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阿底峽尊者所造迴向文

 阿底峽尊者所造迴向文| 見悲青增格西翻譯

།དི་ལྟར་བགྱིས་པའི་རྣམ་དཀར་དགེ་བའི་མཐུས།

以此所造清淨善業力

།བདག་ལ་དྲིན་གྱིས་བསྐྱངས་པའི་ཕ་མ་དང་།

與我具恩慈護父母親

།སེམས་བསྐྱེད་ཞུས་པའི་བླ་མ་སློབ་དཔོན་དང་།

授與發心上師阿闍黎

།དམ་ཚིག་གཅིག་པའི་རྡོ་རྗེ་སྤུན་རྣམས་དང་།

具同誓言金剛師兄弟

།རྒྱུ་རྫས་འབྲེལ་བ་ཡོད་པའི་མི་རྣམས་དང་།

財物往來具緣諸人等

།བཞོན་ཁལ་སྲོག་གཅོད་འོ་ཞོ་འཐུང་བ་དང་།

騎乘負重殺生飲乳酪

།ཤ་ཁྲག་ཟོས་པའི་དུད་འགྲོ་ལུས་པ།

所食血肉一切旁生眾

།མྱུར་དུ་སངས་རྒྱས་གོ་འཕང་ཐོབ་པར་ཤོག།

願其速疾證得佛果位

 

ཅེས་པ་འདི་ནི་ཇོ་བོ་རྗེ་ཨ་ཏི་ཤའི་གསུང་ངོ་།།

-阿底峽尊者所造迴向文

《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一、學習經論以確認所修之道

佛陀講了大小二乘教法,後期的論著都是在解釋大小二乘教法。大乘典籍有像我們現在正在學的《寶性論》,還有《現觀莊嚴論》等。這些典籍以各種方式解釋道次第,如我們最近剛學到《寶性論》是由勝解、般若、禪定、悲心來解釋道次第,這個次第我們以前沒有看過,但是所說的內容跟我們以前學的《廣論》等道次第論著所說並沒有差異,也就是這些典籍都在解釋道次第,在內容上並沒有不同,差別在於側重點不同。

二、經論現為修行教授

像《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談到如何生起信心,利根如何生起信心,鈍根又如何生起信心。對大乘生起信心至某種程度,才會不斷付出。看達賴喇嘛尊者的自述就可以知道。跟許多出家人一樣,尊者也是從背誦經論開始,小時候就是一直念誦、一直背書,背書不是個愉快的過程;後來就是再三地學習經論,看《入菩薩行論》等,從而想修這些內容;之後不斷串習,漸漸地有了二菩提心非常重要、是修行的核心的覺受;漸漸地,確認沒有比修習二菩提心更重要的了。這就是把經論納入修行的過程。

三、聞法一句即植下法身種子

有一次,卻殿仁波切想要接受某個灌頂,去向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請假。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說:「你去接受灌頂,灌頂的師長會一直說你獲得了這個、你獲得了那個,但事實上你什麼都沒獲得。來聽課的話,你聽一句就會留下一個法身的種子!

像這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情況是自己的種子引發的,解脫方面的種子也是一樣。我們不斷植入解脫方面的種子習氣,到一定程度,它就會發揮作用,信心、精進等也就會提升起來。所有獲得大乘道者都是這樣上去的。

四、發心攝受而聽法是我們現在最大的修行

在藏傳佛教裡,噶當派的修行聲望非常高,所有人都讚揚它,沒有人說它不好。噶當派的修行方式有三種:一、口訣派,口訣派是不拿書的,就是師長口授你一些道次第的內容,你就去修。二、教授派,教授派會拿一些道次第教授的書,依著道次第教授的書學修。這較前者殊勝。三、教典派,教典派學習大論典,類似學五部大論,道次第是用五部大論來修。現在三大寺的做法是按教典派的方式。我認為噶當派的名望是來自教典派的修行,因為口訣派、教授派不是主角,是旁支,是因為有要奉養父母等因素,無法學習大經大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修行。

噶當教典派用大論典來修道次第。我們也一直在學大論典,我們跟噶當派的差異是,我們沒有具備很好的動機及迴向,如果我們具備的話,也就能像噶當派一樣,所行變成很大的修行。

我們上課前會有念誦,那時要盡量注意自己的動機,做好皈依、發心,接下來認真聽聞。我們通常不把聽聞教法當作修行,但是如果能在很好的動機攝持下,努力聽聞、思惟,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修行。

五、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我們一直努力學習五部大論,卻不把它當作是最重要的修行,總覺得有另外的修行方式,這個不適合自己。常常遇到有人跟我說:「我年紀大了,想找個唸佛的法門。或有沒有其他的修行方式?」噶當派也好、宗喀巴大師父子也好,早就找到最殊勝且圓滿的修行方式。到現在還要左碰右撞去找修行方式,這是件不太好的事情。因為我常常遇到這種事,所以想特別提一下。

總之,要把學習五部大論當做是最圓滿的修行方式,對此的任何付出都當作是最殊勝的修行,能這樣做,對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

 

願諸位違緣盡除、順緣具足、福慧圓滿。如是所積善根力,盡虛空際諸眾生,悉登大乘道巨舟,遍知佛海願航行。


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2024年活動與2025年規劃

 各位支持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的同學及法友們,大家好,吉祥如意!

在此與您分享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2024年度報告。
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創立的宗旨之一,是在佛學會導師見悲青增格西的帶領下,提供中文學習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所學的五部大論課程。在去年的報告中,青增格西介紹五部大論課程是如何涵蓋佛法各面向及學習五部大論的情形。在今年的報告中,青增格西提示了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說到在良善的動機攝持下,努力聽聞、思惟,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修行。
2024年,同學及線上上課的法友,學習了《寶性論》、《釋量論》<自義比量品>及心類學。「寶性論」課教導了大乘佛教的道次第,「釋量論」課教導佛教不共外道的返體概念,「心類學」課教導佛教對心的論述、提供修心的基礎。循序及持續地參與大論典的課程及基礎課程,短期一二年或許看不出差異,但長期下來,定能感受到自己聞思薰習佛法之果──知見及行持二方面的增長。
2025年,「心類學」課程圓滿後,將進行「地道」課。「地道」提供了無誤的修道次第綱要。想學習佛法卻擔心走錯路,或看不清楚修道之路的法友,一定要參與「地道」課。此外,《釋量論》第一品自義比量品圓滿後,將繼續第三品現量品。
2024年假期,佛學會持續戒學營及春節誦經的活動。青增格西為了戒學營,特別自編教材《別解脫戒的建立》。2025年將繼續戒學營,圓滿學習宗喀巴大師所著《囊澤頂瑪沙彌學處》。
誠如達賴喇嘛尊者所說,佛法經典分成三部分:佛教科學、佛教哲學、佛教信仰,佛教科學和佛教哲學二部分是跨越宗教的,不是佛教徒、無宗教者亦可從佛法中受益。在支持與推動佛法與科學對話方面,2024年,青增格西參與多場外部單位所舉辦與科學家、心理學家的交流談話;佛學會則針對第三屆法王達賴喇嘛與華人科學家對談,舉辦前行演講與佛法交流,也請青增格西在佛學會覆講與科學家交流的內容。
青增格西在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成立時,勉勵自身與學員:「佛教中心不斷講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守住了佛法的講聞,有了講聞佛法就有了教法住世的意義。」2024年,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師長、參與課程的學員、支援的義工、贊助的法友,再度守住了佛法的講聞,以講聞教法來住持佛法。期許2025年,我們仍能在講聞佛法上精進不懈。
如各位所見,中心每天都有佛法的聞思活動在進行,或是上課、或是討論、或是殊勝日法會。中心的順利運作,是支持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的學員及法友們參與及護持的結果,在此表達感謝,並祈願您新年吉祥如意。

認識三寶功德的重要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取自2023/12/3寶性論課)

大乘會說發菩提心,你至少要認識佛功德,不然連發心都談不上。同樣,說到解脫,也必須知道什麼是究竟的解脫、什麼是暫時的解脫。像《廣論》談到皈依,說到要知(三寶)功德、知(三寶)差別。

一般人會不會認為自己不懂佛法?應該不會,「佛法就是……」,但是問到什麼是解脫、佛十力等內心功德,就答不上來,有的還聽都沒聽過,對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說呢?皈依必須要知(三寶)功德、知(三寶)差別,聽都沒聽過,連皈依都談不上。皈依要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餘,這些都跟認識三寶功德有關。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解脫、上士道的發菩提心,都跟認識三寶功德有關,所以認識三寶功德非常重要。

問佛是什麼,回答「我很虔誠、有早晚三炷香」,行為看過去很好,但是「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餘」通通不具備,這樣的人喜歡佛、恭敬佛,都是跟佛教的動機、行為完全無關的。知道三寶功德的話,才有機會稍微接近皈依、接近希求解脫等。

了解佛教說了什麼目標,修時候要修什麼,這個目標跟修的內容有什麼關聯,這就是學道,學道之後才有修道。所以了解三寶功德跟修道是有一定關係的。不談三寶功德,剩下你要當好人、要心懷天下為公,這樣連下士道都無法跨入。

問:在師長身邊如何能對師長保持淨觀、不觀過?

 問:在師長身邊如何能對師長保持淨觀、不觀過?

(青增格西答:)

以前我們家鄉的人會去拉薩受戒再回家鄉,問到為什麼一定要去拉薩受戒?我父親的理解是(因為距離遙遠,所以)從此再也不會觀過。老師(根敦卻配仁波切)跟我是比較親近的,我們吃住都在同一間屋子裡,所以我對老師的尊重度就沒他們那麼高,像談到老師,我有點類似直呼其名,而他們一定是稱呼「大寶上師」,所以與老師稍微有一點距離會比較容易保持尊敬,越是靠近會越困難,這是沒有「直播」帶來的好處。

在密續來說,十方諸佛是以上師的形象呈現,依師是道的根本,根本做不好,其他功德也很難生起,所以依師非常重要。而且依師要從你身邊教你的老師做起,根本上師就是直接教導你的上師。很多時候,我們出了問題,都是依師沒做好。學佛的核心是學習大經大論,但是我們不重視學習大經大論,問題點就在於依師這方面有欠缺。

然而,尊者可能是考量到依師在國外有出現過問題,所以不太強調依師,隨之,我們也就不太多講。再者,對其他人可以講,但是對自己的學生講依師,很容易變成唉,你們要好好依止我這個師,所以不太好說。

 

(強巴嘉措格西:)

老師就像父母一樣,除了養育今生,也養育來世。我們自己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守護自己的誓言,所以是不會觀過的。一直以來,對上師的信心及誓言是不可以有變化的,即使在夢中也不能有變化。

 

(青增格西補充:)

為什麼要依師?因為我們要離苦得樂。他的回答跟這個是一樣的。

在台灣,是自己去找老師,所以會有觀察,一觀察就不太容易保持淨觀。而我們是人到寺院,就被分配給某位老師管教,遇到了就不可以觀過,就是這樣、必須是這樣。在寺院,這方面沒什麼好談的。他的回答是這個味道。

2024教師節上師薈供談話

 《廣論》說到六加行,六加行是所有修行都需要的,不單單是修學《廣論》才需要。


第一加行是安置佛像,雖然不會每天都安置佛像,但是每天都要瞻仰佛像,薰習種子習氣。

第二加行是陳設供品,一方面是實際陳設供品,一方面要意供,如普賢供養一樣,觀想供品充滿虛空。

第三加行是皈依發心。沒有皈依發心,就沒有被皈依發心攝受的功德。所做是不是修行,修行有多大的功德或沒有功德,都看有沒有皈依發心。

第四加行是觀想資糧田。沒辦法完整觀出如《廣論》所說的資糧田也沒關係,觀想自己前方有十方諸佛菩薩。

第五加行七支供養。依《上師供養法》而做的七支供養是比較廣大的。

(第六加行祈請與自相續結合。)在有皈依發心攝受下,好好緣著《上師供養法》字面思惟是很好的,這當中已經圓滿俱足顯密佛法。宗喀巴大師非常強調顯密完整佛法,用我們的說法是,從戒律到密集都在一座圓滿,若能這樣做,會非常殊勝。

《上師供養法》俱足顯密完整內容,修習《上師供養法》能對整個佛法有完整的薰習。對菩薩來說,《上師供養法》的內容是無比的珍貴,但是對凡夫來說,可能會覺得這些內容是老調常談、沒什麼。我們平時在多處學習這些內容,要做的就是怎麼把這些內容融合在此中來修。

像皈依發心非常重要。在台灣,為什麼學佛許久自己沒有太大的增長,都是皈依發心出了問題。沒把皈依發心當一回事,它的影響力也就沒那麼高,它的影響力沒那麼高,對自己也就沒有太大的幫助。越重視皈依發心,對自己的影響力才越大。

 

總之,宗喀巴大師自己努力了一輩子,核心的修行就是《廣論》的內容,《廣論》的支分眾多經教,我們也有所接觸。如果這些都救不了我們,那真的就救不了了。所以,問題是為什麼這些法對自己發揮不了作用?是哪裡出問題?要好好反思這一點。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1)



根本頌(60)
若處煩惱群
須千般忍耐
如狐不傷獅
莫為惑群害

要如何修煩惱慢?處於煩惱群或煩惱品中時,要非常小心,千萬要小心忍耐,就像狐狸這樣弱小的眾生不論聚集了多少,都無法傷害獅子,同樣,絕不要被煩惱群傷害。

根本頌(61)
人逢大危難
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
應不隨惑轉

就像要努力護住眼睛一樣,無論遇到多大的危難,也一定不能被煩惱主宰。

根本頌(62)
我寧被燒殺
或遭砍頭顱
然一切時處
不屈煩惱敵

如是一切時
不行非理事

我無論被燒、被殺或被砍頭,都絕不向煩惱敵屈服,絕不被它左右。同樣,在任何時候,都要令對治增廣、增盛,不行非理之事。

至於積集軍力,生起歡喜力,則應:

根本頌(63)
如求嬉戲樂
所做任何事
皆應耽著彼
樂彼無饜足

就像有些小孩希求嬉戲所帶來的快樂果,對於那些於自他今生及來世都有益的、菩薩所應行的一切事業,都應衷心愛著,生起想要成辦它們的希欲。成辦那些事業之後,對造善還要有不饜足的心。總之,心對此要很歡喜,不應畏懼或草草了事;若能高高興興、非常殷重地去成辦善,就是生起了歡喜力。

根本頌(64)
求樂雖從業
樂否仍未定
利他定得樂
不行如何樂

如同《觀量論》所說:「何以希求世義者,由疑惑亦趣入故」,世間一般人為了自己得樂,會去緣取和做一些事,雖然結果好壞還不確定,卻於疑惑中仍生起極大的期望,從而下定決心去做某事;所以,若對不確定的事都如此努力,那麼,對於菩薩所做事──對自他於暫時或長遠都無疑只會帶來利樂的任何事,「不行如何樂?」為何不去做?去做才對!

根本頌(65)
五欲如刀蜜
受用尚無饜
況感樂寂滅
修福何故足

就像若貪著刀刃上的蜜而去舔食,雖然會有割破舌頭的危險,但是因為貪著蜂蜜的滋味而不饜足,同樣,若因愛著所欲喜樂,從而如何行都不滿足,那麼,對於成辦菩薩所應辦的事業──彼就暫時而言,會帶來樂的異熟,就究竟而言,能給予寂滅涅槃的果位──對成辦這樣的福業如何能饜足?不應饜足。

根本頌(66)
如象於日中
遇湖即奔入
故為能圓滿
亦應如此行

菩薩由這樣的方式成熟自心相續、成熟他心相續,這樣的業是如願成辦自他暫時及長遠一切利樂的方便,此方便殊勝無謬,全然遠離過失,全然唯具功德、唯予樂。如同「悅意殊勝菩提行」所說,因為是給所有自他都帶來利樂的無上悅意行,所以要歡天喜地、無饜地成辦如是賢善業,要迫不及待地,就像正午日正當中時,熱壞了的大象遇到蓮花池,即便早一剎那也要盡快衝進池裡。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10

 

 根本頌(55

吾可勝一切

惑皆不勝我

佛獅王之子

我應住此慢

 

我一定不要讓任何煩惱及罪過侵害我,一定要戰勝它們。佛如同獅子般戰勝、斷除了粗細四魔的過患,做為其子的我們也要安住於能力慢等我慢──這是指應取的我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此根本頌是解釋為煩惱慢:「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

 

根本頌(56

若為傲慢摧

隨惑非慢者

慢者不隨敵

然彼隨慢敵

 

「若為傲慢摧」,若有情因我執而執我為超勝,被這種我慢心摧毀,被煩惱我慢主宰,此煩惱我慢不是要取的煩惱慢;若想著「煩惱不能勝過我,我一定能夠打敗它」,這樣的勇氣則說為要取的煩惱慢。菩薩要取的煩惱慢,也就是不被要斷的煩惱慢主宰──不被由我執生起的我慢敵掌控,並能夠掌控它。如是由取捨兩邊來解釋煩惱慢。

 

「若為傲慢摧」,這是指被所應斷的我慢敵主宰,由此附帶談煩惱我慢的過患:

 

根本頌(5758a

因慢生傲者

為慢引惡趣

毀人間喜宴

為僕食人殘

 

愚醜體虛弱

處處遭他欺

 

或是因為心驕傲的煩惱我慢而被引至惡趣;或是因為以前由我慢而輕蔑小看他人,因此現在得到人身所依時,自己的能力較誰都低劣,誰都不聽你的話,好像大家都能欺負你。針對第四句偈,老師的說法是:若解釋為「食人殘的」則範圍變窄,若解釋為「食人殘者及他者僕」,這樣別別分開解釋比較好,指生為靠他人吃飯的雇工,或生為他人的奴僕。

 

還有,若因我慢而不去修學,還自以為懂,則如「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所說,若不學習就不會有知識才能,就會因我慢而變成傻瓜;同樣,若生瞋而損惱他者,就會因此變醜,且會變得沒有能力而虛弱,於今生與多來世成為他者輕蔑的對象,這些都是我慢所生的果。

 

根本頌(58b

驕傲苦惱者

若亦屬慢者

則誰成卑劣

 

上面將慢解釋為所應斷的我慢。那些因為執我為優越的驕傲我慢而苦惱者,因為是被煩惱所自在,所以也是卑劣堪憐之處,若將他們也歸類為具慢者,試問還有誰較其更卑劣呢?難道會有嗎?

 

若想:那些制伏煩惱的具勇氣者或具慢者是什麼樣子?則答:

 

根本頌(59

為勝慢敵心持對治慢

彼為具我慢者勝勇士

因彼定摧高漲傲慢敵

滿眾生願令得佛陀果

 

任何修行者,只要是為了打敗煩惱我慢敵,在心中執持征服煩惱的勇氣我慢,他就具有菩薩所取的勇氣慢,是勝利的佛子,是勇士。若有這樣的信心,就能夠擊敗煩惱我慢敵,即便敵者強大,也因為有堅固的勇氣慢而一定能夠摧毀它。

 

不要給自相續中的煩惱任何藉口而要依對治來摧毀它;與此同時,於他眾生也如其所願使其成就佛果。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頁面 1 / 18: 123456789101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