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6)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6 

第一品 菩提心的功德

此論的正文分十品,第一品〈功德品〉中,先開示菩提心的利益,接著講受持彼心必須透由七支來集資、淨障、增長,要以此三為前行,因此就談到受持菩提心的方法;接著第二品是講懺悔;然後第三品是講受持菩提心之理這一類的內容。接著在發心之後,要修學六度菩薩行,其中布施散見於前後許多品,因此沒有另外講一品。另外,因為令戒清淨的主要方法是不放逸和正知二者,所以就從能淨這方面講了〈不放逸品〉和〈正知品〉這二品。接著分別講了〈忍辱品〉、〈精進品〉、〈靜慮品〉和〈般若品〉。然後講了第十品〈迴向品〉。在木雅遍福所著的釋論中,提到了紮巴竹仁波切的一種講法,是依「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生者不衰退,輾轉增上恆滋長」這個偈頌的意趣來解釋《入行論》亦即,針對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的方法講了〈功德品〉、〈懺悔品〉以及〈受持菩提心品〉等三。針對發心後「令已生者不衰退」的方法,就講了〈不放逸品〉、〈正知品〉和〈忍辱品〉等三。「輾轉增上恆滋長」,為了令發心越來越增長,講了〈精進品〉、〈靜慮品〉和〈般若品〉等三。以上共九品。這樣,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守護令不衰退,並讓這個好好守護的菩提心越來越增長。另外,為了迴向給所修善根越發增長,以及迴向給有情的利益,所以講了第十品〈迴向品〉。仁波切講的這個總綱非常有深意。

根本頌1

此論未說昔所無

修辭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

為修自心我撰此

 此偈是謙遜之語。總的來說,阿闍黎自己是一位自處極為卑下之人,這由後面會出現的「合掌誠勸請」等偈就能表明。就像《釋量論》字面上直接講的是觀待自己的目標,字面下間接才講了觀待他者的目標,同樣,在此論中,我沒有講說一個前所未有的所詮,也沒有在講說一個之前就有的所詮時,以用字優美、修辭與眾不同的方式講說,或是以一個新的、不同的方式講說,這些我都沒有做。若是為了計算聽了多少以前未聽過的所詮來累積數量,或只是關注文字,就沒有必要閱讀此論,因此阿闍黎就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要去利他的意樂,而是「為修自心我撰此」,於聞思修學經論後,為了不忘記那些內容以及為了容易想起,所以我造此論。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除了要閱讀,還要如所讀那般思惟。與此說相同,此論除了講菩薩的修道方法之外,沒有在講歷史故事。如果是歷史或傳記,只要聽過一遍,再聽第二遍時,除了一般固定的內容,不會有別的;又若只是關心詩詞的修辭,則除了關注字詞以外,不需要去關注義,像這樣的人就不需要《入行論》。《入行論》是為了希求法的人講的,所以,直至獲得菩提,都要一再聽聞、一再修習。「雖然不是聽到一個先前沒聽過的,但是聽懂了一個先前不懂的」,修學時雖然與這個說法一樣,會有新的理解,但是不論有沒有產生新的理解,主要還是要一再地修。譬如,昨天吃過,不代表今天不必再吃,為了長養身體,天天都得吃;同樣,為了讓心增長,對於以前聽過的所詮,要一再聽聞,一再思惟,一再串習,要透由聞思修熟練起來。希求法的人並不需要聽到前所未有的新內容,如同講到地獄苦時所說,所謂的修行佛法就是要讓心趨向法並且熟練起來,所以之前聽過的,要一再聽聞,這樣做才對。如同「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所說,修辭的好壞對於修行人而言沒有差別,只要他思惟法義,以清淨的意樂希求佛法,這樣就具備所化之相,就可以成辦利他的目的。因為想到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就很難利他,所以說到是為了自利,直接講的是觀待自己的目的。

根本頌2a

為修眾善由造論

吾信亦得暫增長

若問:那麼,有什麼自利的目的呢?「此等[1]」中的「此」是指:雖然阿闍黎真正的論還待造,但是阿闍黎心中已經有圓具十品的《入行論》的規劃安排,所以對此用近語。造這樣的一部論時,要一再地思惟、分析觀察,所以,透由造這部論,一定可以藉著串習熟練而讓佛子菩薩心中的信心越來越增長。這是說對造論者自己有幫助。此處以「暫」字之力表示若圓具相、若具器,也會有機會利益他者。也就是說目前暫時是以令自己信心的力量越來越增長為目的。

根本頌2b

與我同具善緣者

若見此論亦獲益

 「若」或如果所化他者與我自己同具善緣,或同界,或同想法,則見此論就可能會有利益。

以下正說此論。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 此偈第二句藏文中有此等」。整句直譯為「由此等亦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