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根本頌(18

故愚癡意汝

無論貪何物

定感彼總和

千倍苦果報

 

若不加「」前加而說「故」,就是在說理由;但昆努喇嘛仁波切說加上「」前加會比較好[1]。那些與如是愚夫為伍、心被妙欲之樂蒙蔽者,不論貪何境,定將感彼等總和千倍的苦果。

 

根本頌(19

故智不應貪

由貪生怖畏

應堅信了知

其自性定滅

 

因此智者不應貪,因為若以貪之力累積聚集諸多衣食親友等,就會由此產生怖畏。生貪之境──妙欲、處所、身、受用等──都是自然要捨棄的,所以,無論於彼等獲得多少圓滿,修行者自己都了解其本性毫無意義,因此應堅固持守可憑信之處。

 

根本頌(20

縱得多利養

令美譽遍揚

所集諸名利

不知何去向

 

即便因為與愚夫為伍而獲得了許多名聞利養,帶著這些名聞利養又能到哪裡去?毫無可憑信的去處。就我嘉瓦仁波切而言,活著時有許多親朋好友,其中也會有若必須為嘉瓦仁波切捨命,就能捨命的人,但在我死亡時,並沒有能力帶走其中任何一位去任何地方,更不用說財物也確定是帶不走的。

 

根本頌(21

若有人毀我

讚揚何足喜

若有人讚我

譏毀何足憂

 

此偈是說,因為有他人詆毀我,所以對讚揚不必太歡喜;因為也有他人稱讚我,所以對詆毀也不需不喜。這句話對心真的很有幫助。

 

根本頌(22

有情種種心

諸佛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

故應捨世慮

 

因為有情有種種信解,連佛也無法完全滿足一切有情的希欲、讓他們滿意,所以像我這樣一個能力很差的人,是無法讓一切有情都認可的。因此,應放棄「配合世間一般愚夫的想法就會獲得利養、美名與讚譽」這樣的想法。

 

根本頌(23

有情譏無財

詆毀有財者

本性難為伴

如何令歡喜

 

若是無財的弱者,便譏諷他;若是有財者,便說他不對。因此,有也不對,沒有也不對,愚夫本性如是,很難相處。第三句「彼等[2]」沒有加作者格,而是加上從格,是指從彼等不會得到快樂。

 

根本頌(24

愚者皆自利

無則不歡喜

故如來曾說

愚者絕非友

 

為什麼會這樣?(答:)即便自所欲的瑣事會危害最終的目標,愚夫仍會因為自己當下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歡喜,因此說任何愚夫都不會是不變的摯友。《三摩地王經》及《月燈經》等經典中,諸如來都曾如是說,應牢記這些話。

 

以上講若與有情世間的一般愚夫為伍,則不僅無功德,還會有過失的道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這樣第一句就不是「故……」,而是「被樂……」。法王是依後面這種方式解釋,但此處中譯本的偈頌是依前一種方式翻譯。

[2] 偈頌第三句末有「從彼等」,中譯本未譯出。法王此處是在說明第三句末是「彼等」加從格。有些藏譯本則是譯成「彼等」加作者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