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9

 根本頌35

何人生此勝心寶

我於彼身敬頂禮

縱遭傷害反令樂

我今皈依彼樂源

 這是說寂天菩薩自己恭敬頂禮生起菩提心的諸菩薩──對於心續中有愛他勝己的菩提心的任何有情,由憶念菩提心的功德,從而恭敬頂禮其身的最低處──其足。如同佛的本生故事中所說,不僅要利益心續中有菩提心者,即便與其結下惡緣,沒有結下善緣,也會因為菩提心之力再次和自己結下不共的緣份。譬如,會說以前國王由慈心之力施捨血肉給羅剎,以此結下了未來彼等生為最初法眷的業緣──這也是由菩提心之力而有。所以,利益他就會有喜樂生起,這自然不用說;即便傷害他,間接也會對自己有益。若如此,就像是究竟的樂源,是有情生起喜樂之處,所以由憶念功德之門而說「我今皈依彼」。

 以上講解認識菩提心的體性以及願心和行心的功德。這樣由認識菩提心的體性而看到其功德時,就想著:「菩提心是一定要修的、是值得修的,這是一個與餘者不同的偉大事業!」若對此打從心底生起信解,即便暫時還很難在心續中生起菩提心,但只要有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修行內容了!」的想法,有多少這樣的想法,心就會與菩提心有多親近。談到菩提心以及愛他勝己的心時,如果覺得這話聽不下去,覺得這怎麼可能,這樣就會像自己一開始就幫自己請了假,會很難接近菩提心。

 所以,《入行論》在第一品〈功德品〉就講了菩提心的功德,而我們也能夠生起「一切暫時及究竟的希欲義都要依此成辦,諸佛與佛子也都是修如是道而出生」的想法。另外,受五方佛戒時唸的「如同三時諸如來,決定證得大菩提,菩提心者最無上,   我今亦發如是心」,這些詞句也非常有力──過去諸佛都是走這條道成佛,現在成佛者也是依這條道成佛,未來將成佛的我們也只能透由這樣修心來成佛,除此完全沒有其他方法。

 就密續而言,基於現今這個劫而有的續部壇城諸天眾,在其他不同的劫可能會有差別。即便以同一個續部而言,有時就像《密集》中所說,透由幻身與光明心雙運來修道;有時又如《時輪》中所說,透由空色及殊勝不變的樂來修道;有時又是透由大虹光遷識法來成佛,有各種同與不同的道。那麼,若想要獲得佛果位,除了此道之外,根本別無他途可走的「此道」是什麼?就是菩提心。因此,雖然無論怎麼觀察自他、暫時與究竟,都很難生起大寶菩提心,但是不可以因此就不精進修學菩提心。若是一個不相信佛法或不關注佛法的人,那就算了;但是,只要是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就絕對不可以不對菩提心種下習氣。要以這邊講的方式看到菩提心的功德,這非常重要,所以在第一品就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生起如是菩提心是難是易,其力道是大是小,根本取決於大悲心,大悲心有多強,菩提心就有多堅固,它的品質就有多好。而要有大悲心,就要對一切有情有珍愛的心。為了成辦彼心,就談到了自他換的修心之理以及知母念恩報恩的修心之理這二種方法。對此還談到之前要先修平等捨。

 此外,若有親與敵這樣的區別,就很難生起一切平等心。譬如我們藏人在談到藏地的艱難時,就會祈願,會心情悲傷;若談到中國在淹水,則不僅不祈願,有些人還可能覺得滿意。然而就如同中士道的章節中談到的怨親不定,這雖然可以從前後世的角度來想,但即便以一生而言,也會有前半生的敵人變成後半生的親人,或是前半生的親人變成後半生的敵人,鞏湯倉說:「今日猶為貼心友,一言好壞之計慮,增益明日成真敵,親疏執著由此斷」,是說以一個表情的好壞就足以改變怨親的認定。要透由思惟怨親不定,來修平等捨。我們對親友的善心慈悲心從根本上就混雜了貪著,摻雜了他是我的親友的因素。對於敵人,要想著:「敵人雖然暫時會傷害自己,但是他也是欲樂不欲苦,所以與自己一樣」,自己這樣想時,就能夠阻止強烈的貪著。

 譬如,今天我們輕鬆地坐在這裡,即便先不談善業,只談當下可見的現法,也很清楚是由好幾十萬人辛苦勞作而來,是依靠許多順緣而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受苦的有情,才有利他的心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是一切美滿的根本,它需要以無依無怙的有情為所緣境而生;同樣,道的階段的無量功德也是依具恩有情而有,佛果無量的功德也是依具恩有情而有。從損害方面來講,對於我們所謂的敵人,可能一定會想以牙還牙地反擊,然而,忍辱的修行必須依靠敵人才行,而修菩提心者無論如何都要修忍辱,若念及這一點,則不論敵者的作法有多低劣,以其作法為緣,就會有一個能夠讓自己很好地修忍辱的順緣,所以敵人就像是善知識。若能對敵人這樣修,則對一切有情就會容易如是想;若能念如是恩,就能夠對一切有情生起珍愛的心,能夠見為具悅意相。一想到他們如何被苦逼迫、如何被煩惱主宰而有,以及聲聞、獨覺阿羅漢現在依然有所知障的違緣,就會想到不證得無住處涅槃是不行的。又,若未能認識所要遠離的苦,就無法生起具量的悲心。比如,通常世間人在飢荒時會說「好可憐喔」,但是看到食衣住眠都圓滿時,就不會生起悲心,取而代之的是生起嫉妒和競爭心。會這樣就是因為沒有認識苦,或是代表只認識苦受。因為自己是最好的認識之處,所以先在自己身上去思惟最好,所以要先修出離心。

 若能想通煩惱如何是敵,就能想通被煩惱主宰的自他一切皆無喜樂,依此就能對他者生起真正的悲心,所以,最重要的是:若沒有一個好的、想從遍行苦出離的希欲,就無法生起緣一切的大悲。想從苦苦出離的希欲,畜牲也有;想從壞苦出離的希欲,外道修世間禪者也有;而遍行苦呢,是指被煩惱主宰而於近取蘊結生相續,想要遠離它,這是佛教的特色。一方面,要思考被煩惱主宰的輪迴的過患;二方面,煩惱等垢染是可以盡除的,垢染息滅於法界──這樣的涅槃總的來說是可得的,尤其在瞭解到這是可以在自相續成辦時,就會生起真正希求解脫的心。要修菩提心,首先要依次第修遠離四種執著。至於利根者,因為有積聚的福德為靠山,所以只要一遇緣就可以成熟。這一類修行者,雖然當下看似開悟和解脫同時發生,但是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前世留有習氣者身上,一般像我們這樣的補特伽羅完全不可能這樣證悟,事實上,這些道都要依照實際的程度依次第而生。

 近來中國(在西藏),冬天下種、挖山成田等,做了各種事情,但是都行不通。若不配合季節、順應自然,胡亂做是沒有用的。(同樣,修行時)要一劫一劫地保持期望,若不這樣而想著要在三年三月中就得成就,這是很難做到的。對於修菩提心,串習所緣是其近取因,積集順緣、淨除障礙以及祈求上師是其俱生助緣,以上若努力去做,則如《噶當先賢語錄》中說:「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有為不安住故,終當生起。」確實如此,可以說百分之百肯定會有變化。會說像這樣由多門初生起菩提心的覺受時,就要由儀軌受願心,由此可以讓心堅固,尤其若是從上師座前領受,因為就像有證人一般,所以心中會有很大的差別。等到想要修學菩薩行的時候,去受菩薩戒,願心就能變成行心菩提心。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