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1

 

 根本頌(39

現世及來生

諸欲引禍災

今遭殺縛砍

來世入地獄

 

欲望產生災禍之理:於今生因為財物而打鬥、爭吵、爭論,有各種麻煩,最壞時還會有互相殺害之類的事情,又因為財物而必須去法院,家中發生各種不吉祥的事;不僅如此,於來世也因此而有墮惡趣的危險。「來世入地獄」若結合依格[1]來講就很好。以上總說欲望的過失,由此講心應遠離欲望之理;以下對住於梵行者,另外說女子身體的過患,由此主要講淫慾之貪的過失,教誡應戒除非梵行而住於梵行。

 

根本頌(40、41、42

月老媒婆前

何故屢懇求

為彼全不顧

諸罪或惡名

 

縱險亦前往

財物願耗盡

只為擁抱彼

暫得大喜樂

 

然除骨無餘

與其極貪戀

非我自主軀

何不趣涅槃

 

在迎娶新婦之前,除了要找媒人在兩家之間來回傳話求親,還要為娶親累積財富,並且裝作有功德的樣子,要為此說謊等等,造種種惡業;有些家庭還要做低下之事,即便有各式各樣的困難與不名譽的事也不管不顧,為達目的毫無顧忌。即便想要迎娶的新婦其父母強勢、脾氣大,自己仍因被欲望煎熬,所以只能陷入這些可怕的險境中,且「財物願耗盡」,願意花費很多錢財等。但是,這個不顧眾苦才娶到的女子,雖然抱著她時有極大的樂,然而詳細觀察,就只是人骨架上披掛著皮肉而已,就如之前講身過患時所說,除了是不淨物的聚合體之外,根本不是一個自性賢善的美麗悅意者;又或說這樣一個不淨物聚集而成、依靠他緣而有者,既不是自主地成為悅意者,我也不能由做她的主人而自在享受──她既不是自主真實的美,我也做不了她的主人,但是我卻因為對這樣一個不能成辦任何大事者有欲求而貪著沉迷,故而頌曰:「何不趣涅槃」,為何不趣往解脫的究竟樂?是不是這樣解釋?

 

根本頌(43

雖欲托臉頰

然彼羞垂視

此前見未見

悉以紗覆面

 

最初雖然使勁托住她的臉,但是她因為羞怯所以遮著臉,垂目低視,不論以前是不是見過,都依印度迎娶新娘的風俗以紗覆面。

 

根本頌(44

汝所迷容貌

今明現於前

鷹掀其面紗

既見何故逃

 

那張讓你一見就貪戀、讓你煩惱的臉,它被意識捨去之後,被老鷹扯去面紗而顯現在你眼前時,你怎麼能逃走呢?屍體的臉與你先前很看重的、為了見它而不辭艱辛的那張臉,既然是同一張臉,你就該依然貪戀它啊!

 

根本頌(45

昔日他窺視

汝即忙守護

今鷹食其身

吝汝何不護

 

同樣,昔日即便自己女人的臉被他人窺視,自己心中都會因為嫉妒而不舒服,忙著要守護,現在她的屍體被鷹等啄食,小氣的你為何不去守護?應該要去守護啊!因為理由相等。

 

根本頌(46

既見此肉堆

為鷹等獸食

何以檀香飾

花鬘供牠食

 

女子的身體終究會變成鷹及其他猛獸的食物,所以現在等於是在用花鬘和檀香飾品供養牠們的食物。

 

根本頌(47

若汝見白骨

靜臥尚驚恐

走動如活屍

何不心生畏

 

譬如在醫院展示的人體骨架雖然不會動,但是看到它時心裡仍會有些不舒服,如此為何不怕如同殭屍般皮包著骨架而且還會動的人?應該要怕。不會動的屍體可怕,站起來的更可怕。屍體站起來是因為裡面進了心識,這才動起來,沒有其他理由;同樣,我們的蘊體也是因為心識之力而動,所以其實就如同殭屍。乍看之下像模像樣漂亮的人,仔細想想其頭骨的形狀與構造──眼睛那邊的骨頭有凹陷的大洞,嘴巴那邊有長長的縫隙,鼻子處有小洞──若在心上現起彼等的總義來思考,心裡就會有些不舒服。在X光片上清楚看見自己的手骨時,難道不會感到不舒服?不會覺得怪怪的?(不論外觀如何,)終究不脫那樣的自性──若脫掉我們穿的衣服,接著去掉皮,再去掉肉,身體最終就只是在骨架上披掛各種各樣的東西顯得好看而已──所以在此講了觀察骨頭之理。

 

根本頌(48

若貪著衣身

不覆何不欲

若彼已無義

何故擁著衣

 

若對某個穿上華服的身體生貪,則更應貪戀墳場裡沒穿衣服的身體,為何不想要它呢?應該想要才對。若覺得墳場裡的屍體令人作嘔,而對彼身無欲、不貪,則為何要抱著彼因──活著時穿著衣服的身體──玩樂?它也同樣是不淨的體性啊!

 

根本頌(49

糞便與唾液

悉從飲食生

何故喜唾液

然惡臭糞便

 

如是,唾液與糞便同樣都是由飲食這個因所生的果,此二之中,為何不喜糞便而喜歡唾液?既然是同一因及同一身所生,所以同樣也應喜歡。

 

根本頌(50

縱欲者不喜

柔軟木棉枕

謂不漏體臭

彼為不淨惑

 

如是,其因與體性皆非不淨物的棉枕,摸起來觸感柔軟,具欲者對彼不貪愛、不喜歡,而將皮囊這樣一個不淨物觀為悅意相,儘管皮囊漏出臭味,卻當作沒有臭味,儘管是不淨的,卻看作是清淨悅意的。具欲的士夫只是被不淨物蒙蔽罷了。

 

根本頌(51

愚劣欲者言

棉枕雖柔軟

不能共纏綿

於彼反生瞋

 

低劣而被愚癡蒙蔽的具欲者會說:對柔軟悅意、自性非不淨的棉枕不能行欲,「不能共纏綿」,對它反而會生起瞋心。這就類似是貪著不淨。

 

根本頌(52

                                                                               若謂厭不淨                                                                              

肌腱繫骨架

肉泥粉飾女

何故擁入懷

 

此處說「骨架以肌腱(繫住)」比說「骨架從肌腱(繫住)」略好。(具欲者)即便說「沒有貪不淨」,也不合理──你為何將以肌腱繫住骨架、以肉泥粉飾塗敷的不淨他身擁入懷呢?不應這樣做。

 

根本頌(53

汝身多不淨

恆常任汝用

然猶貪垢食

而圖她垢囊

 

你唯是貪不淨──因為不僅自己恆常受用著不淨皮囊,對其他的不淨皮囊也因貪圖迷戀而想與彼行欲。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藏文文法用語,指表示場所、時間或狀態的格助詞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20

 

 根本頌36

四周既無人

哀傷或損害

故修念佛時

無人令散亂

 

在無人的山洞中放棄今生而修行,因為無人在附近,所以死時沒有人在那裏大放悲聲,也沒有人在那裏忙亂恐懼,這樣就能在死亡降臨時,安然地、好好地修有益之法──修遷識法及修取捨、修空正見、修三身轉為道用,或由隨念佛修皈依的所緣行相等,不論修哪種善心,在那個階段,因為沒有違緣,所以都會修得非常好。臨死時,若心中生起極大貪瞋而遇到違緣,那時可能會記不得所修內容,或雖記得,但因為在心中一角生起了其他分別心,所以無法落實善行,這是有可能的。然而我們要像那樣修(例如在無人的山洞中修),不僅非常難,即便做得到,也因為有非時死的危險,所以不要走極端──如所謂的「遠離嘈雜」,只要能安穩住於自己的居所,就能具足其義。若身著僧服,一副修清淨法的樣子,但不住在自己的居所而到處走,就無法寂靜;自己方面若能掌握好,即便是世間在家人,也能一定程度地遠離嘈雜、修少欲知足因此,由受在家居士戒與修其學處,從而能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在這一點上並無差別。這樣的修行誰也能做到,這個道理與「若修則在家亦有解脫,猶如印藏王臣馬巴等,不修住山唯是惡趣因,如土撥鼠於洞中閉關」所說的一樣。

 

身依僻靜處之理如下。

 

根本頌(37

故當獨自居

宜人森林中

生樂少劬勞

散亂皆息滅

 

所以,在林相優美的森林,容易成辦水木等順緣,既喜且安樂,在這種能息滅一切散亂的地方,因為避開了嘈雜,所以修善也少勞易成。應該是這樣的意思。

 

根本頌(38

盡棄餘思慮

為令入等至

調伏自心故

吾應勤專修

 

在僻靜處,盡棄其他分別思慮,「我心專一住」,這樣理解較好;若說「唯獨思惟我」,則會有聽成「只想著自利,不想其他」的危險。總之,心一境性地為了從以前就想成辦的目標而努力,為了以依等至的勝觀慧來斷除煩惱及其習氣而精進,為了透由心一境性讓心等持於善,為了讓心調伏,我應修精進。是這樣教導我們。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9

 

 

根本頌(31

孑然此一身

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

何況其他親

 

最初於母胎中結生相續形成身體時,肉、骨、血、筋脈等是一起有的;外面披的衣服,手上戴的手表,男生和女生的耳朵上戴著的耳環,以及手臂上的手鐲和手指上的戒指等都是後來才有的──若是戴著耳環出生,大概會被當作惡兆,但是後來戴著就覺得蠻像樣的。那些從母胎中就連在一起的,在死亡後會分散成肉、血、骨、黃水、髓,所以,現在還聚合在一起的「我的身體」這個珍愛之處,其支分最終只會別別分散,沒有別的可能。因此,與後來積聚的財富、受用、親友等必將分離,這就是法性,所以說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根本頌(32

生時單獨生

歿時獨自亡

痛苦無人攤

障友有何益

 

我們人生最初的重要時刻是出生時,最終的重要時刻是死亡時,出生時是自己單獨出生,一個同伴也沒有,死亡時也是自己一人從這個世間去往陌生的他方,一個同行的苦友也沒有。在生死這二個最初與最後的關口之外,在其他活著的時候,雖然會聚集許多所謂的親朋好友、男友、女友,和他們在一起吃吃喝喝,和這些會帶給自己額外的艱辛與折磨的人一起沉迷於貪瞋洶湧的巨浪中,但是若要把苦分給他們或分攤他們的苦,就很困難。因此,完全不應重視、貪著這些能做障礙的親友,從現在起就應於彼等捨貪。

 

根本頌(33

如諸行路客

暫住一宅舍

行三有道者

如是執生處

 

因為是從前生來到此生,從此生去往來世,所以「六道輪迴」就是指不自主地從一個生處輪轉到下一個生處,依此名為輪迴。「輪迴」的字義是相續不斷地在三界輪轉來去,單單就此名來講,我們也只是暫時存在,根本不堅固。比如因為我要從印度來瑞士,所以在我要住的房間裡稍做改動,因為只會住半日,不會久住,所以心裡覺得那樣就可以了,不會想要辛苦改造;「如是行三有道者亦[1]」中的「亦」是說如是我們也只是行走在三有道上的、暫時到此一遊的旅客,不會待超過百年,因此,在此期間,除了受用讓內心成長的方法所帶來的樂之外,對其他都不應貪著。

 

根本頌34、35

世人咸哀痛

四人抬吾屍

不待至彼時

及早至林中

 

無親亦無怨

隻身住近處

他視我同死

歿時無人憂

 

世人都感哀痛的同時四人把我的屍體放在床上抬走這樣的時刻早晚會來因此在這之前就應該到森林裡真正地修行。如《律經中所說:「多聞者於林中,逝年華而樂住」,(於林中修行時,)首先要對所思內容以聞思善斷增益。

 

以前的勝士夫如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等,以及雪域西藏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不論何教派的智者士夫,沒有一個是住在嘈雜之處生起證悟的除非是有特殊福報做靠山的補特伽羅,否則都是於僻靜處修行而生起覺受,之後才為佛教成辦廣大事業。

 

為了親友的情面,需要做許多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到森林之後,就沒有了所謂「是親友」的生貪之處以及所謂「是敵」的生瞋之處,簡言之,不用再生貪瞋,就當作已經死了。此身若能獨自居於僻靜處,彼時即便死了,也沒有人傷心。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初於查嘎爾達索決心結界閉關修行時,所唱道歌中,有「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屍前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無人山洞中,乞者死此願,願成有情利,若成心意足」,如同上說,在「心極法依止[2]」的基礎上,修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並在其上加修密咒金剛乘的道。若能像即生成佛者瑜伽自在王那樣,即生成佛的法就是有效的,可以對彼寄予希望;否則以我們現在的修行方式,就如鞏湯倉的學佛教導中所說:「以此樂法難脫故」,修行實踐時,以快樂的方式是難以解脫的。雖然如此,若自己能夠放寬心,隨份隨力地利益他者,這樣也就可以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依藏文直譯此偈第三句。

[2] 嘎當十秘財之一。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8)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8

 

 接下來講器世間僻靜處的功德。

 

根本頌(25

林中鳥獸樹

不出刺耳音

為伴獲安樂

何時得共處

 

在僻靜的山洼樹林中,鳥獸等不會講不好聽的話,共處也不會不快樂,因此衷心發願說:「好希望跟它們在一起!」

 

根本頌(26

何時處地穴

樹下空寺院

願無有眷顧

永不生貪著

 

不論是安住於無主的山洞或無主的空寺,或安住於樹下──也就是樹下止,任於何時都「無眷顧」,這是指沒有要制伏的敵,也沒有要守護的親──沒有任何要守護照看的親朋好友、奴僕眷屬。

 

要承擔一切有情的利益,打從心底承擔起利他。雖然一個無法成大事者對他者仍可能有零星瑣碎的小幫助,但這些會干擾他自己成辦行善事業,所以應希求何時才能夠沒有這些不斷湧來的喧囂。

 

根本頌(27

何時能自用

無他執己有

天然遼闊地

無貪而安住

 

若住於無主之地卻將其執為己有,心中就會有許多開發目標及各種規劃方案;若都不執為己有,事情與糾紛就會少。在這樣的地方,不必配合誰,也不必看誰的臉色。此處是依出家人講的,如同佛法戒律所說,受用的物資中,除了必須品,其他都不需要。

 

根本頌(28

持缽等少物

著眾所棄衣

縱不匿此身

無懼何時成

 

此偈是說只保留食器如缽等少許資具,或是少許必須的、簡陋的資具,以及穿誰都不要的衣服。百衲衣又分劣質的百衲衣與丟棄的百衲衣,即便不能穿丟棄的百衲衣,也要穿別人穿過六個月以上的衣服,因為那些衣服對人沒用,所以這樣做也能夠修前說的修行。若是身上戴著華麗的裝飾或是口袋裡帶著一些錢來來去去,就一定會怕被偷,有故事就說以前澎波來強盜時,富人怕錢財被搶,就逃走,窮人則因為不怕,所以不逃。密勒日巴尊者住在山洞時,晚上有小偷進去摸黑找東西,尊者失笑說:「我白天找都找不到,你晚上能找到什麼?」這是真話,因為在空空的山洞裡,除了粗礪的食物蕁麻糊,其他什麼都沒有。我們應想著:「要是能這樣多好!」

 

根本頌(29

何時赴寒林

平等觀他骨

以及自身軀

同為壞滅法

 

不僅不應貪著親朋好友與資具,也不應貪著自己的身體。放在墳場的屍體以前也與自己一樣,比如扎西雖然重視珍愛所謂「我的身體」,但是他的心識與身體斷了能依所依的關係之後,以前非常珍愛的身體就會變成一具枯骨──剛開始屍體先發出異味,半天之後只剩下帶著油脂的骨頭,一些年月之後連那些油脂也完全不見了,變得有如骨型的白石,就只是一個可怕的境。現在這個「我的身體」完全不重要,也不值得珍愛,與那具枯骨沒有一點差別,要這樣思考來斷除對身體的貪著。

 

根本頌(30

吾身將腐爛

狐等因其臭

亦不欲趨前

此狀終來臨

 

現在珍愛的境──我身──若太瘦,就擔心,吃健康食品和營養的食物讓它長胖;太胖時,又因為醫生說有害處,而擔心瘦不下來。自己這樣的肉體終有一日將與心識分離,變成屍體,等它腐爛、化成膿血、被蟲分食時,其氣味連狐狸都不想接近,這是必定會發生的事情。

 

修身念住能對治對身體的貪著,以此雖然很難做到當下快速遮止對受用的貪著、對處所的貪著以及對親朋好友的貪著,但是因為能讓粗分貪著變弱,所以很好。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7

 

 根本頌(18

故愚癡意汝

無論貪何物

定感彼總和

千倍苦果報

 

若不加「」前加而說「故」,就是在說理由;但昆努喇嘛仁波切說加上「」前加會比較好[1]。那些與如是愚夫為伍、心被妙欲之樂蒙蔽者,不論貪何境,定將感彼等總和千倍的苦果。

 

根本頌(19

故智不應貪

由貪生怖畏

應堅信了知

其自性定滅

 

因此智者不應貪,因為若以貪之力累積聚集諸多衣食親友等,就會由此產生怖畏。生貪之境──妙欲、處所、身、受用等──都是自然要捨棄的,所以,無論於彼等獲得多少圓滿,修行者自己都了解其本性毫無意義,因此應堅固持守可憑信之處。

 

根本頌(20

縱得多利養

令美譽遍揚

所集諸名利

不知何去向

 

即便因為與愚夫為伍而獲得了許多名聞利養,帶著這些名聞利養又能到哪裡去?毫無可憑信的去處。就我嘉瓦仁波切而言,活著時有許多親朋好友,其中也會有若必須為嘉瓦仁波切捨命,就能捨命的人,但在我死亡時,並沒有能力帶走其中任何一位去任何地方,更不用說財物也確定是帶不走的。

 

根本頌(21

若有人毀我

讚揚何足喜

若有人讚我

譏毀何足憂

 

此偈是說,因為有他人詆毀我,所以對讚揚不必太歡喜;因為也有他人稱讚我,所以對詆毀也不需不喜。這句話對心真的很有幫助。

 

根本頌(22

有情種種心

諸佛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

故應捨世慮

 

因為有情有種種信解,連佛也無法完全滿足一切有情的希欲、讓他們滿意,所以像我這樣一個能力很差的人,是無法讓一切有情都認可的。因此,應放棄「配合世間一般愚夫的想法就會獲得利養、美名與讚譽」這樣的想法。

 

根本頌(23

有情譏無財

詆毀有財者

本性難為伴

如何令歡喜

 

若是無財的弱者,便譏諷他;若是有財者,便說他不對。因此,有也不對,沒有也不對,愚夫本性如是,很難相處。第三句「彼等[2]」沒有加作者格,而是加上從格,是指從彼等不會得到快樂。

 

根本頌(24

愚者皆自利

無則不歡喜

故如來曾說

愚者絕非友

 

為什麼會這樣?(答:)即便自所欲的瑣事會危害最終的目標,愚夫仍會因為自己當下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歡喜,因此說任何愚夫都不會是不變的摯友。《三摩地王經》及《月燈經》等經典中,諸如來都曾如是說,應牢記這些話。

 

以上講若與有情世間的一般愚夫為伍,則不僅無功德,還會有過失的道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這樣第一句就不是「故……」,而是「被樂……」。法王是依後面這種方式解釋,但此處中譯本的偈頌是依前一種方式翻譯。

[2] 偈頌第三句末有「從彼等」,中譯本未譯出。法王此處是在說明第三句末是「彼等」加從格。有些藏譯本則是譯成「彼等」加作者格。

頁面 1 / 18: 123456789101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