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生起出離心的量

了知苦諦、集諦,或了知十二緣起,是修出離心最好的方法。現在臺灣也是一樣,好像出了家就叫出離,但是出家跟出離是二回事。所謂出離是要厭離三有輪迴。這段講的是生起清淨意樂的量。要達到怎樣的量才叫做生起了清淨意樂?要像你處在火宅當中,只想馬上逃走那樣。
你厭煩家庭生活、想去山上淨修一下,這不叫生起出離心。要對三有輪迴感到厭煩,一定要透過了解四諦、十二緣起而生起,如果不是這樣,一定是有毛病的出離心,只是局部的出離。局部的出離不是出離心,一定有貪著輪迴的心,所以是不清淨的。即使你對輪迴的情況有了了解而生起出離心,但是心量還沒達到,那也是不清淨的。
怎樣是生起出離心的量呢?有很多說法,這邊是說:「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三主要道》說:「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是時生起出離心。」生起出離心即入資糧道。

思惟中士道的內容


中士道的目的是為了生起希求解脫的心。想解脫也就是厭離輪迴。要怎麼厭離輪迴?從苦諦方面思惟,從集諦方面思惟。就十二緣起也是一樣,從因方面思惟,就是從集諦方面思惟,從果方面思惟,就是從苦諦方面思惟。
苦諦方面,要認識行苦才是認識苦諦,至於苦苦、壞苦,因為對策勵修行有幫助,所以還是會提。一般人奮鬥的目標都是遠離苦苦。比較好一點的,會把一些快樂看成是痛苦,強調平淡的生活,或有外道追求捨受修禪是內外道共有的。把行苦當成苦而遠離,只有佛教才有。
即使知道行苦,但是我們的言行展現出我們並不會想到行苦,或許想到了,多半也覺得是很遙遠的事,無痛關癢。譬如我們一想到利益他人,就只覺得他們生活很苦啊,講到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內容多半跟中士道的內容不一樣。同樣,對於自己要做些什麼讓自己快樂,說法也跟《廣論》講得不一樣。《廣論》說有五取蘊苦,只要有業與煩惱帶來的這個蘊體,輪迴就沒完沒了……,我們不會想到這些。這就說明,我們看著《廣論》,消文是消得過去,但是自己並沒有真正認同。所以,我們是在學佛呢?還是只是跟某個道場有些來往?取決點是在認不認識行苦(苦諦)。有沒有受到佛法薰陶,或說有沒有佛教的修養,是看這方面。如果沒有行苦的觀念,就只會是一般修養,很難說是修行。
集諦方面,會談貪、瞋、癡等煩惱。一講到這些,大家都會認同貪、瞋、癡等煩惱很可惡,會否定這些。問題是,我們自己生起貪、瞋、癡時,我們是保護它的,我們不會想到它就是經典所說的那個貪、瞋、癡。從這方面來講,我們也沒有認同經典。
總之,第一,我們沒有認知行苦是苦的概念。第二,我們對佛陀說業、煩惱是病根、是禍害也沒什麼認同感。那現在,第一步,看書時要針對自己的心,要認識行苦是苦,認識集諦才是病根;然後一直串習這種認知,讓這種認知越來越強,這就所謂的修行。
課上到這邊已經上很久了。自己思惟時,能照著《廣論》的次第思惟下來是很好的。如果沒有辦法,也要在認識行苦、認識煩惱這二方面下功夫,自己愛怎樣想就怎樣想,重點是要想。看書跟想完全不一樣,只要真正想一點點,它在你心中的感覺很不一樣;不想,只是一直聽課,也就沒有那個感覺。

介紹十二因緣圖


十二緣起在說三有輪迴的因及果。果有很多,有異熟果、增上果等,相對的因也有很多。十二緣起只是針對異熟果和它的因來說,所以只詳談到苦諦的某一部分及集諦的某一部分。因此,十二緣起的範圍比四聖諦的範圍小。
大家是不是都看過十二緣起圖?這個十二緣起圖,也講了四聖諦。解釋四聖諦時,圖上要有一尊佛像及月亮。月亮代表清涼,清涼就是沒有煩熱,代表沒有煩惱,所以月亮代表涅槃(滅諦)。佛陀手指向月亮,就是指向涅槃,代表道諦。圖中那一圓盤代表苦諦和集諦。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緣起圖,不是每張圖都畫上月亮及佛指向月亮,事實上應該要有。至於有人因為有月亮,所以就再添加太陽什麼的,那就變成畫蛇添足了。

出離心攝受的行持


所謂入道,是指由任運而起的出離心所攝受的道。中士道不見得是任運而起的出離心所攝受,所以中士道不見得是道;可以說,中士道是指由強烈的出離心所攝受的。上士道也是由離心所攝受,因此,由強烈的出離心所攝受,又沒有菩提心,是中士道;既有出離心,又有菩提心的攝受,就變成上士道。
是不是中士道並不是從所修的內容上看。《廣論》講中士道,主要是就四聖諦、十二緣起來講。四聖諦雖然是中士道的必修內容,也是上士道的必修內容,只是在中士道階段,它是修行者的主修課,在上士道階段,它變成修行者的基礎課。達賴喇嘛尊者也常提到,就不殺這件事,一般人也不敢殺人啊!因為殺人是要被關進監獄的。這樣的持守不殺也不是什麼善心,只不過是害怕法律而已。若是害怕墮三惡趣而持守不殺,就會是下士道的行持。若是了解解脫而持守不殺,就會成中士道的行持。因此,關鍵是看自己的動機,在出離心攝受的情況下,才會是中士道的行持。
出離心想遠離生死輪迴的心,也可以說是想解脫的心,想出離與想解脫是一體二面。因此,談出離心,就要談到輪迴的情況和涅槃的情況。《廣論》中士道章沒有講涅槃的情況,只有講輪迴的種種情況,說到要討離輪迴。討厭輪迴,討厭的對象有苦諦和集諦二種。苦諦的部分,有苦苦、壞苦、行苦。對苦苦,我們自然會討厭。對壞苦,我們不但不討厭,還會喜歡。對行苦,我們是沒感覺,說不上討厭。集諦的部分,特別是煩惱,是我們應該要厭離的,可能口頭上會討厭煩惱,可是當煩惱真正生起時,其實我們是不排斥的。所以,我們認識苦諦、集諦後,才比較有機會生起想出離的心。

調整聞法動機

上課前調整動機非常重要。我們平時做功課,總是想東想西,或只顧著馬上做完功課,不會沉浸在法中。有的人比較認真,生起想閉關的心,可是真正把人關到房間裡幾天,又會感到很難過。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很難好好做什麼。我們保持對法很有興趣、很歡喜的心,幾乎只會在上課時。上課時,除了聽不懂而打起瞌睡、想東想西,一般都是盡量專注、跟著思惟聽到的法義,所以是個很精進的情況;這樣一來,就算只有一、二小時,用正確的發心來攝受,就會變成很大的善。相較之下,我們在家,這邊弄一下,那邊碰一下,看書也一樣定不下心來,持咒或觀修也差不多。所以,在寺院會很提倡上課前盡可能地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接下來上課,最後好好迴向。像這樣,只要能做到一次,絕對會種下解脫的種子;如果一輩子連一次都沒做到,那麼,無論做多少,都是世間的福報,不可能有有出世間的情況。除非是依福田力,否則,依自力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