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5)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5 

《入菩薩行》

名義以及翻譯禮敬等

印度語:菩提薩埵 雜雅 阿瓦打日

藏語:入菩薩行

先說「頂禮一切佛菩薩」,然後是名義和譯者禮敬、論義、結義等三。又或是說首善前言、中善論義、後善結義也可以。首先講論名來指明是何論,論名與所詮義有關,是依此取名為「入菩薩行」。提到印度語及藏語是為了表示此文是從印度語翻譯,所以來源清淨,也有植下梵文習氣的目的。「頂禮一切佛菩薩」是譯師翻譯此論時所說,目的是消除翻譯時的障礙。

根本頌1

善逝具法身佛子

諸應敬者敬禮已

今將依教略宣說

趣善逝子大總集 

阿闍黎首先在造論之始禮讚,禮讚的對象有:「善逝具法身」,解釋為佛也可以,或是解釋為具有善逝的智悲功德以及其果斷證功德的大乘法寶,這樣往下解釋為法寶也可以,或解釋為「具圓滿的法身功德的善逝」,這是講法和佛二者;「佛子等」主要往上解釋為菩薩僧眾;「諸應禮敬者」指應禮敬的聲聞獨覺、菩薩聖者、圓具律典所說之相的親教師及阿闍黎等。「敬禮」指恭敬禮拜諸應禮敬的對象。

「善逝」梵語為「蘇嘎達」,「蘇」指善,「嘎達」指已逝或已去。此處已逝與證悟同義,包含證善逝以及斷善逝,透由說「善逝」來結合斷證二者。這樣所謂的「善逝、妙逝、樂逝」,如同《釋量論》解釋時所說,都要理解為證善逝以及斷善逝二者。

現在於我等相續心中,若具足順緣,遠離違緣,明了境的能力就會漸漸增強,之後就能現前地、赤裸裸地通達境的究竟實相,能夠現起如是聖者智。以此智無倒通達真如究竟實相,就是證悟真如。依串習彼之力,於所修義獲得明現並生起現前觀見真諦的智慧時,便不再由彼衰退。總之,透由多緣聚合,長時修持彼,從而能力圓滿,這樣的功德即為堅固證。如是通達無我的智慧,若透由具有方便的支分以及具足修習的支分,以對治力滅除障礙了知所知的一切垢染,從而遠離障礙的話,就可以赤裸裸地觀見任何可明之法──任何如所有以及盡所有所攝的所知都能圓滿現前,如是即為無餘證。此即說為具三特法的善逝(證)功德。

新證成的無倒之見或先無而新證成的了悟,之後透由長時修習,它的力量會漸漸增強,同時它的敵方不順品的力量也會漸漸減弱。例如,我執執著等煩惱,作為其敵方的對治力有多增長完備,與之對敵的煩惱的力量就會有多弱小;最後在對治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生起現前觀見無我義的聖者智,能夠對治並斷除某一種見所斷。這樣的斷除,與透由修習粗靜相的禪定來暫時壓伏煩惱現行不同,是透由令所斷煩惱不能再生的方法斷除,所以是善斷;那些煩惱即使遇緣也不會生,所以是不再退轉斷;因為是以具一切方便相的無分別智作為一切所斷的對治而斷除,所以是無餘斷。這就稱為具三特法的斷功德。

稱佛為善逝的原因:佛具有究竟的斷功德──要得到究竟的斷功德,就要有越來越增長的證功德來成為所斷的正對治,正對治以對治力滅除一切所斷,使其即使再遇緣也不會再生,也就是連其種子一起斷除斷功德越來越增長,最終會斷除障礙瞭解一切所知的所有障礙,從而令一剎那的心於一剎那頃遍知一切所知──具有如是究竟功德的唯獨只有佛。雖然菩薩也會希求自利法身,但是為了有情,主要還是希求色身。此外,為了如願滿足所化有情暫時及究竟的利益,只要有情方面出現機緣,自己這邊就有能力去究竟利益他──這樣的事情未得佛果是辦不到的。依內道佛法,既沒有世間造物主,苦樂也不是佛所造,是由有情自己的業主宰,因此量等虛空的一切有情若要具有究竟樂、遠離一切苦,就必須由有情自己方面生起精進,才能消除一切苦因,成辦究竟的樂因,除此之外,善逝也沒有任何辦法。所以,若不能如實了知有情的界、意樂、隨眠,就不能於他有情宣說究竟的取捨處。所知障障礙如實了知有情的界以及種種希求,而在會毀掉自己的煩惱障以及障礙了知所知的所知障二者之中,菩薩打從心底討厭的基本上是所知障。

盡除所知障之前必須能夠盡除煩惱障,而其根本就是愚痴諦實有的執著。諦實有執留下的習氣障礙了知所知,障礙證得同時了知二諦的無上智。因此,若未盡除能留下習氣的煩惱,就沒有辦法斷所知障,所以二障必須依次斷。

簡言之,為了能究竟利他,僅僅了解宣說對象現今的界和希求並不夠,還要完全了解他們先前有無哪些善習氣,否則就辦不到;而要了解這一切,若不能斷除所知障就無法做到,所以若沒有得到佛果就辦不到,情形就是這樣。菩薩如是修心,漸次依對治來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從初地開始獲得殊勝的斷證功德,到最後證得斷證究竟的佛地,此時就現證了善逝。

這邊主要的禮敬處有佛果地的教證功德以及斷證功德,另外,彼之能成──有學道菩薩心相續中的法以及修學道的菩薩僧眾,還有聲聞獨覺等,一切堪為敬處皆禮敬。「ཏེ」連結到後面剩下的內容。若問:頂禮後接著要做什麼?要造論。若問:要造一本什麼論?則如「趣善逝子大總集」所說,類似是善逝佛子菩薩行的總集。首先發心,中間學菩薩行,最後現證果圓滿的佛果位,這三者總攝了一切菩薩行;又或是,因為於此首先講發心,其後開示如何修學六度菩薩行,所以佛子所要現證的果位[1]之中就有類似菩薩行的總集;又或是解釋為三種戒──菩薩的斷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之中就攝集了一切菩薩行,所以要講類似佛子菩薩行的戒,這樣解釋也可以。又,菩薩行若分為進入的行、修學的行、已成的行等三來講,則進入的行是指發心;第二個指六度之行,簡單講就是三種戒;第三個用了過去式,所以要理解為前二者的果,也就是其果佛果位。在〈智慧品〉有簡略說到這個果的內容。「趣善逝子大總集」中的「子」有解釋為由善逝語所生之子或解釋為心子。也就是說,要寫的是善逝子的總集,也就是要寫一部以略攝的方式開示菩薩行一切關要的論。

「今將依教略宣說」,針對這句話,若問:那麼,若是造新論,此論難道不是自己臆造的?就答:沒有自己臆造的過失。佛薄伽梵講了很多深廣的經典,其中《華嚴經》是開示學菩薩行的學處的主要經典,而此論是跟隨以《華嚴經》為主的大乘經而說,因此與經的密意相符順,所以不是自己臆造的。若說:那麼,因為經中已經廣宣說,不僅不必新造,還會有重複的過失。就答:也無此過,因為只是略攝而說。經中開示了非常廣的內容,劣慧者難以瞭解,因此以略攝的方法講說,所以沒有重複的過失。

以上是講禮讚和造論者誓言。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此處指菩薩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