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73)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73

 

第五品 護正知

 

我們的修行方式是:遇到高階的道的修行,就說那個我們做不到,延到以後再說;即便遇到現在就能容易做到的,也還是不去修,甚至瞧不起它──結果就是坐著什麼都不用做。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根本頌(97

經論中宣說

無量菩薩行

直至能修彼

應修淨心行

 

菩薩要守護廣大且無量的菩薩行,若問其中我們首先要修學什麼?首先要修的是淨心行。此處昆努喇嘛有說:若解釋為「至彼時[1]」,就似乎也應說「至何時」,而其梵文的對應是「暫時」,而暫時是指暫時先,所以確定要解釋為首先。

 

至於其他學處,則如下說。

 

根本頌(98

應晝三夜三

讀誦三聚經

依佛菩提心

息除餘墮罪

 

稱為《菩薩墮懺》的《三聚經》,其三聚有略為不同的算法,昆努喇嘛仁波切等智者說是懺悔、隨喜、迴向;也有其他人解釋成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賈曹傑仁波切則說是懺悔、集資、增長。總之,應晝三夜三持頌《三聚經》,頂禮皈依諸佛,並緣有情發心,也就是說,一定要具足皈依發心這樣的依止力,透由唸誦《三聚經》等佛經息滅墮罪,也就是消除墮罪。

 

根本頌(99

為自或為他

何時作何行

佛說須修者

爾時應勤修

 

要了解如來於《菩薩學處經》所說在各個階段需要的、應實踐的內容,不論於任何境、時與階段,三門不論任何行止,都應努力學習這些內容。

 

根本頌(100

佛子不需學

此事定無有

智者若住此

則無不成福

 

佛子菩薩利他時,因為其境有情有各種各樣的界與勝解,且時間與階段無邊,所以諸佛子菩薩觀待境、時間與階段,幾乎沒有說「這不做」的。精通如是實踐的菩薩,祂所做的一切,都會是廣大的利他行,都會成為容易圓滿廣大福德資糧的因。

 

根本頌(101

直接或間接

利他不作餘

為利有情故

皆迴向菩提

 

修學發起賢善心之道的修學者,除了從事對他有情直接或間接有利的事情之外,不做非此之事;對於利他的一切善根與果,都斷除希求回報及異熟的想法,從而增長捨心,善根與果都只迴向給他有情。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偈頌第三句中,中譯為「直至」。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72)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72

 

第五品 護正知

 

 總的來說,以前有一類上師除了主修自己法脈的傳承,不太關心其他傳承;另一類上師則是會不分教派地關注佛陀教法。從西藏的現況以及世界整體的狀況來考慮,若能不分教派地聞思修教法,會比較好。現今於國外那些藏傳佛法興盛普及之處,也有一類外國人除了熟悉與自己結緣的上師傳承之外,對其他的傳承完全不熟,因此,他們就認為,如同以前在西方不同的宗教彼此之間有很大的意見,在藏地也是一樣,噶舉、格魯、寧瑪的法也有很大的矛盾。但是就我自己而言,不分教派地修行藏傳佛法是很有利益的。我依自己這樣的經驗來說明時,有些人因為認同我的說法,就希望指派能夠這樣講法的老師去任教。雖然有這種希求,但是這樣的老師在西藏很稀少。

 

根本頌(90

於廣大法器

勿令修劣法

莫令捨戒行

以經咒欺人

 

某些所化不僅是廣大法的法器,而且能講也能修,對於這樣的人,不僅不能引導他去修劣法,也不能讓他捨棄修其學處。對於一個能做大修行的人,不給他修學經教的機會,只讓他臨時讀讀經,或只讓他持持咒,若只能這樣,那就不對了,他明明可以成就大事,卻讓他放棄,這就是以經咒欺人。

 

根本頌(91

齒木與唾液

棄時應掩蔽

用水或淨地

棄尿等遭斥

 

丟棄齒木與唾液等時,應以土掩蓋,這對保護環境也很重要。以前在西藏,水和空氣都乾淨,土地也乾燥,所以病菌難以擴散,導至我們在習慣上自然就不會重視周圍環境,但是現在就必須留意,屎尿等都不能隨意丟棄在要用的水中。

 

根本頌(92

食時莫滿口

出聲張口食

坐時勿伸足

手莫同時搓

 

吃飯時不要兩頰鼓鼓地滿口食物,也不可以邊吃邊發出咂咂等聲音,或張嘴大嚼,總之,要悅目合宜。坐時腳不可以往外伸,這樣的坐姿不禮貌、不恭敬,也不好看,不可以這樣坐。「搓手」在梵文對應的字是搓膀子,玩摔跤的人和角力的人他們在搓膀子時,都帶著自大與傲慢,那是不恭敬的姿態,所以不可以那樣做。

 

根本頌(93a

勿與女子處

騎乘床住處

 

行路時,不與女子同乘馬等坐騎,也不與女子同坐同一坐墊及臥具或獨處於住處;女子方面,也不與男子同乘或獨處於彼等處。

 

根本頌(93b

世人不信者

知問而斷除

 

簡言之,發殊勝菩提心,承諾利他而做利益他有情之事時,應問彼彼地區及處所的風俗習慣,要了解並戒除彼處風俗認為不好看、不應當的言談舉止。風俗的差異也會導致好笑的事情,例如:平常在印度講話時,如果講到精彩稀奇的事情,就會搖搖頭。最近我到日本,有人正在講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我不小心就依印度的習慣搖了搖頭,那時那人就悄悄地問翻譯:嘉瓦仁波切在搖頭,是不是不滿意啊?就我而言,聽到他講稀奇的事情,覺得太神奇就搖搖頭,但是他就理解成像「不合我意」那樣的意思。

 

根本頌(94

勿單指示意

心當懷恭敬

右諸指齊示

示路亦如此

 

幫他人指路時,若用食指指路就顯得不恭敬,所以不要用手指示意,而應恭敬地舉起整個右掌來指路。

 

根本頌(95

手不應揮擺

示意當微動

出聲或彈指

反之失威儀

 

示意他人時,若需彈指或做手勢,也應悄悄做而不要大力揮手。呼喚他人時,也不要大力揮手,略微揮手即可,否則就會有失儀的過失。

 

接著講睡眠時應如何行。

 

根本頌(96

睡如佛涅槃

應朝欲方臥

初時修正知

念當速起身

 

應右脇側臥而眠,並且不要想著睡到次日太陽暖和才起來,應於中夜睡,於初夜及後夜都應精進於瑜伽,不應貪睡,所以應以正知想著:「我要於明日某時速起」,以這樣的預想入眠,就會在預設的時間醒來。除非是生病,需要吃藥才能入睡,否則就應早起。因為這些是平常的行為規範,所以很重要。

 

【2024戒學營】從佛陀制戒因緣學習出離心

 【2024戒學營訊息更新】

主題:從佛陀制戒因緣學習出離心
日期:2024年4月5、6、7日(清明連假)
時間:上午10:00-12:00
地點: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二段125號8樓之3)
[線上上課:]ZOOM會議號:9919350706 (密碼:20220804)
(本課程無臉書直播)
[新增活動:] 課後舉辦與青增格西佛學問答會,問答不限本次主題。
[課程說明:]
對於佛陀的教法,知道如何開演至八萬四千法門,也知道如何歸納為福智二資糧,才能說知道如何修行。修行包含了身語意各方面,也可以說行住坐臥等都是修行的範疇。沒有對各法類開合的理解,是無法將種種面向皆納入修行。
現代社會、一般宗教,甚至是佛教內部,都非常欠缺出離心這個區塊,對出離心要求不多,上面不強調,下面也不修行。這樣一來,即使了解如何修行,也無法落實修行,因為欠缺了基礎。在小乘中,無論是個人的修行或團體的修行,出離心都是核心的修行。在大乘中,無論是顯乘或密乘,也都把出離心當做修行的重點。因此,出離心非常重要,應該要特別拉出來強調。
至於如何修出離心?透過戒律來學習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即使自己無法完全做到,但是光看佛陀是如何制戒的,就可以略知佛陀當年是如何帶領僧團、個人是如何修行,換句話說,可以知道佛陀是如何帶領弟子修出離心。
很多法友都學過《廣論》,而且學了很多年,對《廣論》提及的下士道法類內容、中士道法類內容,都很熟悉。若能透過佛陀的傳記、典故、制戒的緣起、當時修行的生活等來學習,這些法類將變成活生生的內容。
總之,大乘會將佛法歸納為智慧、方便來學習。於其中,若忽視出離心的學習,或說下士道、中士道,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若重視出離心的修行,在佛法上的學習或修行,都會趨向完美的情況,不會出現問題。我們除了透過《廣論》來認識下士道、中士道,也可以透過佛陀制戒的因緣來認識出離心。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從佛陀制戒因緣 學出離心 課後有與青增格西 佛學問答會 歡迎現場提問 2024年4月5、6、7日10:00~12:00 4月5、 6、 7日 2024年 ZOOM 會議號: 9919350706 密碼:20220804 20220804 密碼: 見悲青增格西說法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125號8樓之3 」的圖像

多傑法師離台前談話

2015年回家鄉,家鄉的人都熱切地歡迎我,準備得非常豐盛圓滿,連寺院也來歡迎我,請我講法,總之,給予我非常熱烈的歡迎。回到色拉寺後,有人問我回家鄉開不開心,我是覺得說不開心是不應該的,畢竟大家都這麼歡迎我,但是說開心也不太對,在家鄉時,心一直沒辦法靜下來。這次來到台灣也是一樣,大家在各方面都安排的很好,帶我到處欣賞風景、帶給我豐盛的食物,我好像走到天堂,大家這麼熱情招待我,讓我受寵若驚。但是不像在色拉寺,在這裡心一直無法寧靜。

我在色拉寺時,也多次跟同班同學提過,自己的吃穿住都不是靠自己勞力而得,很多時候內心是戰戰兢兢的。特別是像現在遇到這麼豐盛圓滿的對待,會感到害怕。
戒律中提到五種受用信財的方式,依此來看,我還算是個清淨的出家人,也有努力學習經教,基於此,是可以受用這些的。這樣想的時候,自己就稍稍寬心。
有時候,又會像前面說的那樣有點擔憂,在家人是這樣對我們,我們自己是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好好廻向。自己有點善根應好好廻向,這點我是經常在做。也一直非常謹慎地覺得應該要這麼做,也一直在做。
除了謝謝大家之外,我沒有太多感言。
如果彼此有上師與弟子關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那是另當別論。我與大家沒有這方面的關係,所以這次的情況跟回家鄉很像。(青增格西笑說:這段大概是為我講的。)

 

 

 

問:多傑法師出家時間不長,但是心與法相應。像我這樣的在家人,學法也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心總是與法不相應,請問有什麼建議。

多傑法師答:

我是十五歲剃度的,但是後來的發展比較曲折,二十四歲進色拉傑才受沙彌戒,不久之後受比丘戒。就心與法相應這件事,您們一開始是信佛,但是因為世俗的事務,其他方面就無法與法相應;我也是一樣,一開始是對佛陀有信心,但是除此之外,有很多事,特別是有煩惱時就跟隨煩惱走,這方面我們是一樣的。我們無法一開始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與法都是相應的,就是根本上是信佛的,接下來用各種努力盡量朝與法相應這方面走。
我的老師常常說:以為自己真心向佛,就穿著白衣,學密勒日巴尊者,去山上閉關,第二天就會成為『凍肉』」意思是要做相應自己相續的事。好好看書、學經論,這樣一直努力,有一天就會到那個階段,到那個階段再考慮要不要做(閉關)也不遲。目前這個階段與那件事是不相應的,硬要去做,只會變成凍肉。

又說:「你們現在不用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沒有學位,也沒有財物。不需要這樣想。如果我今天是有一百間旅社的主人,那我不會有空閒與你們在一起研究佛法。能有機會與你們討論佛法就是最大的福報,而這是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不需要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就怯弱,要當成是種福報。」老師曾經這麼說過。因為三大寺也有很多人還俗、很多人去國外,基於此而做過這樣的開示。
一方面說現在什麼都沒有,也不需要因此而傷心。你想要的不見得會有,你不想要的也不見得會沒有。另一方面,漸漸地,你變富有了也說不定。你富有了,也不需要老想著密勒日巴尊者而說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生活就是好好守戒,順勢而為就好。我們會說要希求佛果菩提,但是這不是一輩子能成辦的事。所以是把它當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那邊,然後窮的時候能窮、富的時候能富。總之,好好守戒、好好學習經教,對我們來說,所謂圓滿的人生就是如此,除此不要有過多、另外的想法。

不是有個公案「若不是乞丐密勒日巴,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某人放棄一切到山上,又沒有吃喝,最後法也沒有、吃的也沒有,還終身罵密勒日巴尊者,這是一邊。另一邊是太追求外在,還俗、想打造什麼世界。老師是基於要斷除二邊而說了以上的話。

 

 

 

問:一個放逸、到處走串的出家人,跟一個認真學法的在家人,您認為二者的差別哪裡?

 多傑法師答:

佛陀說:如獅子般的人不需要向如狐狸般的人頂禮。出家人再怎麼說是受過戒的,下過決心戒除殺盜…….。僅僅是受戒,佛陀也在多處大力地讚揚。如獅子般的人指的是受戒的出家人,如狐狸般的人指的是在家人,因此即便是國王、宰相,出家人也不需要向他頂禮。真正受到戒是要這樣的,但是誰有戒、誰沒有,這很難說。以上是戒的功德。

舉現況為例,我們家鄉的出家人看過去是調伏的,而三大寺的小朋友看過去不是,二邊都看過的人就會說還是家鄉的出家人好。然而,這似乎是要看情況,真正遇到事情時,因為有在家人的習性,所以馬上會用在家人的處理方式,而整體上來說,三大寺出身的人,會比較如法、比較克制。

現在又有一個區塊,一半出家一半在家,不知道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按:指到處閒晃者,好像出家人的樣子、又不太像出家人的樣子),這群人可能要劃分開來。

佛陀曾說:即便是我最差的弟子,一百個俗人都比不上。這不是在說財物比不上、才華比不上,講的是因為他具有戒,所以他會變成福田。我們那邊有個部長,因為他是大官,見過很多僧人與俗人,很多僧人見到他都很恭敬,他也習慣被這樣對待。我見過他很多次,每次見到他時,我只是禮貌問候,並不會恭敬他,入座時,我都毫不客氣往上位坐。或許會覺得我這樣做很傲慢,但是我心裡從來都不認為我是殊勝的出家人,只不過覺得彼此的身分是出家人與在家人,我是基於佛陀的那句話而這麼做。

現在是網路時代,有人會譏諷說:「出家人不好好讀書,還不如還俗。」有各類的譏諷。現在是出家人被罵得最盛的時代,像「格魯派如何……」。我認為這樣的謾罵是很大的惡業,雖然有不如法的情況,這是事實,但是把整個教派都罵下去,這是很不好的業。

 

問:我熟悉的是金剛經、心經,唸金剛經、心經能修菩提心、空正見嗎?

青增格西答:

菩提心、空正見、出離心三者中,前二者很容易被大家接受,菩提心心繫眾人,空正見是無上法,要修的福智二資糧就是指這二個,佛教的核心修行就是這二個,大家很容易認同。至於佛教大小乘都很強調的出離心就很難被現代人接受,因為要吃苦什麼的,像頭陀行就非常符合佛教出離心的修行。像我們現在聊得很開心,但是在佛教來說,這些話都是戲論;我們說話取悅他人,至少與貪有關,與出離心是違背的。我們現在欣賞風景,這也與出離心是違背的。出離心是菩提心與空正見的基礎,在出離心上才有菩提心、空正見的修行。但是大家捨棄出離心這個區塊,只談菩提心,這樣一來所謂的菩提心就很容易跟輪迴連結,變成與貪嗔癡結合的修行。我們現在,無論是團體或個人,都有很多利益他人的行為,但是很多都是違背出離心的,這樣所修的菩提心都是不如法的。要如法的話,出離心非常重要。自己要先修出離心,再推及其他人。所以,我認為要修菩提心、空正見之前,要先認識出離心,這很重要。出離心的話,可以用《廣論》下士道與中士道囊括。所以話說回來,要怎麼修菩提心、空正見呢?要先好好學《廣論》。

至於唸《金剛經》、《心經》,那當然是好的。但是我們人類沒有能力能以自力理解其義,所以光是唸,就跟鸚鵡一樣,不會有太大幫助。要學好《金剛經》、《心經》,不是直接去學《金剛經》、《心經》,而是去學《廣論》。

所以要修好二菩提心(按:菩提心與空正見),不是直接修這二個,而是修《廣論》。有時間有有時間的學法,沒時間的話,自己也可以找網路課程,從基礎慢慢學上去。我覺得這是唯一的方式。


多傑法師答:


《金剛經》、《心經》都是講空性的經典,只是唸這二部經,是無法理解它的內容,必須去看它的解釋,這樣對學習空正見才有幫助。另外,這二部經都是在講空性,《入行論》等論有自他換、七因果等生起菩提心的解釋,《入中論》中以水車輪轉為例說了大悲心,水車輪轉之例不只是在描述輪迴的情況,而是在說如何生起大悲心。要先弄清楚這些經論,依此才能修菩提心。


總之,以上三個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會歸結到悅意慈上。這其中就牽涉到中士道。要先了解內容及其理由,對理由所證成的內容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這時才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也就是,對於中士道的內容,思維其理由,從而修出出離心、自他平等、自他患等。有了這樣的信心才能對修行有幫助,不能只是唸而已。

(舉例來說,七因果中,)知母、念恩……,知母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產生念恩呢?經論說一想到眾生就很揪心,因緣成熟到足以產生念恩,知母就完成了。我們現在要修知母,不能光認識經論的描述,自己要有把握:知母要具備什麼條件?自己要具備到什麼程度?這些都要知道。對此去找答案時,就會涉及前生來世,前世的母親怎麼利益自己與今世的母親怎麼利益自己是相同的,就像昨天有人請吃飯跟今天有人請吃飯,只是時間差,其他是一樣的,今世的母親與前世的母親只是時間差而已,其他沒有差別。像這樣再三思考,不讓自己的感恩心下降。另一方面,對一切有情都是這樣的想法,沒有差別。知母之後是念恩,念恩是念一切有情的恩,像前面說的那樣。我自己不是為了修行而找到這樣一個答案,是為了辯論堵住對手的口而找答案,不知道這樣的說法對不對,但是自認為這就是知母的量。總之,像這樣去推論,透過這樣的思考,這就是進入修行的途徑。

宗喀巴大師說最初常求廣大聞,宗喀巴大師是強調觀修的。在辯經場上,因為他人的逼問,總是要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理由,否則無法說服他人。雖然是為了回覆他人的逼問而找答案,但是當你理路疏通而找到正確答案,自己也會被說服。因此,初學時,好好思惟很重要,即便是為了辯論而找答案,也會利益到自己。之後,你就會知道要做什麼、做到多少才能到下一階段,這些的前後關係是什麼也弄清楚了,這樣道次第就會產生。此時,你就會得到對這些內容的信心確認這些內容的有效性。

 

事實上,若你對緣起有很好的認識,空正見要能幫助到菩提心。另外,還會說要有福德資糧為助伴,這就涉及依師等,這也是《廣論》一開始要說依師的原因。

 

初學者修菩提心、空正見是如此。若是已經生起菩提心、空正見,是要透過止觀繼續修。

 

 

 

 

問:像在三大寺學五部大論,有沒有閉關?有沒有閉關的必要?

多傑法師答:

是有閉關。出家人也有上中下等,不是都怎樣。我自己是沒有修行的,回答這個問題對我是比較有壓力的。會閉關,但是閉關與學習二者中,以學習為重。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寺院的安排是對修心最好的安排。所以重點是自己動機的問題,如果自己動機調整好,寺院的安排(不是閉關),效果比閉關好。

寺院裡有很多殊勝的上師,如隆多喇嘛仁波切,他是無論學到什麼,就調整自己的心,所以他畢業時,所學的都已經證得了。學習是為了調心,基於這點來學,看過去雖然各式各樣,但最後都會調到心、得到其果。像我們這種,純粹是看經論說了什麼,能理解、可重覆,以此為滿足,這又是另一種,與前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像這樣的人非常多。

問我有沒有閉關,應該是談不上閉關,所謂的閉關是身語意不能散亂於他處。但若說到要調整自己的心,寺院的做法可能更有效。以隆多喇嘛仁波切為例,有一次他想要去朝聖。剛出寺院,就聽到寺院在敲鐘,他想到去朝聖也沒有比在寺院更殊勝,於是他就放棄去朝聖,轉頭回寺了。

閉關講的是像密續所說的,如有四座等,這樣看來,寺院的安排在名相上是與閉關不符的。但是如果要的是合理地淨化自己的身語意,如果(自己)具足條件,寺院可能會更殊勝。雖然不符合密續的名相,但是顯乘的內容都會通達。

 

問:每天聽很多課程,然後努力思惟,算很好的修行嗎?

 多傑法師答:

這個問題很好。我剛到寺院時會上很多課,每天有二到四堂課,除了自己的班,也會去學長的班,也會參加學弟的班。我去上課時,除了頂禮,自己也會唸「具大悲尊以智慧光明,盡除我心愚癡諸黑暗,復請降賜智慧辯才明,令我通達佛語正論義」(按出自《文殊讚》偈頌),而後非常專心的聽法。也就是,先調整動機,動機是非常清淨的,接下來一二小時就非常專注的聆聽。最後下課時,我自己會默唸「願一切生不捨離,善師受用正法樂,圓滿道地諸功德,速證勝位金剛持」(按出自《功德之本》偈頌)。我自己認為,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是最好的修行。

對新生來說,聽課、辯論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比起閱讀經論、背誦經論,開始時雖然專注,但之後容易分心至他處、無法入心,聽課可以很快收心。我剛開始聽課時,也會拿錄音機錄下講說,但是之後也不太聽,即使聽了,效果也不如在師長座前聽。在師長座前聽,不知是基於規矩、還是畏懼、還是信心,聽到的內容特別能入心。宗喀巴大師強調最初常求廣大聞,對我來說,在師長座前聽法效果最好。

對初學者來說,透過思惟來改變自心是核心的修行。在止修與觀修中,初學者能做的只有觀修,最好的觀修就是在師長座前聽法。

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樣:在聽課前,先預習一次,這很重要。看過一次後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懂什麼,聽課時會特別注意不懂之處,即使發問,也會知道該如何問問題。

清楚所學的內容後,自己閱讀變得非常重要。光聽他人說,無法將法義留在心中。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有自己對法義的解讀,無論解讀對或錯都很好,即使解讀錯了,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因為自己思考過了,所以很容易就修正回來。所以聽法一陣子後,自己閱讀非常重要。

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辯論就要如法是困難的。但是在大眾前辯論,有極大的加持力,且辯論需要很高的專注力,辯論能獲得深慧、廣慧、捷慧,這是自己閱讀及在師長座前聽法做不到的。

《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

 2023/12/31,見悲青增格西於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為欲深入學習大教典學員介紹什麼是五部大論,及五部大論如何涵蓋整個佛法。

 

《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一、      學習佛法要依傳承論著

(1)            佛法的歸類

一般會將佛法區分為三藏,這是就所詮來區分,主要談定的部分是經藏,主要談戒的部分是律藏,主要談慧的部分是論藏。要加主要所詮」一詞,否則經藏也會談戒、慧。學佛就是要學習經律論三藏。

佛法若以支分來區分,可以分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就不是根本上從所詮來區分,如有從呈現的形式來區分,如長行、偈頌。

三藏是我們要學的內容。又,佛法也分為大乘、小乘,大乘中又分中觀、唯識。也就是有小乘的三藏、中觀的三藏、唯識的三藏,當然佛經裡沒有這樣的區分,但是我們依照解釋佛法的論述——依初轉法輪發展出有部、經部,依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發展出中觀、唯識,可以有這樣的區分。

(2)            自力解釋佛經之誤區

所有的佛經都會談到基、道、果,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有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產生怎樣的結果。所以,所有的佛經都是可以拿來做修行指引的,但是我們看過去不是如此,於其中找不到修行之法。

現代有一類人很喜歡讀經,甚至說出佛經很好理解,反而是後代的論著把佛法弄複雜了,反對學習後代的論述。但是事實是,理解佛經並沒有那麼容易。如果一個人看懂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再去看佛經,看懂了佛經,這樣可以說是真正理解了佛法。如果他說看懂佛經、卻看不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說明他完全沒看懂。僅憑自意解釋佛經,很難真正理解佛經。

(3)            要依大車軌傳承解釋

我們是依大車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解釋學習佛法。所謂大車軌,就是在說人類中沒有人能自力了解佛經。龍樹菩薩是依文殊菩薩了解《般若經》,無著菩薩是依彌勒菩薩了解現觀道次第。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是不依其他人、以自力解釋佛經,這邊的不依其他人說的是不依人,不是不依佛力。除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外,其他人都要依師學法,不依師是無法了解佛經的意趣的。

總之,學習佛法要學的就是三藏,但沒有人能直接了解佛經。我們現在學《寶性論》就是一個例子,《寶性論》怎麼說,無著釋是怎麼解釋的,歷代祖師是怎麼解釋的,解釋時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處理。前前後後對照下來,就知道自己是沒能力自力去理解佛經的。所以學習三藏要依相應的解釋,要依傳承教授而獲得基道果。

 

二、      五部大論的名義及其涉及的內容

(1)            五部大論的名義

格魯派寺院是透過學習五部大論傳遞佛法教授。五部大論」不是指五本書。「部」在藏文中有「匯聚」的意思。匯聚的是什麼?佛經。所以透過「五部大論」學習佛法,是指將佛經匯聚到五個匯聚處。

五部大論是指:戒律、俱舍、量論、中觀、現觀。

(2)            五部大論涵蓋三轉法輪的內容

戒律是從初轉法輪的內容延伸出來的。

五部大論之一是對法。疏通初轉法輪所說的內容有身足七論。身足七論像是我們現代說的筆記。有說身足七論是佛陀說的,是阿羅漢們以簡短的文字紀錄下來;有說身足七論是阿羅漢說的,是阿羅漢聽聞後,自己歸納出的筆記。之後,身足七論歸納為《大毗婆沙論》,再發展為《俱舍論》。

二轉法輪《般若經》涉及顯義空性與隱義道次第。解釋顯義空性,有龍樹菩薩的《中論》,或者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或者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觀方面就是透過這些匯聚處來學佛經的意趣。

隱義道次第涉及八事七十義,若沒有依《現觀莊嚴論》是無法理解的。但是不能說現觀方面只有《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核心論典,但是有其他的論著。

量論是初轉法輪的延伸,也屬於唯識。有人認為量論跟修行無關,只是破外道之說,這是錯誤的。量論也說了修行之道,也就是它也說了基道果。

前面提到三藏都說了基道果,因此,解釋三藏的論也要涉及基道果。所以現觀說了基道果,量論也是、中觀也是,只是論述側重的點不同。

(3)            五部大論涵蓋見行二方面的內容

小乘、大乘,大乘中的中觀、唯識,都有它的見與行,因此,相應的解釋也要有見與行的內容。

解釋小乘見行內容的是俱舍、戒律。

解釋大乘行品方面的是現觀,現觀是中觀宗、唯識宗共用的。

解釋大乘中觀見行方面,龍樹菩薩的《中論》,或月稱論師的《入中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解釋大乘唯識見行方面,《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所以五部大論包括了小乘的見行、大乘中觀的見行、大乘唯識的見行。

(4)            學習是匯聚處的論著

學習五部大論的時候,是透過深入學習一本或幾本論著來學習。就像現代人學習數學、物理,教導數學、物理的書非常多,但是學的時候只會透過幾本教科書來學。同樣的,以學習中觀為例,透過什麼論典來學習並不固定,或許是《中論》,或許是《四百論》,或許《入中論》,這並不衝突。學習量論也是,透過陳那的論著,或透過法稱的論著,都可以。總之,要的是能是匯聚的論著。

(5)            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教授傳承中有二勝六莊嚴,二勝是指釋迦光尊者、功德光尊者,六莊嚴是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論師、法稱論師。也可以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佛陀所說戒律的內容非常龐大,學戒不是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困難的。但是透過釋迦光、功德光二位尊者的解釋去學戒,會讓人有怎麼會學不會呢的感嘆。龍樹菩薩、聖天菩薩解釋了中觀方面。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解釋了現觀及俱舍。陳那論師、法稱論師解釋了量論。

二勝六莊嚴的論著,全面且完整地解釋了三藏。換句話說,是完整的修行秘笈。之後,雖然有工具書協助解釋,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6)            結說

總之,第一、格魯派說學習五部大論,不是在指學習五本書,而是指學習五大類。然而,像薩迦派會說十八大論,就是指向十八本論著,不是在說歸類。

第二、說五部大論也好、說十八大論也好,都是藏人認為它們是歷史上解釋佛經最好的論。要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經,而五部大論或十八大論就是學習佛經最好的途徑。脫離了它們,說自己在學佛,就不知道是在學什麼了!學佛要吻合佛陀的意趣,也就是吻合二勝六莊嚴的意趣。如果學佛與二勝六莊嚴的意趣相違或不太相關,其實就不是佛陀的意趣,是有問題的,是自以為是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