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7

 根本頌(2829)

於匱乏安樂

具苦眾有情

以樂令滿足

並斷一切苦

 

愚痴亦能除

有何善等此

可有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量等虛空的有情於所欲的安樂匱乏,被諸多不欲的苦損惱──緣這樣的一切有情,精進於以一切樂滿足他們,並且使他們斷除一切苦、離一切苦;要離苦得樂,又要先去除各自別別心續中能導致苦的因,要由此才能成辦,所以,要精進於去除一切有情相續中對取捨處蒙昧的愚痴黑暗。只要具備精進於此業的賢善心,就可以獲得無量福德,所以,哪裡會有與此心相等的其他善心?沒有比它更好的善心了。如此,專一成辦他利的賢善心就成了一切有情的善知識、依怙及親友。像這樣永久的、不變的親友、善知識,除了菩提心之外,哪裡有呢?是不會有的。一般的親友善知識即便有專一成辦利樂的心,也不堅固,而菩提心則是對一切有情都生起平等心與利他心,而且是直至虛空未盡都不會改變的欲利他的心。所以就說:「哪裡還有比這個更能積福的呢?」

 根本頌(30)

若人酬恩者

於彼尚應讚

何況未受託

菩薩善成辦

 感念他人對自己的恩德而報恩,若這在世間也算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那麼,具有菩提心者,即便沒有任何先前利益過自己的這些特殊理由,也沒有受託,卻仍然專一地希欲成辦他者的利樂──依止如是心者,就更不用說,是值得稱嘆的。

 

 

皈依與守戒

學佛的第一步是皈依,第二步可能會受戒。戒律的教本第一句是「基於決定出離的戒律」,意思是戒律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都是基於決定出離來說。像戒殺、戒盜等,許多宗教也都承許、也都在守,它會決定出離嗎?

人的活動不外乎食衣住行,為了學習、修行、到獲證,在食衣住行等方面就有種種戒條。就像我們讀書時,自己會有種種規劃,會自己約束自己。所以,不是為了要取悅佛陀而去做,而是會涉及其他二寶。

法寶、僧寶的存在說明了「要獲得法寶,與佛寶、僧寶有什麼關係」。那麼,自己要做什麼呢?吃好、住好跟三寶有什麼關係?還是要粗茶淡飯才能更接近三寶?談到戒時說到「基於出離」,也就是為了法寶才去找佛寶、僧寶。如果不是為了法寶,就不需要佛寶、僧寶,也就是如果不是為了法寶,其實,食衣住行方面也就不需要(如戒律所規定般)這樣做。我們(如戒律所規定般)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尋求法寶而規範自己。

我覺得將皈依與戒搭配起來想會比較好。

話說回來,在學這些大經大論時,了解煩惱與離煩惱——斷德、證德等,如《釋量論》等說的這些內容,就會非常重要,因為它會讓我們真正認識法寶。

皈依是要到成佛才圓滿,即使是資糧道菩薩、加行道菩薩,離皈依圓滿都還有很大的距離,更何況是我們呢!現在有很多顛倒的做法,我們要引以為鑒。我們要做的是:先朝向正確的方向,接著增長它。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2022/11/10攝類學)


皈依三寶

要成為佛弟子就要皈依三寶。對於所皈依的對象——三寶,一般人是以像對上帝或造物主的概念來皈依,好像他會給你一切的感覺,不太了解三寶是怎麼回事,對三寶的皈依是怎回事。所以第一步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三寶。

第二、皈依的方式不同。對佛、法、僧這三個皈依處是不一樣的皈依,即對佛的皈依、對法的皈依、對僧的皈依不同。皈依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尋求保護,我們是被保護的對象,而法才是真正的皈依處——真正可以保護你的。知道這點很重要,很多人沒有這個概念,把人當做真正的皈依處。說皈依法是正皈依是說他是真正能保護我們的,像十善、禪定、菩提心、智慧等,從零開始一直增長。

皈依從最底層來說是要脫離三惡趣苦而尋求保護,再進一步是要脫離輪迴苦而尋求保護,只有脫離輪迴才真正不被苦逼,一勞永逸。我們很多時候被困在一些小事情上,心態會聚焦到「只要不是這樣就好」,例如生病的人只想要病癒,窘迫者只想要資源。若有比較好的皈依心,在獲得很多的享受時,就會想到這是過往善業成熟,而在生病吃苦受累時,會想到這是在消自己的罪業。真正的修行人是會有這種想法,真的會達到心無罣礙;若沒有這樣的想法,說明與修行有些距離。

 

具體的皈依

佛教與其他的宗教不太一樣,我們會說皈依三寶。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好像非常強調一尊,越集中好像越好,只有一個造物主,只有一個皈依的對象,而印度教好像就有很多神。佛教談到佛法僧三寶,什麼是佛法僧?許多情況是,即便學佛很多年的人、甚至弘法多年的人,不要說真正生起皈依心,就連這三個皈依處都講不清楚。大家都覺得自己知道佛法僧啊!問:什麼是佛?答:有世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接下來就講不出來了,所謂的認識佛大概就是這樣。問:什麼是法?回答經書、法本。什麼是僧?就指著我們這些出家人。很多學佛多年的人是這樣的概念。在西藏也是這樣,說是學佛但不真學佛,出家但不是真出家,出家也有很多事可以做,不見得要學經論,所以弄不清楚的人很多。

以後我們學習地道,會對三寶的內容有清楚的認識,會知道道諦和滅諦才是真正的皈依處,定義、界限等會清清楚楚。像回答「世尊是佛」,「世尊是佛」當然沒有錯,但是最主要是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法身報身化身等,以這種方式回答才是比較清楚的。

三寶中,最主要是法寶,佛寶為什麼是寶?因為祂擁有法寶,擁有最頂極的法寶。僧寶至少是已經擁有了法寶,所以是寶。若脫離法寶,佛寶就無法變成佛寶,僧寶也無法變成僧寶,所以三寶中法寶很重要。而且會說正皈依是皈依法,真正能保我們的是法寶。

法寶是什麼?主要的核心內容是空正見。(但不是所有的空正見都是法寶,現證空性的智慧——見道位時的空正見、修道位時的空正見、無學道位時的空正見,才是法寶。)其它八萬四千法門等修行,都是與它有關才變成法寶,所以法寶的核心就是空正見,像菩提心也是母以子為貴,因為空正見才會變成法寶。一位資糧道菩薩,若他通達了空性,雖然他還不是僧寶,因為還沒有獲得現證空性的智慧,但是他已經具備了菩提心、通達了空性,就十分不得了了。從佛教的根本教義上說,若與空正見和菩提心增長有關,都是在集資淨障,若與其無關或相違,就不會是功德,而會是過失,也就是佛教所談的功過,是從能不能對其產生助益而定。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6)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6

 根本頌(24)

他者為自利

尚未發此心

生此珍寶心

實空前稀有

梵天和帝釋等「他者」即便是為了自己,也無法生起這樣一個去除無量過失、成辦無量功德的心。於自相續生起像這樣的殊勝無上珍寶菩提心,「實空前稀有」,這是指若自己能辦到,則自己也覺得很稀有。

根本頌(25)

眾生歡喜因

除苦病良藥

此心如珍寶

其福何能量

愛他勝己的大寶菩提心能讓一切有情眾生得到暫時的所得──增上生,以及究竟的所得──決定勝的果位,是能得彼等的因及方便,就像是能息滅量等虛空有情之苦的甘露或良藥。菩提心的福德具有四無量的殊勝,「其福何能量」,這樣的福德如何能用喻和量來衡量?也就是說無法衡量。

根本頌(26)

僅思利他福

猶勝供諸佛

況以大精進

成辦有情樂

 即便只是生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心,也會有如同願心菩提心的大功德,更何況那些直接為了讓量等虛空的一切有情離一切苦、具一切樂,從而直接修學菩薩學處者,他們更不用說,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為何必須生起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以及具一切樂(及樂因)的賢善心?就有情各自而言,沒有一個不利益自己、不愛自己的,所以若想:一切有情都一直在利益自己、愛自己,有什麼理由要生起這樣一個對自己無益的、類似關懷的心呢?理由是:

根本頌(27)

雖有除苦心

然仍趣眾苦

雖欲樂然癡

毀樂如滅仇

雖然大家都有希望自己離苦得樂的心,但是,雖不欲苦卻不識苦因,或雖認識苦因,卻由串習彼之力而趣入;雖欲樂卻不識樂因,或雖認識樂因,但缺乏生起勇氣精進的能力,處境堪憐。依此,雖欲樂,卻因為被愚痴主宰而脫離不了毀自樂如滅仇的情形,所以,我一定要承擔起利他,為利他而精進。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5)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5

 根本頌2021

雖僅念欲除

諸有情頭疾

然具饒益心

尚有無量福


況欲除一一

有情無量苦

令一一有情

成辦無量德

 如同商主愛女的故事所說,即便只是想要去除有情各別的苦──如腦病或頭痛,即便只是生起這樣的善心,都會有大利益。雖然公案中有這樣說,但是此處這個偈頌並不是說想要去除量等虛空一切有情的各別苦,而是說想要去除一切有情的一切苦,並且使他們成辦佛地的無量功德──若生起像這樣的希求心,就更不必說,必定會有無量的福德。

根本頌22

縱為父或母

誰具此心耶

縱天或仙眾

梵天豈有此

 打從心底愛他勝己,希欲量等無邊虛空的有情有永久的樂、離一切的苦,並且希欲安置一切有情於究竟無上的圓滿菩提──生起如是希欲的心,並且不論為此要修何等難行、要經多長時間,心中都毫無畏怯。若能生此賢善的勇氣,就能有前面提到的賢善功德,但是生起如是賢善的心是非常稀有的,於世間,即便父母對孩子的愛已經是很大的愛,也很難生起一個那樣的賢善心。於世間享大名的天人、仙人或梵天等也完全無法有那樣的心。「梵天豈有此」句中的疑問詞是表示否定的意思。其理由如下:

根本頌23

彼等為自利

往昔於夢中

尚未夢此心

況為利他生

 於世間享大名的梵天與帝釋等也無法生起一個那樣的心,為什麼呢?理由就說是:即便為了自利,也還是因為受制於懈怠等,而對一切過失皆斷、一切功德皆圓滿的佛果位不能生起希求,對於這樣的有情,就更談不上為了量等虛空的一切有情而生起希望安置彼等於佛果位的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4)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4

 根本頌16a

願心於輪迴

雖生廣大果

 若問:剛剛講過的願心菩提心和行心菩提心二者中,修願心菩提心有何功德?(則答:)即便是住於三有輪迴的時候,以圓滿的增上生這個果為代表,也有從樂趨向樂的能力以及不可思議的大功德。雖然如此,

 根本頌16b

然不如行心

持續生福德

 即便是在善心未現前而放逸時,或是像在睡眠這種無記心的階段,善心的相續也不會斷且會自然增長──行心有這樣的功德,願心沒有。

 根本頌1718

何時為救度

無邊有情眾

發不退轉心

正受彼心者

 

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力無間

量多等虛空

 任於何時,以願心菩提心為緣,因為對「要得菩提就要修學菩薩行,若不學菩薩行則不能得菩提」獲得定解,從而立誓承諾學習菩薩行,誓曰:「從此刻起,我要如理修學一切菩薩行」,如是毫無猶疑地決定:為了度脫無量無邊的一切有情界,我要修學菩薩行且不退轉──此心依堅固的誓願,矢志修學菩薩行。從清淨執持這個立誓承諾的心開始,以彼之力,具此心相續的補特伽羅即便在睡夢中或酒醉等放逸的時候,福德的力量仍不間斷,量等虛空。

根本頌19

為信小乘者

妙臂問經中

如來親自說

其利益具理

 接著講有如是功德的理由。《妙臂請問經》中,如來為了遮止某些不定性聲聞與獨覺種性希求劣道,曾說若為了最上菩提而發心,就會有如是功德。不僅有這些教證,若以正理觀察,還有其他理由。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