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宗義寶鬘略講》- 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剛學佛時常常會有很多問題,但是問題都是門外漢的問題與內容相差甚遠。又或者,有人問你: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開悟?什麼叫做道?要如何修行?以前佛弟子是怎麼修的、他們在森林打坐,到底在修什麼?當時也有很多大菩薩,他們修的又是什麼?你可能會認為無處可知,或可以從經論中知道,但是佛經或論著非常多,你沒有看過,所以也不太清楚。
佛教的很多疑問,特別是顯乘的問題,應該都可以從四宗當中獲得解決。現在上課用的這本四宗書籍很薄,雖然照顧不到許多細節,也無法將疑問一一釐清,可是對大方向、大科判方面會有所掌握。若連大方向、大科判都掌握不到,就非常麻煩。如問:佛陀在哪裡成佛﹖可能會回答:在印度的菩提迦耶。以有部宗、經部宗來說,這是對的;但以中觀宗、唯識宗的說法來說,就不對了。又問:佛陀入定,後來開悟,當時修的是什麼﹖如果沒有想到四宗,可能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如果今天我們是在南傳國家,站在他們的立場,就直接用有部宗的觀點回答。如果是站在大乘的立場,就可以說資糧道怎麼修的、加行道時怎麼修的,類似用這樣的方式去解釋它。
學四宗時,對毗婆沙宗講什麼、經部宗講什麼,它的定義、界限、內容等會明白許多。但是換個方式問,問些佛教概念、佛教的內容,不是直接針對四宗去談時,就傻眼了,變老師沒有教過,既沒聽過,也沒看過,不知該怎麼回答,有這種情況發生。這是因為學習不精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把四宗的內容用在修行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如此,大略學過四宗也有好處,不會有太離譜的情況。像現在常常可以看到介紹藏傳某一寺廟歷史悠久,在某時它會跳金剛舞、在某時它會修瑪哈嘎拉,那時候的食子非常高、壯觀,酥油花很漂亮。基本上照相拍的是這些、介紹的也是這些。作者可能很喜歡佛教,想介紹藏傳佛教、佛法,可是講出來的跟佛教、佛法一點關係都沒有。修瑪哈嘎拉、修朵瑪,從一個層面去講,好像在談佛教、佛法;可是從另外一個層面去講,這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特別是問到如何成就佛果?藏傳是怎麼修成佛之道,解脫之道?這時就不要講出到某一個山上進行三年三個月三日閉關、閉關房如何又如何,這樣回答就牽扯不到佛教的內容。
若深入四宗的細節,牽扯出的內容幾乎是一切佛教內容。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深入細節,但是要知道這些才是正統的佛教理論,不能離開這些見解,離開了這些見解,就沒有了佛教的知見。更重要的,修行時也要如實地修持這些內容。許多學習大乘佛法的學佛者,有點看不起下部所講的修行內容,有這樣的味道。但是以我們現在的時空背景而言,若能如實地修學有部宗所講的修行內容,即便只有萬分之一,我認為也很了不起了。
總之,四宗剛開始時談基法,接著講運用這個基礎來學習道、要花多少時間達到果,那個果的情況又是怎樣的情況,這些內容,四宗都非常精準的標示出來。所以我們明明有了一個精準的答案,可是換一個主題就不會講了。就好像老師教「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是二顆蘋果」,這個好像學會了,但是拿出二顆葡萄時,就覺得這個大小不一樣,所以沒聽過,會變成這個樣子。佛教講的其實就是基、道、果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的故事或其他的行為風俗等,若能搭配四宗的基道果內容,就可以變成佛法,若不能與四宗的內容連上,就不能稱為佛法。真正佛法內容就是基、道、果這三個內容。學四宗,就是要利用四宗來判斷這一類的問題。做判斷時,四宗都有非常好的準則,而且不能超過這些準則,超過這些準則就變成第五宗,就不是佛說的了。要用四宗這個量尺去衡量一切修行,若有一些想法,或換個題材時,也要用這個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