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12)

 《寶性論》講記摘要 (12)

20230923 第一品 如來藏品

(癸二)別釋僧寶:

「具有無量至極調伏弟子眾」這句經文之後又以經文「與大苾蒭僧俱」至「復與無量菩薩眾俱」示之。其中大苾蒭僧因為是於成辦聲聞菩提得堪能與勢力者,菩薩因為是於成辦佛菩提得堪能與勢力者,所以說祂們是「至極調伏」。

 

「具有無量至極調伏弟子眾」這句經文因為說「具有」,所以不是單指十地菩薩,也包含究竟的僧寶。

 

(辛二)功德配合經教分二:(壬一)廣大功德配合經教;(壬二)甚深功德配合經教。

(壬一)與(壬二)請直接參照賈曹杰《大疏》所列經文。

 

(己二)云何說餘四處分二:(庚一)宣說界的經文;(庚二)宣說菩提等三的經文。初又分三:(辛一)以六十淨治法示界;(辛二)成立彼義;(辛三)認明淨治法。今初: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在其序品之後,講說了能夠淨治有垢真如的六十種能淨功德,以此闡明世俗所攝的佛界以及有垢真如的佛界[1]

 

字詞解釋:

1. 世俗所攝的佛界:賈曹杰於《大疏》說有情心上堪生出世間法的能力為世俗的佛界。

 

(辛二)成立彼義分二:(壬一)成立彼義的正理;(壬二)配合經教。今初:

若問:講說六十種能淨界的功德,怎麼就是成立有界呢?說它不是成立有界也可以啊!則答:以講說六十種能淨界的功德來成立有所淨之界,這是因為:所淨事 ──有情相續的心以及有垢真如──若具有堪淨垢染及堪生佛智的功德,能淨彼所淨的方便才是合理的;若無所淨,則能淨不合理。

 

賈曹杰接著批評了下列三個他派的主張:

1. 既承許有情相續本就具足自性清淨和客塵清淨,又承許有能淨。

2. 勝義諦是常事(又是常又是物),是空掉一切世俗的甚深空性。

3. 勝義諦不容有絲毫的聞思觀察,須以修習現證。

 

這三個主張皆源自對空性的不同詮釋,老師在此先說明其背景:

 

在漢地有人將中觀思想、唯識思想與如來藏思想區分為別別不同的三者,認為中觀思想講空,如來藏思想講有,所說南轅北轍,不可能是同一個思想。藏地也有人如是承許,而格魯派則認為:依唯識宗,如來藏思想可以併入唯識見,依中觀宗,如來藏思想可以併入中觀見,所以沒有一個在中觀見與唯識見以外的如來藏思想。在藏地,對如來藏與中觀所說空性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從如來藏的角度談空性,似乎在一味講空之外,提供了其他的想像空間,因此,有人就說如來藏恆常不變又能生果,是自性不空的常事,是空掉一切世俗的他空。對於格魯派而言,這樣的如來藏與外道講的常我、神我非常相似,所以中觀宗是不會講這樣的內容的。

 

依格魯派,中觀宗主張第三轉法輪所說為不了義,第二轉法輪所說為了義;他派則有認為第二轉及第三轉法輪所說都是了義,也有認為第三轉法輪才是無上的,是最了義的了義[2]。此外,各派認定的第二轉與第三轉法輪的例子也不盡相同,如格魯派認為《般若經》和《如來藏經》都屬於《解深密經》所說的第二轉法輪,他派中則有認為《如來藏經》屬於《解深密經》所說的第三轉法輪。另外,依《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所說的三次第[3],格魯派會將《般若經》和《如來藏經》都歸入第三次第。

 

如《入愣伽經》中有講「如來藏,謂彼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等內容,《如來藏經》中,佛也說:「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一切德相與我無異」等,依經中所說這類內容,他派便承許有情相續皆有本來清淨、客塵清淨、具足三十二相的佛,祂與未來成就的佛果完全一樣,既不會增一分,也不會減一分,恆常不變,只是現在被有情的諸蘊纏縛住了。這樣的如來藏,他宗會說是被一切世俗所空,是他空,也就是說,一切世俗為「他」,如來藏是空無這些世俗,所以是他空;瓶等世俗則為自空,就如兔角,只是分別妄念而已。

 

佛於經中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觀待同一密意所依──空性──而說,他宗對此就理解為:阿賴耶識的智分、如來藏、法性這三者一樣,如是如來藏就兼具了常與事物的性質,既是恆常不變,又是能生果,所以是常事。這樣講的如來藏非常堅固、實有,有點類似有部講的勝義諦無方分,所以當然無法與中觀所說的空與觀待結合。自宗則是認為講如來藏的經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區別,其中,講具三十二相的如來藏的經文是不了義。講了義的如來藏的部分則完全符合中觀見,如來藏思想所講的空與《般若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一致。至於不了義的如來藏,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就談到佛是為了講空性才講了阿賴耶識以及具三十二相的如來藏,彼等都是為了引攝某些所化有情才講的不了義[4],不應如言執義。

 

另外,《寶性論》中多處講到如來藏唯是佛境,唯是佛智別別自證的境,格魯派解釋時,針對了解的方式做了檢別,說分別心等也能了解如來藏,只是了解的方式不同。他派則是直接把如來藏這個難以理解的常事講成只能以現證通達。


[1] 可以變成佛的就是佛界,就是如來藏,其中有是無為的,如有垢真如,為勝義的佛界,也有是有為的,如有情心上堪生出世間法的能力,為世俗的佛界。

[2] 此處不是講唯識宗,唯識宗認為具三十二相的如來藏是不了義。

[3] 之前講過,《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珠寶師三洗三拭漸次淨治摩尼寶珠為喻,講了於同一補特伽羅漸次引導入小乘、入大乘、後令成佛的過程,這三個次第與《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法輪並不相同,三轉法輪是依異體的大小乘所化而宣說。若依《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般若經》和《如來藏經》就會歸入第三次第。此三次第詳見講記摘要(8)的第八個註解。

[4]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又曰:「大慧問曰:佛於經中說如來藏,謂彼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如摩尼寶被垢衣纏裹,如是此亦被蘊處界衣之所纏裹,而有垢染,然是常恆堅固者。此如來藏與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差別?」如來解釋,謂如是說者非如實言,故與外道之神我不同。其密意之所依,是空性、無相、無願,法無我性。密意之所為,是為除愚夫之無我恐怖,及為引攝著我之外道與曾習彼見之有情,令彼漸次入真實義,故說有常恆堅固之如來藏。現在及未來之菩薩,不應於此妄執為我也。此義是說,如言執著則與執著外道神我相同,故不應如言執著也。……《楞伽經》亦云:「說如來藏名阿賴耶識具前七識。」多說彼二,是異名也。由說彼二,一是常住,一是無常,故非說彼二如言義同。然依何義說如來藏,即依彼義說阿賴耶。觀待密意所依唯是異名,故義是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9

第四品 不放逸

 

根本頌(28a

安住我心中

任意傷害我

 

我被煩惱主宰,被煩惱壓制,就如被強權壓制一般。今天以前,我並沒有去觀煩惱的過失,所以在對治力方面,根本沒有任何可以炫耀誇讚之處,唯獨煩惱獲得全勝,為所欲為地傷害我,情形就是這樣。

 

若問:生起煩惱究竟對自己有何利損?如剛才所說,因為生起瞋、貪及我慢等,當下就會有不好的表情;例如,先於心中生起了強烈的我想,以它為基礎,「我好想要這個」、「我的親人」、「我認識的人」、「我的朋友」,如是區分出自方,接著就區分出「我的敵人」、「我的朋友的敵人」,即便不是自己的敵人,但是是朋友的敵人,如是就區分出親與敵二類。對於不喜歡的那一方,即便別的都做不了,只能取一個不好聽的綽號,也會去取。因為嫉妒攀比之心等,嘴裡就說「乞丐」、「狡詐的騙子」等惡語。這些惡語若被風吹到對方耳裡,對方就會激動地回嘴,講出更難聽的話,這樣某日雙方相遇時,看對方的眼神也就不一樣了。彼時腰間若有掛刀,就會開始摸刀柄,一副很有勇氣的樣子,大聲吼著「季嘿嘿[1]」,接下來除了殺人之外,就沒有別的了。這都是什麼導致的?其根本因緣就是煩惱。

 

比如,在一個房子裡面舉辦歡樂的聚會,大家高高興興穿著新衣,乾乾淨淨地去到那裡,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地玩樂飲酒,但是突然間因為一句話的好壞,就生起了貪瞋,因為這個惡心,剛才還快快樂樂、笑咪咪的表情立刻消失,動聽的話和好看的歌舞也立刻消失,同時嘴裡就會講出「你怎樣……,我怎樣……」這種不好的詞語,露出一個個不好的表情,雖然沒有打殺,但是屋裡和樂的氣氛已經完全消失。有人原先要帶一個朋友到那裡,想著今天大家都很開心,我們也很高興地要去參加。但是抵達之後,在外面就聽到裡面在吵架,在講難聽的話,人們也說「今天那裏面在打架」,於是大家紛紛走避。這一切過失都是貪瞋等不調伏的心造成的。同一個人,他不是被神所害,也不是被鬼怪所害,而是心寂靜時就會感到和樂,若一時由心不寂靜而生起貪瞋,就會因此打架起衝突。

 

根本頌(28b

猶忍不瞋彼

忍非理應斥

 

把這些煩惱當作類似我們的朋友,在生起貪瞋時,不認為是過失而接受它,這樣就太可悲了。即便一個平常安分守己的人,在生氣時也會變得完全不一樣,臉色大變,最後就會害了自己。

 

怙主林仁波切曾經講過:上一世尊者達賴喇嘛住世時,在拉薩有一個很會漆漢漆的漢人,他是一個脾氣很大的人,有一天仁波切的侍者有事去找他,那個漢人剛剛發脾氣砸毀了一個骨董碗,之後氣消了,就拿著破碗的碎片坐在那裏唉聲嘆氣。總之,他生氣時,完全沒有「這個碗很重要」的想法,後來再想到時,就已經晚了。生氣時會生起一股勇氣,但那只是笨蛋傻瓜的勇氣。

 

相較之下,若好好觀察事實,找到理由再回應,這樣就很好。從佛法的道理來講,對方對自己的污辱和不公正,完全是因為狂妄和我慢,因此才對自己講不當的話;若放任此事不管,對他也是有傷害的,所以不能放任不管;在沒有傷害之心的前提下,若不回應,則所行的菩薩行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回應能帶來好處,所以要回應;要如何回應?要依據理由,有目的地回應,不能由瞋主宰而回應。若能平心靜氣地回應,就能回應得很好。

 接著講煩惱的過失。

根本頌(29

一切天非天

縱與我為敵

然彼不能引

我入無間火

我們佛教徒承許由業果而領受苦樂果,所以即使三界的有情都成為我的敵人,也不能把自己推向痛苦。

根本頌(30

強力煩惱敵

剎那擲我入

彼中須彌遇

灰燼亦無餘

 然而只要生起一個煩惱心,剎那便能使我墮入無間地獄的烈火坑中,彼火不論遇到什麼,即便是須彌山,也燒得連灰燼都不剩,所以煩惱是毀滅自己的、真正的敵人。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一種挑助威的喊聲。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思考與調心

 (見悲青增格西,2023/9/9寶性論課)

唯一要的是改變內心。沒有比思考更能改變內心,可以說思考是改變內心唯一之門,這是第一。第二,除了學習大經大論外,還有什麼是更好的改變內心的方式呢?沒有的。這二點非常重要。

我們這輩子有幸能接觸很多大經大論,這是非常不得了的。說現在是五濁惡世、佛法衰弱,但是對某些在家人來說,現在是佛法最興盛的時刻。就如世間整體上是貧窮的,跟你自己是富有的,這是二件事。在家人能遇到學習大經大論的機會,只有當代才有,以前是沒有過的,未來,我覺得也很難。

改變內心跟世間是否汙濁,其實沒有關係。當然有身邊都是善人,你也跟著效法的情況,然而也可能會變成是假善人也說不定。環境很惡劣,到處都有問題,你在這個環境挑戰這些困難,這對自己來說是好事。所以世間如何,都不會是個問題。

學習大經大論要用來調心,不是湊個數等等。大禮拜多少次、閉關多少年,不見得有調心。如果閉關很多年,出關後,人跟以前一樣,沒有調心,也是沒有用的。心一改變,人也會跟著改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基於某些事,如親人往生等,整個人徹底都變了,這就是因為心改變了。因為思考而改變心,這是很容易發生的。

我們最近學習談到佛果菩提的種種,也許會疑惑:佛果菩提離我非常遠,這個能做什麼?但是如果要思考,就非常需要這些內容,如思惟佛的種種功德。針對皈依也好、針對發心也好,這些也都提供了思考的內容。如果學習沒有往這方面去用,只是讀書,那就非常令人頭痛了,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懂…….

 

以三輪成辦講修教法事業

 見悲青增格西從2016/4/26起,每週講授宗喀巴大師對《中論》著名的注疏《正理海》,2023/5/30圓滿,共歷時七年。期間中,經歷達賴喇嘛基金會佛學班因疫情關係停課,青增格西自基金會卸任、師生及善眾新設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尋覓新址而復課。

在課程的最後一日,青增格西再度提到學習經教、修習及護持團體運作三輪不偏廢的觀點。


【以三輪成辦講修教法事業】(見悲青增格西教授,2023/5/30中論釋正理海課圓滿)

上《正理海》7年,今天是告一段落的日子。雖然今天來的人不多,但是能有機會講這麼廣大的內容,我還是很高興。對於《正理海》這樣的內容來說,以口傳唸一次,或主題式演講的方式進行是容易的,也可能是因為緣機緣、能力不足,只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否則,依著論著、按時間細細講說是比較好的方式。而我們能以這樣的方式盡力學習《正理海》,無論結果如何,都是非常值得隨喜的事。

在僻靜處修學是很重要的。人在塵世中生活,有種種事,很容易受到事物的影響。以前在基金會上課,事情有基金會在處理,我們就是單純上課,現在在佛學會,就不得不處理一些事情。

寺院會說三輪,以中文來說,就像鼎有三足。一是學習經教之輪,一是遠離喧嘩處、尋求僻靜處閉關修行之輪,一是做事的事業之輪。要成辦自利、利他,離不開這三輪。很多地方失去了三輪,只選一個,譬如覺得禪修很好,學習經論、工作等都是為了禪修,因為禪修是最好的,所以就只要禪修就好;但是沒有經過學習的禪修是行不通的。又或者覺得根本很重要、學習經教很重要,所以就一直講求學習,沒有修行;這樣也很奇怪。或者自己在某一處學習,之後到山中修習,這樣對自己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對團體的運作來說,是行不通的。所以三輪的平衡很重要。

格魯派對釋量論成量品解釋的特色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2023/4/15釋量論成量品課圓滿)

一、順逆二次第門來解釋

對於《釋量論》的注釋,在印度,比較著名的有八大注釋,在西藏,就有很多了。其中,薩迦班智達翻譯了《釋量論》。《釋量論》的文字很深奧,在薩迦班智達之前,也有許多人翻譯《釋量論》,但是翻譯都不順,一直到薩迦班智達翻譯後,《釋量論》的藏文才確定下來。我要說的是,對於《釋量論》,印藏有非常多的解釋,但是以順逆二次第門解釋《釋量論》<成量品>,是宗喀巴大師的創舉。《明解脫道》這本書是賈曹傑寫的,但其實就是宗喀巴大師說的。


二、<成量品>講了大小乘道(或三士夫道)

<成量品>說了大小乘道,這點也是前人未提到的。從順次門說大乘道,從逆次門說小乘道。[按:簡略說明請參見前文。]

<成量品>從大悲心講起,其中含攝了成立前生來世,接著又成立瑜伽現量。我們執著今生的生活,執著今生的一切,有種種希求、享樂等,要看破今生不容易。善成立前生來世是重要的,所以從這邊開始說。說修道是可以生生世世一直成長,真的有解脫這件事嗎?沒有的話,今生當然重要,有的話,今生就不是很重要,而成立瑜伽現量就很重要,也就是煩惱為何可以斷除,功德為何可以無限增長,所以第二步說瑜伽現量。有前生來世、瑜伽現量,好好地認識四聖諦就很重要。這就有了三士夫道。


三、<成量品>講了皈依

許多<成量品>的注釋都把解釋的重點放在成立善逝。<成量品>一開始就解釋了為何要成立世尊是量。

世尊說了法,我們的話,是先要接近這個法。也就是先要弄懂文字,接著才會了解四諦、無我、有沒有前生來世等內容,接下來才會了解世尊是量。也就是對於成立世尊是量,第一關要先消通文字,連消文都過不去,怎麼了解它的內容呢?第二關是了解它的內容無常、苦、空、無我等。了解內容後,你就會知道煩惱是可以斷除的,搭配瑜伽現量,是可以究竟圓滿的,就可以了解世尊是量。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8)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8

第四品 不放逸

 

根本頌(27

瞋愛等怨敵

全無手足等

非勇亦非智

何令我如僕

 

我們的這個心無法輕鬆自在地成辦善,這是誰造成的?是煩惱造成的。打從心底瞋恨他人的瞋,以及愛著的貪,「等」字所攝的我慢與疑──稱彼等為敵,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我們講敵人時大多指向外在,而且大多會將內心的貪瞋看作類似內在的功德。

 

有些宗教信仰者會講外在的、無形的神鬼,認為他們會傷害我們,另外也有能護佑的天神及護法等,所以會祭天、祭龍,有些還會祭太陽、月亮或火等。依據佛教的說法,這樣的能害雖然存在,但都是暫時、非長久的。人與非人不論哪種能害,因為都與自己一樣欲樂不欲苦,所以彼等一切唯是應恭敬的對象而非應棄捨的。

 

一般的敵人,只要親近他們,對他們友好,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所以並非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身體因為會生各種病,所以也會變成我們的敵人,還有不快樂的心會讓我們不快樂,所以它也應該是敵人,但是因為它們平時不會傷害我們,所以不會說它們是我們的敵人。與此相同,外在的敵人也是暫時是敵,並非恆時為敵,只有煩惱敵才是永遠與我為敵,所以煩惱才是真正的敵人,不是嗎?於初、中、後三都施加傷害者才是真正的敵人。總之,若能戰勝心中的煩惱,就安立為得解脫,如是於此處稱貪瞋等煩惱為敵。

 

一方面是由煩惱之力使我們生起疑惑,一方面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想法而說「沒有前生來世」、「沒有業果」這類話,而這樣說的理由,最終除了「我認為應該沒有」,就沒有別的理由了。之所以這樣,究其根本就是我慢,自認為很了解,於是就說「因為我沒看到,所以不存在」,但是除了這樣講之外,其實說不出任何其他理由。因為自己心中自視頗高,從而認為我承許者則有,我不承許者則無,這些想法都是以我慢為根基而生。

 

現今有些謠言散佈出來時,最初都講得好像是真的,但是,「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是追根究底時,最終就會說「我以為是那樣」。食指所指之處以及依據全都沒有,卻四處攪和,惹一大堆事。總之,我們的心中一旦生起我慢,就會導致斷見與疑。

 

此外,為何貪瞋確實是卑劣的?例如,別人若導致我的損失,瞋心就馬上出現,裝作在保護自己,擺出一副積極對抗他的樣子。瞋心的作風難道不是這樣嗎?貪則是裝作自己的朋友、同志,我們會認為它是一個珍愛自己、關心愛護自己的心。貪瞋此二雖然現似一個是在保護自己,一個是在關心愛護自己,但是終究都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對於實踐菩薩學處的人而言,瞋心是最壞的敵人,原因是瞋心會直接帶來對他人的傷害,所以,瞋心與學處相違,菩薩要勵力滅除它。貪不會直接傷害他人,基於此就說瞋的危害更大。然而根本上,瞋是以貪為基礎而引生,貪是一種像紙沾上油這樣的惡。瞋、我慢、貪、疑、嫉妒以及攀比,這些非常壞的心稱為煩惱,意思是使有情痛苦、不樂;因為這些心生起時,生起此心的人或有情就會不快樂或不平靜,會讓他們煩擾,所以名為煩惱。相續中生起這樣的心時,會立刻把原本平靜舒暢的心變得不安樂。

 

例如,即便平常是一個善良、非常安分守己的人,一怒之下,就會口不擇言,毫不顧慮表情;同樣,即便平常是一個和樂有規矩的家庭,家人若生起氣來,也是會打架,甚至有殺人的危險。若問:這是誰的錯?很清楚是瞋心這個煩惱所致。

 

此復,平常有行持四沙門行的出家人,若被猛烈的瞋主宰,就會把長披肩纏在腰上,像老虎那般咬牙切齒。總之,被煩惱主宰時,甚至會自己了結自己。瞋和其餘稱為煩惱者,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只有過失,沒有別的;到了非常高的修行階段,雖然會有不同的情形,但是於現階段,就說不能讓煩惱有機可乘。為什麼?因為我們真正的敵人不是漢人而是心中的煩惱,如瞋,以及貪愛──也就是貪欲。「瞋愛等」的「等」字包含疑、嫉妒、攀比這些心。瞋與貪愛等諸敵,並不是有形的,不是有手有腳、穿戴盔甲、拿著武器管控我們的敵人,不是勇敢堅毅者,也不是智者或賢者,但是煩惱以自己的重量壓制我們,我們就變得如同煩惱的奴僕。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11)

 《寶性論》講記摘要 (11)

20230909 第一品 如來藏品

 

(子二)菩提等三配合經教:

 

第五金剛處當依《聖勝鬘經》了知:

「世尊,言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涅槃界之增語。世尊,言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之增語。」

 

字詞解釋:

1. 涅槃界:此處指具二清淨──自性清淨與客塵皆盡──的涅槃界。客塵含所知障,一切客塵皆盡的涅槃界唯是佛所證,小乘阿羅漢不具此等涅槃界。

2. 如來法身此處只講自性清淨的法身與客塵清淨的法身未講智慧法身

 

第六金剛處當依《不增不減經》了知:

1.「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者,具足過於恆河沙數如來諸法、無差別法」

 

如來所說法身功德者,具足如來超過恆河沙數的力等功德諸法以及如同摩尼寶的光與色般種類無別而體性不同的無差別法──離繫功德與異熟功德。

 

2.「具足不離智德。」

為解釋前段經文,彼經又說法身功德具足「彼等功德有其一方,則另一方也不相離」的智功德。

 

字詞解釋:

1. 不離:離繫功德與異熟功德不相離,若有其中一者,則定有另外一者。

 

第七金剛處當依《入如來德智不可思議境經》了知:

「曼殊室利,如來不做分別、善不分別。雖然如是,如來於不分別、善不分別中,如是自性之事業無功用轉。」

 

如來止息一切功用,於利他事業的業、所作、能作三者的體性不作分別,於微細差別不善分別;雖然如是,如來度眾不逾時、遍一切有情[1]、無缺漏等,如是自性之事業,於不分別體性與差別中,無間、無功用轉。

 

字詞解釋:

1. 不作分別:沒有於業、能作、所作等三輪作分別的分別心。不是指如來不明了境。

2. 止息一切功用:靜息功用任運利他,請參照本論對第一品第五偈「無為無功用」的解釋。

 

綜上所述,此七金剛處即為本論一切廣說()之體(大綱),是本論的略說,亦是進入本論正文之門,所以是本論的綱要。第一品前三偈中,第一偈是真正在建立本論綱要,第二偈是講結合佛經,第三偈則是講七者的次第。賈曹杰認為將後二偈也納入綱要並無相違之處。

 

 

(丁二)經中如何說分三:(戊一)《論》;(戊二)《釋》;(戊三)攝義。今初:

 

此等相屬如次第,應知前三處出自,《總持王經》之序品,餘四具慧佛法別。(1.2)

 

此等七如金剛義不是臆造,是《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所說。經中講了佛等七者的自相,亦即彼等各自不共的自性,也講了彼等相互之間無間斷的關係與次第。此七者如本論所示次第而說,其中前三(果三寶)出自《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的序品;餘四者中,講說界的部分出自此經所說菩薩能淨治界的六十法差別,餘菩提等三處則是出自此經所說佛正等覺八十法差別。

 

字詞解釋:

1. 相:自相,此處不是指自之性相,是指各自不共的內容、不共的自性。

2. 屬:係屬、關係。

3. 《總持王經》:即《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

4. 菩薩能淨治界的六十法差別:含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大悲、三十二種菩薩事業。詳見賈曹杰《大疏》卷二(辛三)認明淨治法。

5. 佛正等覺八十法差別:含十六種大菩提悲、三十二種佛功德、三十二種佛事業。詳見賈曹杰《大疏》卷二(辛一)示菩提至(辛三)示事業。

 

 

(戊二)《釋》分二:(己一)云何說果三寶;(己二)云何說餘四處。初又分二:(庚一)僅說文義;(庚二)配合經教。今初:

 

文義如上說。

 

 

(庚二)配合經教:(辛一)成立自體的理趣配合經教;(辛二)功德配合經教。初又分三:(壬一)略標;(壬二)附帶認明因緣;(壬三)廣釋。今初:

 

成立自體」指成立佛僧等三寶

 

《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云:「世尊證覺一切法平等性,善轉法輪,具有無量調伏弟子眾。」

 

世尊緣一切法,以平等離諦實戲論的方式,現前、圓滿、無餘地證悟一切法[2];以盡一切障的方式通達彼等法,依此而為其所化具種性者善轉法輪;具有無量至極調伏的弟子眾。

 

依賈曹杰《大疏》,此三句經文雖亦指究竟的果三寶,但是也可以依次解釋為果三寶的近因三淨地:

1. 「世尊證覺一切法平等性」:佛寶,或釋為八地假名為佛寶。

2. 「善轉法輪」:究竟的法寶,或釋為:說九地為善轉法輪。

3. 「具有無量調伏弟子眾」:究竟的僧寶,或釋為:說十地能無功用度弟子眾。

 

字詞解釋:

1. 平等性指在離諦實戲論上平等

2. 至極調伏:非常調伏,指心相續已經成熟,已經到了適合修彼乘之道的階段。

 

 

(壬二)附帶認明因緣:

 

此處只附帶建立界等餘四處為隨順出生三寶的近取因與俱生助緣,後當廣說。

 

 

(壬三)廣釋分二:(癸一)依次成立三淨地為三寶之理;(癸二)別釋僧寶。今初:

 

1.「證覺一切法平等性」:八地菩薩假名為佛寶,此因八地菩薩得十自在,從而於無分別智等一切法得自在,是為出生佛寶之因。

 

2. 「善轉法輪[3]」:說九地菩薩為善轉法輪,此因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解,故具無上佛法語,善知一切有情的種種意樂與種性;又因九地無利根、鈍根之別,已至信等勝根彼岸,善巧催壞一切有情的煩惱習氣所知障的相續。

 

3. 「具有無量至極調伏弟子眾」:說十地菩薩能無功用度弟子眾,是因十地菩薩得到如來無上法王補處的灌頂,從而能夠無間、無功用地成辦佛事業。



[1] 老師:應結合「不逾時」,解為「於一切有情皆能不逾時而度」,而不是把二者分開講。

[2] 老師後釋,與江波所譯不同。

[3] 「善轉法輪以成辦親子四聖所願」,其中四聖指聲聞聖者、獨覺聖者、菩薩聖者以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