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2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20


第二品 懺悔罪業

 

 首先要看到發心──於勝菩提發心──的功德,從而修學此心的所緣行相;若已初生起覺受,為了使發心堅固,就要由儀軌受取願心菩提心;然後修想要學菩薩行的希求,最後猛烈生起想學菩薩行的希求──「我僅僅對菩提發心是不夠的,一定要修學學處」;此心猛烈生起之後,才能受取行心戒,要這樣次第無謬地修學。首先見到菩提心的功德,然後在正行──於勝菩提發心──之前,先修七支的儀軌,若加上皈依就是八支,以此為前行,從而受持菩提心。是針對這個階段講了〈懺悔品〉。

 我們是在講說、聽聞佛法,所以不要像聽故事那樣聽。我們平常的思考方式,以及各自的行為舉止 ──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是否違背書中所講?還是與其相順?書中說為過失者,自己平常若有做,就要告訴自己這樣不好,這樣確實是過失,要想著減少這些,從而精進努力。至於書中說「應如是想」、「這很好」的那類內容,若平常自己的想法中就有,或是已經有與此相順的想法,就要想這是正確的、是對的,要以這些自己已經有的三門行為為基礎,產生「要再進一步增強它的力量」的信念,要再加一把勁,知道嗎?若這樣做,所聽的法就會進入法器,也就達到了講法的目的。

 同樣,做為講法者上師,講法時若將平常三門的行為舉止與書中所說比較對照著講,對我自己而言,這樣的觀察修也很有幫助;不僅如此,若比照自己的情形來對別人講,則比照得越多,對他人的助益就越多。否則,只依照書中字面來引導,校正處自己的相續與校正者學處二者就被拆散了,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此,聽聞如是佛法論典時,總體而言,無論修學哪種內明典籍,噶當派種敦巴尊者說:「我聽聞的當下,思與修增長;我思惟的當下,聞與修增長;我修習的當下,聞與思增長;我噶當不墮於,局部與片面。」這很重要。從最初學習攝類學開始,就要與心續結合,儘可能讓它成為調伏心續的方便,若能如此,就能讓法進入法器;否則,若書讀著讀著,我慢卻越來越大,擺出一副懂法者、修行人的樣子,然而我慢比別人大,嫉妒比別人猛烈,貪欲也比別人大,若變成這樣,就如同天變成魔,實在太可悲了。這不必說,對自己個人是很糟糕的;對總體佛法而言,若不僅未護持佛法,反而變成扯後腿,這樣就不好了。《密勒日巴尊者證道歌》中說:「修行者若不能自立,即是令法隱沒之緣。」這種說法對我的心確實很有幫助。

 一個不信佛法的人犯法,對此不必驚訝。例如中共把佛法當作毒藥,說佛法不好,摧毀寺院以及身語意的所依,我們對此並不需要訝異。說佛法是毒藥的人要毀掉身語意的所依以及和佛法有關的東西,這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他們若殺生、說謊、行為粗暴,對這些也不必驚訝。但是像我們,雖然承許佛法、相信佛法,而佛法的要義是調伏心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傲慢越來越重,瞋心越來越烈,輕蔑輕視他人,覺得自己了不起,有類似這些心態,若遇到同為修行人的,還會嫉妒他──這些都違背了佛法所說的學處。

 若佛法變成謀生的工具,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在現今的世界有很多生活方式可選,沒有任何必要靠佛法謀生。因此,讓法成為法很重要,而要能這樣,就必須讓法與心續結合。要以這樣的方式好好聆聽!

 根本頌1

為能受持珍寶心

而善供養諸如來

無有垢穢正法寶

及諸佛子功德海

 在對如大寶般的菩提心生起領納的階段,為了讓它堅固,要以儀軌受持,並為此好好供養諸佛如來以及無垢的勝法寶──大乘滅諦及道諦所攝的法。又或者可以將「正法」解釋為教法,「無垢寶[1]」解釋為證法吧?總之,善供養如是法寶以及善供養已於佛子菩薩如海的功德得自在者。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此偈第二及第三句依藏文直譯:「諸如來及正法,無垢寶及佛子」。

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見悲青增格西2023年歲末談話

一、無謬的修行來自無謬的認知

今天是量論的課,釋量論<成量品>談到「成量」,世尊是量,這樣的量要由無謬的道獲得;因為自心中要生起無謬的道,所以要修行,而要修無謬的道,最主要是要了解無謬的所緣。如果從一開始就對所要修的道的內容有錯亂,那個道也就是錯誤的道,自然也就得不到佛果。所以,要修行,先要認識道的所緣(內容);所謂的認識,是指由量認識。像四聖諦這樣的內容,就是道的所緣,最近我們正在學習它。

《廣論》也會說四聖諦,但在《釋量論<成量品>中,它會說自他宗對修行的種種說法、怎麼破除錯誤的道、怎麼建立自宗的修行之道,若對自宗的修行之道有質疑,又是怎麼斷除的。我們對佛所說的內容,有很多地方沒想通,別人一質疑,我們是一推就倒。學習釋量論》後,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可以說,學了《釋量論<成量品>後,還不會修行,或對修行還有別的想法,是很奇怪的現象。

二、隨喜自己在學習經教上的努力

今天是今年的最後一堂課。首先,每個人都要隨喜自己。現在的人,連看五分鐘的心靈雞湯都沒耐心,只願意看一分鐘的,而我們每週有好幾天都花二小時在學習教法,而且都是心無旁騖地學習;更別提課後,有些人會複習,有些人會幫別人複習;這些都是現代多數人做不到的事。

有時候會覺得我們不聰明,聰明的人會做很多事,出家人也一樣,聰明的出家人也會做很多事,而我們就只是傻傻地讀讀書、講講課。但是情況似乎是:很多人很精進,全世界到處跑,十多年過去了,卻沒有留下什麼,像船滑過水面一樣。而我們只是待在原地讀書,待久了,反而好像很殊勝。我對這點有點感覺,近來我在翻譯尊者所說的入行論教授,藏文書很大很厚,有六百頁之多,不斷進行,現在都快翻譯完了,滴水穿石真的很厲害。我們學習也是一樣,我們上的每一堂課,都是深奧的、需要長時間學習的,先不管學得如何,光是坐著聽法,就花了很長的時間,這也是十分值得隨喜自己的事。如果不這樣想,光是想著自己沒有獲得神通,資糧道、加行道遠在天邊,一直往他處去比較,容易有其他想法而心生退卻。再想想,同樣的時間,很多人忙碌其他的事,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又留下什麼呢?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所以要隨喜自己。

三、隨喜同學、敬重同學

第二要隨喜同學,先不管讀了多少書、會了多少,這邊的同學都是坐得住的嘛!() 真的不容易啊!我自己是很感謝大家,沒有大家我是坐不住的,更別說是溫習、講說這些內容。雖然不是不喜歡這些內容,但是如果不是上課需要,我可能只是心血來潮地翻一翻, 因為有大家,我就必須得去讀這些內容,而且要認真讀這些內容、講這些內容。所以,努力精進、待得住、在學佛,互相是這樣過來的。

在寺院裡,有人以前很調皮,但是本性是善良的。還有一類人會對長老不敬、破壞僧團和諧。寺院裡,老師很多,學生也很多,很容易這家的學生看不慣那家的老師,因為看不順眼,也就沒那麼尊敬,甚至辯論時也出言不遜。當下是看不出什麼,但是這樣的人日後都出了問題,幾乎無一例外。我要說的是,同學們都是有心學佛的、有心學習經教,而且在這方面的希求是比較強烈的。我們出家人,當年學習是不得不做,而同學們不一樣,是自願的,所以互相是值得敬重的。就像對寺院的高班學長出言不遜,現世就可見果報,我覺得二者是一樣的,不是因為身份的差異,而是有怎樣的發心、努力聞思修經教,這是有一定的功德在的,所以錯誤的對待立馬就會有果報。

所以,不管做得好、做不好、學得好、學不好,有想學習經教的人,就難能可貴,要隨喜其他同學。

四、培養感恩心

另外就是要感謝其他同學,在座的所有同學,無一例外,都為了他人著想而付出。

若是因為對方是同學就看不順眼,要想我們是來學佛的啊!所以就看看能不能用隨喜、感恩的角度去看。就像可以看到別人的缺點,一樣可以看到別人的功德。不說這對別人好,對自己而言也是好的,自己心中有氣、不舒服,就像在鞭打自己一樣,不是嗎?感恩他人,看到他人的功德,自己心中也是溫暖的、愉快的,這是一定的。所以不談修行,也不要生嗔去折磨自己;談到修行的話,再怎麼也要試著往修行靠近一些。

總之,我沒有太大的追求,就是希望大家一起開開心心讀書學習,能以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就很棒。我們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所以凡事就不要太計較,如果我們是行政長官要處理國家大事,那得小心翼翼,但是我們不是,就只是讀書而已,所以要開開心心的。

像隨喜、感恩,乃至懺悔,我們學的任何一個內容,只是自己不奉行而已,只要去奉行,結果都是不可思議。就單單做好懺悔這件事,就足以讓人變成孔子般的聖人,更何況我們學的是四聖諦這樣的內容。從法方面來說,我們是有認識的,是不缺的。

今天是一年課程的終結,課末,大家要好好地迴向。


 (取自2023/1/14釋量論成量品課)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9

 根本頌35

何人生此勝心寶

我於彼身敬頂禮

縱遭傷害反令樂

我今皈依彼樂源

 這是說寂天菩薩自己恭敬頂禮生起菩提心的諸菩薩──對於心續中有愛他勝己的菩提心的任何有情,由憶念菩提心的功德,從而恭敬頂禮其身的最低處──其足。如同佛的本生故事中所說,不僅要利益心續中有菩提心者,即便與其結下惡緣,沒有結下善緣,也會因為菩提心之力再次和自己結下不共的緣份。譬如,會說以前國王由慈心之力施捨血肉給羅剎,以此結下了未來彼等生為最初法眷的業緣──這也是由菩提心之力而有。所以,利益他就會有喜樂生起,這自然不用說;即便傷害他,間接也會對自己有益。若如此,就像是究竟的樂源,是有情生起喜樂之處,所以由憶念功德之門而說「我今皈依彼」。

 以上講解認識菩提心的體性以及願心和行心的功德。這樣由認識菩提心的體性而看到其功德時,就想著:「菩提心是一定要修的、是值得修的,這是一個與餘者不同的偉大事業!」若對此打從心底生起信解,即便暫時還很難在心續中生起菩提心,但只要有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修行內容了!」的想法,有多少這樣的想法,心就會與菩提心有多親近。談到菩提心以及愛他勝己的心時,如果覺得這話聽不下去,覺得這怎麼可能,這樣就會像自己一開始就幫自己請了假,會很難接近菩提心。

 所以,《入行論》在第一品〈功德品〉就講了菩提心的功德,而我們也能夠生起「一切暫時及究竟的希欲義都要依此成辦,諸佛與佛子也都是修如是道而出生」的想法。另外,受五方佛戒時唸的「如同三時諸如來,決定證得大菩提,菩提心者最無上,   我今亦發如是心」,這些詞句也非常有力──過去諸佛都是走這條道成佛,現在成佛者也是依這條道成佛,未來將成佛的我們也只能透由這樣修心來成佛,除此完全沒有其他方法。

 就密續而言,基於現今這個劫而有的續部壇城諸天眾,在其他不同的劫可能會有差別。即便以同一個續部而言,有時就像《密集》中所說,透由幻身與光明心雙運來修道;有時又如《時輪》中所說,透由空色及殊勝不變的樂來修道;有時又是透由大虹光遷識法來成佛,有各種同與不同的道。那麼,若想要獲得佛果位,除了此道之外,根本別無他途可走的「此道」是什麼?就是菩提心。因此,雖然無論怎麼觀察自他、暫時與究竟,都很難生起大寶菩提心,但是不可以因此就不精進修學菩提心。若是一個不相信佛法或不關注佛法的人,那就算了;但是,只要是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就絕對不可以不對菩提心種下習氣。要以這邊講的方式看到菩提心的功德,這非常重要,所以在第一品就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生起如是菩提心是難是易,其力道是大是小,根本取決於大悲心,大悲心有多強,菩提心就有多堅固,它的品質就有多好。而要有大悲心,就要對一切有情有珍愛的心。為了成辦彼心,就談到了自他換的修心之理以及知母念恩報恩的修心之理這二種方法。對此還談到之前要先修平等捨。

 此外,若有親與敵這樣的區別,就很難生起一切平等心。譬如我們藏人在談到藏地的艱難時,就會祈願,會心情悲傷;若談到中國在淹水,則不僅不祈願,有些人還可能覺得滿意。然而就如同中士道的章節中談到的怨親不定,這雖然可以從前後世的角度來想,但即便以一生而言,也會有前半生的敵人變成後半生的親人,或是前半生的親人變成後半生的敵人,鞏湯倉說:「今日猶為貼心友,一言好壞之計慮,增益明日成真敵,親疏執著由此斷」,是說以一個表情的好壞就足以改變怨親的認定。要透由思惟怨親不定,來修平等捨。我們對親友的善心慈悲心從根本上就混雜了貪著,摻雜了他是我的親友的因素。對於敵人,要想著:「敵人雖然暫時會傷害自己,但是他也是欲樂不欲苦,所以與自己一樣」,自己這樣想時,就能夠阻止強烈的貪著。

 譬如,今天我們輕鬆地坐在這裡,即便先不談善業,只談當下可見的現法,也很清楚是由好幾十萬人辛苦勞作而來,是依靠許多順緣而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受苦的有情,才有利他的心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是一切美滿的根本,它需要以無依無怙的有情為所緣境而生;同樣,道的階段的無量功德也是依具恩有情而有,佛果無量的功德也是依具恩有情而有。從損害方面來講,對於我們所謂的敵人,可能一定會想以牙還牙地反擊,然而,忍辱的修行必須依靠敵人才行,而修菩提心者無論如何都要修忍辱,若念及這一點,則不論敵者的作法有多低劣,以其作法為緣,就會有一個能夠讓自己很好地修忍辱的順緣,所以敵人就像是善知識。若能對敵人這樣修,則對一切有情就會容易如是想;若能念如是恩,就能夠對一切有情生起珍愛的心,能夠見為具悅意相。一想到他們如何被苦逼迫、如何被煩惱主宰而有,以及聲聞、獨覺阿羅漢現在依然有所知障的違緣,就會想到不證得無住處涅槃是不行的。又,若未能認識所要遠離的苦,就無法生起具量的悲心。比如,通常世間人在飢荒時會說「好可憐喔」,但是看到食衣住眠都圓滿時,就不會生起悲心,取而代之的是生起嫉妒和競爭心。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認識苦,或是代表只認識苦受。因為自己是最好的認識之處,所以先在自己身上去思惟最好,所以要先修出離心。

 若能想通煩惱如何是敵,就能想通被煩惱主宰的自他一切皆無喜樂,依此就能對他者生起真正的悲心,所以,最重要的是:若沒有一個好的、想從遍行苦出離的希欲,就無法生起緣一切的大悲。想從苦苦出離的希欲,畜牲也有;想從壞苦出離的希欲,外道修世間禪者也有;而遍行苦呢,是指被煩惱主宰而於近取蘊結生相續,想要遠離它,這是佛教的特色。一方面,要思考被煩惱主宰的輪迴的過患;二方面,煩惱等垢染是可以盡除的,垢染息滅於法界──這樣的涅槃總的來說是可得的,尤其在瞭解到這是可以在自相續成辦時,就會生起真正希求解脫的心。要修菩提心,首先要依次第修遠離四種執著。至於利根者,因為有積聚的福德為靠山,所以只要一遇緣就可以成熟。這一類修行者,雖然當下看似開悟和解脫同時發生,但是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前世留有習氣者身上,一般像我們這樣的補特伽羅完全不可能這樣證悟,事實上,這些道都要依照實際的程度依次第而生。

 近來中國(在西藏),冬天下種、挖山成田等,做了各種事情,但是都行不通。若不配合季節、順應自然,胡亂做是沒有用的。(同樣,修行時)要一劫一劫地保持期望,若不這樣而想著要在三年三月中就得成就,這是很難做到的。對於修菩提心,串習所緣是其近取因,積集順緣、淨除障礙以及祈求上師是其俱生助緣,以上若努力去做,則如《噶當先賢語錄》中說:「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有為不安住故,終當生起。」確實如此,可以說百分之百肯定會有變化。會說像這樣由多門初生起菩提心的覺受時,就要由儀軌受願心,由此可以讓心堅固,尤其若是從上師座前領受,因為就像有證人一般,所以心中會有很大的差別。等到想要修學菩薩行的時候,去受菩薩戒,願心就能變成行心菩提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