常珍愛的身體就會變成一具枯骨──剛開始屍體先發出異味,半天之後只剩下帶著油脂的骨頭,一些年月之後連那些油脂也完全不見了,變得有如骨型的白石,就只是一個可怕的境。現在這個「我的身體」完全不重要,也不值得珍愛,與那具枯骨沒有一點差別,要這樣思考來斷除對身體的貪著。

 

根本頌(30

吾身將腐爛

狐等因其臭

亦不欲趨前

此狀終來臨

 

現在珍愛的境──我身──若太瘦,就擔心,吃健康食品和營養的食物讓它長胖;太胖時,又因為醫生說有害處,而擔心瘦不下來。自己這樣的肉體終有一日將與心識分離,變成屍體,等它腐爛、化成膿血、被蟲分食時,其氣味連狐狸都不想接近,這是必定會發生的事情。

 

修身念住能對治對身體的貪著,以此雖然很難做到當下快速遮止對受用的貪著、對處所的貪著以及對親朋好友的貪著,但是因為能讓粗分貪著變弱,所以很好。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根本頌(18

故愚癡意汝

無論貪何物

定感彼總和

千倍苦果報

 

若不加「」前加而說「故」,就是在說理由;但昆努喇嘛仁波切說加上「」前加會比較好[1]。那些與如是愚夫為伍、心被妙欲之樂蒙蔽者,不論貪何境,定將感彼等總和千倍的苦果。

 

根本頌(19

故智不應貪

由貪生怖畏

應堅信了知

其自性定滅

 

因此智者不應貪,因為若以貪之力累積聚集諸多衣食親友等,就會由此產生怖畏。生貪之境──妙欲、處所、身、受用等──都是自然要捨棄的,所以,無論於彼等獲得多少圓滿,修行者自己都了解其本性毫無意義,因此應堅固持守可憑信之處。

 

根本頌(20

縱得多利養

令美譽遍揚

所集諸名利

不知何去向

 

即便因為與愚夫為伍而獲得了許多名聞利養,帶著這些名聞利養又能到哪裡去?毫無可憑信的去處。就我嘉瓦仁波切而言,活著時有許多親朋好友,其中也會有若必須為嘉瓦仁波切捨命,就能捨命的人,但在我死亡時,並沒有能力帶走其中任何一位去任何地方,更不用說財物也確定是帶不走的。

 

根本頌(21

若有人毀我

讚揚何足喜

若有人讚我

譏毀何足憂

 

此偈是說,因為有他人詆毀我,所以對讚揚不必太歡喜;因為也有他人稱讚我,所以對詆毀也不需不喜。這句話對心真的很有幫助。

 

根本頌(22

有情種種心

諸佛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

故應捨世慮

 

因為有情有種種信解,連佛也無法完全滿足一切有情的希欲、讓他們滿意,所以像我這樣一個能力很差的人,是無法讓一切有情都認可的。因此,應放棄「配合世間一般愚夫的想法就會獲得利養、美名與讚譽」這樣的想法。

 

根本頌(23

有情譏無財

詆毀有財者

本性難為伴

如何令歡喜

 

若是無財的弱者,便譏諷他;若是有財者,便說他不對。因此,有也不對,沒有也不對,愚夫本性如是,很難相處。第三句「彼等[2]」沒有加作者格,而是加上從格,是指從彼等不會得到快樂。

 

根本頌(24

愚者皆自利

無則不歡喜

故如來曾說

愚者絕非友

 

為什麼會這樣?(答:)即便自所欲的瑣事會危害最終的目標,愚夫仍會因為自己當下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歡喜,因此說任何愚夫都不會是不變的摯友。《三摩地王經》及《月燈經》等經典中,諸如來都曾如是說,應牢記這些話。

 

以上講若與有情世間的一般愚夫為伍,則不僅無功德,還會有過失的道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這樣第一句就不是「故……」,而是「被樂……」。法王是依後面這種方式解釋,但此處中譯本的偈頌是依前一種方式翻譯。

[2] 偈頌第三句末有「從彼等」,中譯本未譯出。法王此處是在說明第三句末是「彼等」加從格。有些藏譯本則是譯成「彼等」加作者格。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6)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6

 

根本頌(10

剎那成摯友

頃刻復結仇

喜處亦生瞋

凡夫難取悅

 

末端凡愚以一句話的好壞就能成為摯友,以小小的緣頃刻又能成為不喜歡的敵人;而且「喜處亦生瞋」,對於正確的、對最終有助益的喜處,不關心且畏懼,這就是愚夫的自性。

 

根本頌(11

忠告反生瞋

利我多阻撓

若不從彼語

即瞋墮惡趣

 

為了利益劣慧凡愚而持心公正地教導,彼等就會露出完全聽不進去的表情,不僅如此,還反過來想要改變你,或是不僅不聽從殷重的話語,還變得更壞生起瞋心,因此墮惡趣、毀自他。這樣的末端愚夫很難相處,若真正去教導又不聽,若不教又不行,結果就是毫無辦法。

 

根本頌(12

妒高競相等

傲卑讚復驕

逆耳則生瞋

愚者何時益

 

愚夫的秉性是:若自己稍微有一點什麼,就生起我慢,嫉妒高者,攀比相當者,輕蔑劣者。若對無主見、頭腦簡單的人稍加讚嘆,彼就生起我慢,所以說「讚復驕」。正直地主持公道及分辨是非時,就如「關心的嘴中沒好話」所說,會有不好聽的話,而愚者一聽到不好聽的話就會生瞋──與這種秉性者在一起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

 

根本頌(13

若與愚為伴

必讚自毀他

喜談輪迴語

定生眾不善

 

若自己長時與凡夫愚者相處,則不僅幫不了他們,自己也會有染上愚夫行徑的危險。例如:在寺院時,自己努力做功課,完全沒有去毀謗、非議、訾罵,也沒有去拍馬逢迎的一個人,若回到俗家待一段時間,個性就會改變,再回到寺院時,就變成了一個喜歡講各種是非的人。

 

根本頌(14

自他互親近

由此徒招損

彼既無益我

吾亦未利彼

故應當遠避

 

因為結交親近愚夫,而染上惡行──如讚自毀他、基於喜不喜歡而做諂誑詭詐等三──因此,自己與愚夫親近,除了毀自他雙方以外,沒有任何好處;愚夫本身也不會因此造下任何利益自己的業,因為我即便以利他的心教導他,他也不聽,我反而要看他的臉色。所以,與這樣的人相處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應遠離愚夫,走向僻靜處。

 

就如《道次第廣論》所說:「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以及《戒經》所說:「若未見愚夫,則恆常喜樂。」

 

根本頌(15

遇時則喜迎

然莫太親密

善處尋常儀

 

了解愚夫如是秉性之後,雖不能親近他,但我們也不是要故意整他、不管他,若遇到他,還是要歡喜地迎接,讓他滿意,但是不要太熟以至於要聽他訴苦,這樣才是對的。這樣說是因為我們是初學者,才剛剛開始修學佛法,若不小心,就會遇到很危險的外緣。「尋常儀」是指以一般的方式對待。

 

根本頌(16

猶如蜂採蜜

為法化緣已

如昔未相識

淡然而處之

 

並不是即便之前認識的也要當作不認識而故意整他,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因為愚夫秉性就是如此,所以要掌握分寸。說「是修行者」而去找一個施主,看他的臉色,逢迎討好他,這樣格局就很小。《戒經》最後說:「如同蜜蜂於花中,不壞花色不壞味,吸吮汁液後飛離,如是能仁行聚落」,應對此殷重地細細思惟。

 

根本頌(17

謂我多利敬

又為眾人喜

若持此驕慢

死後定生懼

 

「我與愚夫為伍而得名聞利養,這對自己有利」──若這樣想而持傲慢、驕矜之心,則應念死後會生起何等怖畏。不可持傲慢之心,此偈如是教誡。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5)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5

 

 根本頌(5

自身乃無常

若貪無常人

縱歷經千世

亦不見所愛

 

此復,首先講不可以對有情世間──例如自己的親友或喜歡的人等──生貪。所貪境有情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法,不堅固、無常,不出苦的自性;同樣,貪者自己也是不堅固、無常,是具壞滅本性的法。了解了這個,就想:因為二者本性相同,所以不值得一方貪一方。「自身乃無常,若貪無常人」替換成另一面,就是「自身乃無常,若瞋無常人」,要想著:瞋境與瞋者雙方都是無常的自性,同為壞滅法,有什麼好瞋的?

 

總之,貪境及貪者雙方都是苦的自性、無我的自性,應這樣去思惟以戒除貪。若生起猛烈的欲貪,來世就會遠離悅意的境。

 

根本頌(6

不見則不喜

心亦難入定

縱見不知足

如昔因愛苦

 

具貪者若不見所悅意者,心中就不喜,從而心不正住;若遇到貪境,又因為不滿足而為貪愛所苦。所以,若與愚夫同行,就無法獲得快樂,就像喝鹽水,不論喝多少都解不了渴。

 

根本頌(7

若貪諸有情

則障真實性

亦毀厭離心

終為憂惱苦

 

如是因為貪著世間而障礙見取捨處,毀壞厭離心,最終成為自他被憂惱所苦的因。

 

根本頌(8

一心思念彼

此生將虛度

無常眾親友

亦壞永恆法

 

若只思念作意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法,就一定會虛度此生。不思考提升內心的方法,只希求眼睛所受用的形與色等越美越好,希求耳識聽到的樂聲越悅耳越好鼻子盡量要聞到好聞的氣味身體要有細妙的觸感,只希求這些的人完全無法提升內心,不論擁有多少都不會滿足,稍不合意就不高興,一味追隨五根識,被它們愚弄。不僅如此,還會去結交親近既非常也非堅固的親友,一門心思地拉拔照顧他們,這樣終會毀壞能得永恆不壞解脫果的勝法。

 

根本頌(9

行若同愚者

必墮惡趣中

若引不同處

云何近愚夫

 

不僅如此,行為若與愚夫相同,則不脫愚夫秉性,所想只有煩惱,所作只有罪過,別無其他,因此來世就無法脫離惡趣。「若引不同處」有兩種不同的意思,一種是:若希求與凡夫不同的聖者果位,則何必親近凡夫?那是沒有意義的;另一種是:若親近愚夫就會有被引至惡趣的危險,所以何必親近愚夫?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頁面 1 / 18: 123456789101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