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寶性論》講記摘要 (7)

 《寶性論》講記摘要 (7)

20230624 第五品 勝利品

 

(壬二)教誡當斷捨離正法之因

 

第二十二偈講十個衰損因。

 

慧劣不勝解,依此邪慢故,正法匱障體,執不了義故,

貪利養見轉,依止破法故,遠持法解劣,故捨羅漢法。(5.22)

 

有十因會導致捨離阿羅漢法:1. 觀察義與非義的智慧低劣2. 不勝解白法3. 有不懂而自以為懂的顛倒慢4. 因前世造了正法匱乏的業,故來世相續生為被正法匱乏障礙的體性;5. 執不了義為了義;6. 貪愛利養7. 耽著惡見而被惡見主宰、控制;8. 結交破法惡友;9. 遠離持法善知識10. 耽著現世對來世以後的殊勝果勝解低劣。應斷除此等因,不要染上捨離正法的業障。

 

字詞解釋:

1. 義與非義:義如四聖諦、增上生、決定勝等,非義為彼等的不順品。

2. 正法匱乏的業:如謗正士夫、由耽著惡宗而謗真實義等。

3. 持法:受持正法,如:背誦、理解、弘揚三藏的內容;修證增上的戒、定、慧(以空正見為主)。

4. 殊勝果:增上生與決定勝等。

 

 

(壬三)釋捨離法的過患,分二:(癸一)捨離正法故墮惡趣;(癸二)不能解脫生死。今初:

 

第二十三與第二十四偈講二個衰損果,前者講墮惡趣,後者講不能解脫生死。

 

智者不應畏,火難忍毒蛇,屠夫及雷電,如捨甚深法,

火蛇敵雷者,但能令命離,不墮極可畏,諸無間之趣。(5.23)

 

智者不應像畏懼謗捨甚深法那般,畏懼火與難忍的毒蛇、索命屠夫與雷電。(智者應畏懼謗捨甚深法更甚於畏懼火與毒蛇等。)因為火等只會令今生命離,不會導致墮入極可畏諸無間之趣,而謗捨正法則會導致墮無間之趣。

 

字詞解釋:

1. 甚深法:自性空的空性。

2. 無間之趣:無間地獄。

 

 

(癸二)不能解脫生死

 

數數依惡友,於佛具惡心,弒父母羅漢,破僧伽之人,

決定思法性,速當解脫彼,諸凡瞋法徒,彼豈有解脫。(5.24)

 

應慎於捨離正法的業障,因為任何補特伽羅若瞋自性空的空性,則在未棄此瞋之前,無法解脫,此是周遍;任何有情即便數數依惡友,從而對佛有惡心而造下出佛身血的業,或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非法,或破和合僧,即便是這樣的人,只要決定思惟法性空性,也能速從輪迴解脫。簡言之,即便是造了五無間罪者,若勝解空性,就能解脫;若對空性有瞋,則無法解脫,因此應恆常努力尋求空正見。

 

 

(辛三)造論善迴向菩提

 

以我如理釋,寶淨界無垢,菩提功德業,七義處得善,

願眾見仙人,具光無量壽,見生淨法眼,獲得大菩提。(5.25)

 

我慈氏如理解釋果三寶、自性清淨界如來藏、無客塵垢染的菩提、依於菩提的六十四功德以及佛的事業──如理解釋所通達的如金剛七義及如金剛七處,不論我由此獲得任何善,願以此善令三界有情親見具無量光的仙人無量壽佛,見後於相續中對諸法生起無垢的法眼無生法忍,獲得無上菩提。

 

 

(庚二)攝義分二:(辛一)承啟;(辛二)《論》。今初:

 

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偈解釋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偈所攝之義。

 

 

(辛二)《論》

 

依何何故者,如何說何者,何為等流者,以四頌釋之。(5.26)

二說自淨法,一說衰損因,復次之二頌,乃說彼之果。(5.27)

眾曼荼羅忍,得菩提說法,簡言果有二,末頌之所示。(5.28)

 

5.16「依可信教理,……」:講依何及何故而造此論。

5.17「如同燈電寶日月,……」:講能釋之論的自性如何。

5.18「具義法相屬,……」:說何者──講所釋聖言的體性如何。

5.19「彼唯約佛教,……」:講何為能仁語的等流果。

5.20「較佛智慧者,……」:說自淨法──講保護自己不造捨離正法罪的方法。

5.21「煩惱愚痴者,……」:同

5.22「慧劣不勝解,……」:講十個衰損因(捨離正法的因)。

5.23「智者不應畏,……」:講衰損果(捨離正法的果)。

5.24「數數依惡友,……」:同上。

5.25「以我如理釋,……」:迴向造論之善果予諸有情,第一、暫時:生於無量光佛眾會曼荼羅中,成為無量光佛的眷屬,得無生法忍,第二、究竟:證得無上菩提。

 

《寶性論》講記摘要 (6)

 《寶性論》講記摘要 (6)

20230617 第五品 勝利品

 

(壬三)教誡恭敬等流果

 

此說無倒清淨解說佛語的論即是佛語的無倒等流果,故應如對佛語一般,恭敬受持。

 

彼唯約佛教,心無散亂說,順得解脫道,如仙教頂戴。(5.19)

 

任何無倒清淨解釋佛語的論為有法,應如頂戴大仙正等覺之語般頂戴,以是完全基於佛所教,造論者心無希求利養、恭敬或名聲等的散亂而說,以及隨順證得解脫道故。於如是論之義,理應精進聞思修。

 

 

(辛二)教誡慎於捨離正法障,分三:(壬一)教誡勤於不捨離正法的方法;(壬二)教誡當斷捨離正法之因;(壬三)釋捨離法的過患。初又分二:(癸一)教誡敬法不妄為;(癸二)教誡不墮貪瞋黨類。初又分二:(子一)不應妄為;(子二)妄為的過患。今初:

 

第二十偈與第二十一偈講如何保護自己免於捨離正法,前者講不妄為,後者講不墮黨。

 

較佛智慧者,此世中無有,無餘上真實,遍智如理知,

非餘不應擾,仙人自立經 (5.20a)

 

只要是大仙正等覺自己所立的經,就不應以說不了義為了義、說了義為不了義等來擾亂,因為於此世間沒有比佛正等覺更有智慧者,對於盡所有所攝無餘所知(一切所知)與最上真實義(空性),遍智如理現前了知,餘者則不能。

 

字詞解釋:

1. 捨離正法:有中譯為「謗」法,依藏文及法義應為「捨離」正法,指捨棄、遠離正法,謗法僅為其中一種。

2. 妄為:依藏文有自主、自在、自作主張的意思,此指倒解、妄解佛經,如說了義為不了義、謗損小乘、說大乘非佛教等。

3. 無餘上真實:賈曹杰釋為無餘所知與最上真實義,第七任甘丹赤巴則解為無餘所知的最上真實義。

4. 非「餘」:「餘」指遍智以外,第七任甘丹赤巴則解為外道等。

 

 

(子二)妄為的過患

 

壞能仁規故,彼則損正法。(5.20b)

 

於法妄為的補特伽羅,因為破壞能仁正法之規,所以會損害正法。這樣的補特伽羅將因此墮惡趣,就如佛陀時代的提婆達多。

 

 

(癸二)教誡不墮貪瞋黨類,分二:(子一)墮黨的過患;(子二)遮止彼的方便。今初:

 

煩惱愚痴者,毀謗諸聖者,輕聖所說法,皆耽見所致,

故心不可染,彼耽著見垢 (5.21a)

 

心不要去希求劣宗宗義而染上耽見之垢,這是因為被煩惱愚痴蒙蔽者不論是毀謗聖者或是輕視聖者所說法,都是由耽見所致。

 

字詞解釋:

1. 墮黨:不正住,貪自方而瞋他方,貪自宗而瞋他宗。

2. 耽見:耽著劣宗宗義的耽著見。

3. 毀謗聖者:如說小乘阿羅漢非阿羅漢、說世上無阿羅漢等。

 

 

(子二)遮止彼的方便

 

淨衣可染色,沾油則難染。(5.21b)

 

不應耽著劣見,以若耽著劣見,則不堪為正見之器故。比如:乾淨的衣服可以用顏料染色,沾上油的衣服就很難用顏料好好染色。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1

 根本頌(28)

滅眾生死主

勝甘露即此

除眾生貧苦

無盡藏在此

能滅眾生疾

最勝藥在此

 

菩提心就是最勝甘露──能滅眾生死主並且給予無老死的無上菩提。有多少這個利他的心──即便短暫──發起此心的人就會有多快樂安穩,其胸襟就會有多寬廣,且因為心平和,從而身體少病,由此得長壽,因此說它是最勝甘露妙藥。菩提心也是去除有情一切貧窮的無盡寶藏,是能夠滅除有情一切暫時和俱生之病的最勝藥。

 

根本頌(29)

漂泊三有途

疲眾休憩樹

救度一切眾

遠離惡趣橋

 

因為走過一個接著一個的三有輪迴之路或悲慘的生死輪迴,所以稱為「去者[1]」。這樣的去者在由一處去往下一處的路上感到恐懼疲倦時,菩提心可以給予庇蔭,就像在難行的道上,能夠提供蔭涼休憩之處的大樹。此外,菩提心也像是度脫有情遠離惡趣的橋樑。

 

根本頌(30)

心中明月昇

能除煩惱熱

此亦璀璨日

根除無知暗

 

是拌正法乳

所出妙醍醐

 

珍寶菩提心如同去除煩惱熱的心中月,也如同根除或徹底去除一切有情心續中無知眼翳的巨日,能夠根除障礙了解所知的所知障等一切垢染。佛宣說了如同乳海般廣大無邊、能夠成辦一切利樂的正法,而菩提心就如同集其精華的醍醐。

 

根本頌(31)

過客遊走三有途

欲享安樂諸資具

此乃成辦樂方便

有情上賓皆滿足

 

去者有情這樣的「འགྲོན་པོ [2]」不是指賓客這樣的客人,而是指去者。去者遊走於三有輪迴之路,想要享用安樂的資具,因為對於彼等有情,發心才是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之樂的勝方便,所以,能讓一切有情上賓滿足的也是此心。此處說「上賓」是為了表示重要而稱為貴賓。

 

根本頌(32)

今於一切救護前

我請眾生來享用

善逝以及人天樂

願天非天等皆喜

 

我今於一切怙主佛及佛子前,承諾安置一切有情於最終的所得──無上的善士勝果位,以及在其未至如是果地之前,安置彼等於人天的賢善所依──圓滿的增上生,再由樂趣向樂,最終安置於究竟的無上圓滿菩提果地。作類似這樣的承諾即為發心,所以說願天及非天等悉皆歡喜。這樣是不是有一點說大話?(並不是,)這些確實是有理由的。因為打從心底說要捨棄自己、成辦他利,這是非常希奇、令人震驚的,所以三界有情對此無法說任何過失。特別是凡夫菩薩資糧道以及加行道行者,自己還背負著一切束縛,但即便目前沒有任何現證真諦這樣的功德,卻仍可以生起如是勇氣,尤其值得驚奇。

 

此是《入菩薩行論》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法王此處是在解釋「眾生」的藏文「འགྲོ་བ」的意思。

[2] 法王於此針對中譯為「過客」的藏文「འགྲོན་པོ」做說明。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0

 

根本頌(2223a)

如昔諸善逝

發起菩提心

並依次安住

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眾

我發菩提心

 

針對正行受持菩提心,布敦仁波切將此偈解釋為單獨受持願心。

 

根本頌(23b)

如是亦依次

修所受學處

 

前者若加上「如是亦依次,修所受學處」,就解釋為受行心的儀軌。大班智達薩桑馬第等智者也如是說,但是在賈曹傑的註釋裡好像是說這樣解釋不合理。

 

總之,對於願心行心是否一起受,還需做一些觀察。做法最容易且清楚的就是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中有的,用它來單獨受願心。《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的釋論中說若以此為受持行心的儀軌,就會非常清楚明確。又如《集學論》中談到,應該是《大莊嚴法門經》吧,裡面有四、五偈,似乎有依這幾偈來受行心戒的。這些是清楚的。以前智者們針對《入行論》的這個部分的確有不同的解釋,無論如何,若問此處到底在講什麼?則答:如何受戒──往昔諸菩薩如何發心以及如何修學學處,以彼為範,我也一樣,要發心,然後修學一切學處。總之,僅僅想著我要受持此心,或者僅僅緣著此心生起永不棄捨的想法,這樣是不夠的,一定要受取行心,生起想要修學學處的希求心。

 

「如昔諸善逝,發起菩提心,並依次安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眾,我發菩提心,如是亦依次,修所受學處」,如往昔諸善逝修學學處,以彼等為範,我也要為了一切有情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利益發起殊勝菩提心,並且順應自己心性的程度,依次第修學菩薩學處,也就是六度以及四攝等一切學處。這就是正行受持菩提心。

 

接著是結行的儀軌──修歡喜心。

 

根本頌(24)

智者以淨信

受持菩提心

後亦為廣修

故讚嘆此心

 

以極清淨的心發起如是賢善心且欲修學學處者,就是具慧者。此偈是說,結行也是為了讓菩提心越來越增長廣大故而這般讚揚自心。

 

根本頌(25)

我今生有果

善得此人身

今生佛家族

而成佛心子

 

因為今生在此受了菩薩戒,所以我的生命已經有果了;於今生我獲得了人身,並值遇佛法,而且是遇到其中的大乘法,又因為發起了殊勝菩提心以及受取了菩薩戒,所以如今我已經生於佛家族──這是在講真正具相者。至於我們則要這樣想:(因為受了菩薩戒,)我已經變成具緣者,不久之後就能成為真正的具相者了。這樣想就可以。「今生佛家族,而成佛心子」,這是自己稱讚鼓勵自己,也就是在修歡喜心。這樣做並非希求「成佛心子」的美名,也不是為了利得與地位這類事情。那麼,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自己鼓起勇氣立誓成辦他利。

 

根本頌(26)

我今務必作

符合佛族業

應莫染污此

無過尊貴種

 

於今不論我面臨任何情況,心中都務必只想著:為了有情的利益,我要去修學與已發起殊勝菩提心的諸菩薩的種性相符的事業,如四攝、六度等利益有情的菩薩行。最極清淨嚴謹的菩薩戒──無過或遠離自利作意的垢染──其主要戒除的就是自利作意。若摻雜了自利作意,就會導致菩薩戒衰損,所以說要非常小心。如同《集學論》所說,菩薩即便放逸受用五欲,只要心不摻雜自利作意,就還是具有菩薩戒;若心沾染自利作意,或未能戒除自利作意,則不論其所依身如何寂靜調伏清淨,仍是壞菩薩戒。《集學論》中引用了許多佛經來講這樣的內容。此處「無過尊貴種」是說,阻擋希求自利的心,專注地承擔他利,這就是菩薩根本的思惟方式,而安住於如是種性者,無論自己遇何緣,都一定不要被相違品的垢染染污。

 

已獲難得之心後,修歡喜心:

 

根本頌(27)

如盲於廢堆

拾獲稀世寶

如是何其幸

我發菩提心

 

我等能力差、時濁、根與慧皆劣,但就如《入中論》所說,雖然生於時濁、煩惱濁等五濁之時,非常不好,但是因為具有上師善知識的護佑,而能依靠賢妙的論典生起了賢善心,這樣的緣分真是太好了。如是心中想著已經獲得了一個極其難得的心──這就像盲者從垃圾堆中撿到了一個如意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如今何其幸運,對大乘佛法得到信解,並且依由上師善知識的恩德獲得了菩提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