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談量論Ⅲ

【問】若不去觸碰《釋量論》的核心—邏輯,那麼講《釋量論》成量品的用意是什麼?
【答】所謂學佛,學的是「佛」,而不是其他的。自認為是佛教徒的人很多,但是不能將見到佛像就跪拜的情況便認為是學佛;是不是在學佛,端視佛講了什麼、祖師大德又講了什麼,與這些相契合才稱為學佛,也就是說,應針對二勝六莊嚴的論著,即般若、中觀、戒律、阿毗達摩、因明五個部份學習,才是學佛。如果是利根的菩薩,直接去學這五類當然沒話說,若以我們來講,連學量論都很困難了,更不必說直接學懂,所以在這之外,還衍生出其他的論著。此外,以聞思修來說,所修的就一定來自於思,所思的就一定來自於聞,所以對沒有任何基礎的人來說,第一道門就是聞,聞的內容就是這五個,而以量論來說,沒有比《釋量論》更好的書了。
《釋量論》的內容很艱深,要真正通達難以辦到,光就了解字面的意思也得付出加倍的努力。一般認為學佛會改善生活、使人愉快、學佛以後笑容變多等等,因此對學佛有很好的興致。若是這樣的話,也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我自己並不這麼樂觀,學佛畢竟是件苦差事,光是思惟其內容就很辛苦,例如有時候想不通某個問題會令人難以入眠。事實上,學佛不能只憑興趣,有沒有興趣是一回事,要考量的是值不值得。有些事對生生世世是很有幫助的,當下你可能不感興趣,而且事的本身也很累人,但是既然對長遠的未來有幫助,辛苦也很值得,所以不能像遊玩一樣,高興、有興趣才去做。
另外,或許有人認為學不會,老實說就是因為不會才要學,所以「學不會」是完全顛倒的理由。話說回來,要努力學,努力之後,學會、學不會都沒關係。努力之後,就可以安心,如果不努力,才會是過失。《釋量論》很艱深,以藏文來解釋頌文已經很困難,三大寺中能解釋的人也不多,更何況是用中文解釋。我們在字面上大概可以過得去就很好了,更難的部份,當然會希望能夠了解,但是這真的是要花三大阿僧祗劫的事,因明也是要到佛地才圓滿。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學就好了。
再者,內容固然重要,但是思惟很重要。我為什麼要講《釋量論》成量品?因為《釋量論》有別的典籍完全沒有的—思。像《廣論》講八苦是什麼、六苦是什麼、三苦是什麼,可以記下來。常常說要好好思惟《廣論》,但是如果不從這裡培養思惟,沒其他地方可以培養思惟的了。舉例來說,光是身體是不是內心的因素,就可以用很多方式剖析,所以要把量論的這種精神帶到其他地方去。如果以《釋量論》的角度來看,像《廣論》的做法,會變成迷信的做法,《釋量論》這個才是理性的做法。我以前常說《釋量論》是很棒的,正是指這方面。

談量論Ⅱ

【問】如何學習量論?
【答】大體來說,開始學習量論的前三、四年都是胡亂辯論一通,之後才會比較上軌道,至於學習的重點一定得要自己去辯論;按照過去經驗,要通達量論的邏輯概念,學習中經由老師講解所獲得約佔二、三成;自己的資質則佔三成,剩下的就只能靠親自參與辯論累積,所以辯論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綜觀台灣,一來是沒有辯論模式,二來也不習慣辯論,因而沒有發展出辯論的傳統。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是在西藏,辯論也不是很容易發展,好像只有三大寺辦得到。
印度達蘭薩拉已設有辯經學院,聽說起因正是當初流亡到印度的僧人非常少,可是辯經就是要眾人共同腦力激盪才能有成果,一旦人多了,對眾人的學習才會有幫助,為了打破到印度人太少的情況,法王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便把三大寺最優秀的師長,無論是隸屬於那個寺院,都請到達蘭莎拉;學生方面,不管在家、出家,只要聰明、想學的,都可以加入學習辯經。
法王對此寄予厚望,當時每一年的考試都親自參加,問題是很多年下來卻沒什麼進展。某一次,法王到色拉寺傳法,聽說還要考試,我們無不戰戰兢兢地積極準備,結果當法王講完法後打算離開,我們不禁發出疑問:事前準備了那麼多,難道法王沒要考試嗎?法王知道了便爽快的留下來看我們辯論,而精采的結果讓法王完全刮目相看。話說那時的三大寺,僧人們生活非常艱苦,每個人幾乎都沒有早餐,由於法王看了那場辯論十分高興,便不斷地宣傳三大寺的優秀之處,而三大寺馬上翻了個樣,甚至連寺院的外貌都改變了。總之,辯經對於三大寺,可能是因為傳統或因素俱全,所以能夠順利進行,但其他地方要建立起辯論的傳統就非常不容易,又比方過去的西藏,如我的家鄉甘孜等地,倡建辯論多次也都沒有成功。三大寺辯論的傳統能維持到現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量論學一、二年也看不出效果,必須持續學習多年,方能磨練出來。
《釋量論》最主要的是談邏輯,它有各式各樣的學習方式,視情況不同,有的人學二個月,有的人則學習一個月。現在每個寺院,每年都排出一個月時間學量論,學了一個月之後再從班上派出八至十人到外面去學習或辯論,三大寺的高手都聚集於某處學一個月,所以被派出去的人就有機會學二個月,若是辯論的人數多,有時候辯論會很精采。在1959年以前每個寺院會派出幾個人,一個西藏寺院幾萬人,每院只從中選派二、三位,大約共六、七十人從各地方群聚辯論,聽說辯論的非常精采。
總之,《釋量論》的邏輯概念貫通五部大論,西藏佛法其實是架構在量論上,每一本書都不會離開量論。學量論跟比武差不多,一山還有一山高,回過頭來又會碰到更厲害的,是沒辦法了解完的:曾經有個人十分聰明,某年開了竅,攻擊別人時一定攻破;防守時,別人也無法破解,當他回寺院時去見了自己的老師,老師也聽說他表現非常優秀,就問他今年如何?他說:「託三寶的福,不論攻守都非常順利。」老師再問:「你到底學了什麼?」他回答了一些內容。於是,老師就從相同的內容中,挑了十個問題反問,他卻答不出來,因此受到打擊而灰心喪志,最後乾脆不學法了。
總之,量論十分深奧,有很多可以學的地方。現在我們要學《釋量論》,在邏輯方面了解會比較難,所以進行的方式就是依文解字。要知道的重點是,量論的內容是尋求事實的方法,第二品(成量品)說的就是尋求利生的方法及技巧。成量品可以分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學方法,第二部份是用這個方法來證成成佛之道,我們學的是證成成佛之道這部份,而方法上面我們不會去觸碰,直接去認識方法所得的結論。

談量論Ⅰ

【問】學習量論的重要性?
【答】對三大寺或西藏的寺院來說,能否了解佛法,基本上是以能否理解《釋量論》衡量,然而,這並非是針對能背多少或了解多少而論,畢竟依文解字人人皆會,但若沒有量論的基礎,處處都會是陷阱。佛法在外行人來看,不外乎是要做一個好人、要行善…等,諸如此類的話幾乎沒有人不會講,但如果把它用邏輯的圈子兜起來,一旦不熟悉量論,就會處處是錯。而這就是為什麼說懂不懂佛法,全憑懂不懂量論,而不看其他。

所謂懂量論,是指有沒有具備量論所講的邏輯概念,以燈管為例,其千變萬化的造型縱使再有創意,但只要是燈管,就必須有照亮的功能,不亮就不行。沒有量論基礎者講的法,外相上看過去,會是一種很有形狀的東西,可是要達到準確就很難,若是有量論基礎的話,也許言語會讓人覺得怪怪的,但是已具有貫穿佛教的邏輯性,內容不會太離譜,也因如此,在三大寺裡十分推崇量論。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釋集量論禮讚文

《集量論》
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為成量故從自論,集諸散說匯為一
    偈頌是禮讚文,同時也是《釋量論》成量品的大綱。
    可以分幾類來談,「成量」是一類,「欲利生」又是一類,「大師」、「善逝」、「救護者」又是另外的內容。偈頌分二,所建立與能建立,「成量」是主要詮釋的內容,就所建立與能建立來說,「成量」就是所建立者,能建立就是「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前生來世3--理證前生來世

《釋量論》
最初受生時,呼吸、根、覺等,非不待自類,唯從於身生,太過故。
現見,具有結續能,彼為有何事?又由無何事,於後無結續?
    剛入胎的嬰兒,呼吸、根(指眼根、耳根等)、覺心等都是從自類而生,不是不待自類而生,說唯從身體而生,有太過的過失。
    在佛教來說,心可以影響身體,身可以影響心,二者可以相互影響,但說「不待自類、唯從於身生」就有太過之失。呼吸、根、覺等一定要從自類才延續下去,這是從延續下去的主要因素來說。在自類延續下去的過程中,如果有旁邊的協助身體是可以的。如陶器的主要因素是泥漿,但是有製作陶器的工具的幫助就會製成陶器,與此相同,來源是自類的因素,這不是說不需要旁類的因素,而是沒有自類的因素的話,旁類也無從協助起。外道的說法是,完全是從身體這樣的色法生出(與色法)另類的心法;佛教的說法是,心法沒有辦法單獨從色法產生,心是從自類前心生。再由身體協助是可以的,完全從身體生是沒辦法的。

前生來世2--沒有前生來世的概念,就沒有修行可言

    如果沒有前生來世的概念,就沒有修行可言。對於這點我們要思考清楚。噶當派的一切教法,或以西藏教法的態度來說,修行至少要為下一輩子著想。如果沒有前生來世的概念,做任何事都不會變成修行,即不會變成下士道。下士道也會分成因和果二組。因的方面,歸依是前提,真正要行持的是業果這個部份。行十善或造十惡,它們的果當然就是人天或三惡趣。因此這部份要好好考慮。
    總之,以《廣論》的情況來說,先要依師;不依師的話,你所讀的經典不會變成教誡、教授。聽經聞法卻不依師,會類似於陪讀;依師的話,所聞的內容雖然一樣,但對你而言,會變成教授、教言。變成教授之後,如果沒有為了來生、只為了今生著想,就不會變成修行,因此修行者至少要不貪著今生,修行的內容也是以不貪著今生的做法才會變成修行。如果沒有為來世努力,對輪迴的厭惡感也不可能產生,行苦比三惡趣等苦更加微細。有了下士道的不執著今生及中士道的不執著輪迴這些前提,才會不執著自己,真正生起有修菩提心的必要與修行。也就是,最前面是依師,接下來若無前生來世的概念就不會有修行,也難有善守業果和歸依三寶的內容,所以歸依、業果都要在有前生來世的概念下進行。

前生來世1--肯定有前生來世是學佛的第一步

   學佛最要突破的點就是肯定有前生來世,這個是第一關,相信三寶或四諦建立等是第二關。前生來世中,地獄、餓鬼等內容是極隱密法,但是整體的前生來世是隱密法,不是極隱密法,所以學佛第一步就是要肯定有前生來世,不肯定有前生來世,就什麼都免談。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很多故事或報導去相信有前生來世,但是那個作法不會產生量,如果運用此處所講的內容,思惟產生比量,那就非常棒。總之,先肯定有前生來世,肯定之後什麼都好辦。為什麼我們學了很久都沒什麼長進?就是因為這些關卡沒有通過的關係。話說回來,就算不能對前生來世產生量,但只要很相信,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無明與薩迦耶見

經說「與無明相應的薩迦耶見」,對此就引起了部派的討論。跟隨《阿含經》的有部宗、經部宗、或許有唯識宗認為,薩迦耶見是見,是邪慧。慧不管正慧、邪慧,其特色是別別分析。而無明是不明了、不清楚。無明與薩迦耶見的關係有如樹林與白楊樹,即樹林不是樹,樹不是樹林,但樹林具有白楊樹,說無明具有薩迦耶見,或薩迦耶見具有無明都可以。「與無明相應的薩迦耶見」這邊的相應指的是擁有、具有,說無明具有薩迦耶見,或薩迦耶見具有無明都可以。既然說誰具有誰,必須是別別不同的才能說具有,即無明與薩迦耶見別別不同。    

做一些善事迴向給往生者,對往生者是否真的有幫助?理由何在?

關於迴向,可以討論:有一些地方會談到迴向一定會成功,你只要有善根,好好的迴向,一定可以達成願望;有一些地方又會談到,你迴向一定不可能達成的,這二類話佛陀都有談到,這二者不是很矛盾嗎?
【格西】:如親人往生,我們會做一些善事迴向給往生者,對往生者是否真的有幫助?可以迴向成功嗎?沒有特別關係的朋友也可以嗎?基本上答案是可以,否則所有的動作皆無意義。可以的話是什麼原因?做善業、惡業不都是自己承擔嗎?為何可以把自己的善給別人?如果善業可轉給別人,那惡業可以轉給別人嗎?
【學員】:迴向具有念力,有念力慢慢會受感染,而引發他人的善根。
【格西】: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做迴向,往生者可不可以拿走或得到我的善根,而不是慢慢會受感染等?迴向但願我能如何,而確實能得到如是果,還有道理,迴向但願別人如何,而別人能得到如是果,道理說不通?
【學員】:就如同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一種心念的攝受。
【格西】:宗喀巴大師也發過希望地獄的刀劍樹林都變成如意樹,火海變為極樂樂園等願。但只要使人往生淨土就行了,什麼要辛苦改造地獄,多此一舉?也就是,菩薩都會如此發願,該願望會成功嗎?不會成功的,有福分的眾生就自己往生去淨土,不需要等地獄變成淨土。
【學員】:造罪而受業的當下可使劍林暫時變為如意樹。
【格西】:宗喀巴大師沒說劍林暫時變為如意樹。其實菩薩很多願望是無法達成的,只是情緒上的爆發,是勇氣的表徵,事實上不會達成的,也無此必要。因為如果這個地獄改造成功,他方又會出現另一個地獄。
【學員】:照此說,佛菩薩都說了妄語,因為佛菩薩的願都是虛假的?
【格西】:我是說,地獄的劍林變如意樹是虛的,如同說「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真的「頂天立地」嗎?
【學員】:那是一種譬喻。
【格西】:那前面菩薩的誓言就不可以是譬喻嗎?譬如說「為了眾生,要百劫在地獄」,佛菩薩去地獄做什麼?地獄不是煎就是煮,如何能對眾生有利益?
【學員】:伽喀瓦也發願往生地獄,但最後還是去淨土,他有可能以化身去地獄。
【格西】:要知道十八層地獄無利生條件,不是煎就是煮,無暇滿聽法。我們以自身的經驗想想看,人擁有暇滿,學習都很困難,更何況是地獄。
【學員】:畫的十二因緣圖中,六道都有佛菩薩在。
【格西】:有時候會畫,但是不是正確版待查。原版沒有畫佛菩薩,後人誰加進去的?是懂的人畫的,還是隨便畫的?不知道。地獄中,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可能有機會聽一點法,在十八層地獄無法聽法的。餓鬼道中,苦命的餓鬼沒辦法聽法,有福報的餓鬼可能可以聽一點法。畜生道中,是有一些佛菩薩化身之例,但「對牛彈琴」的情況才是常態。說「為了眾生要下十八層地獄」,是代表佛菩薩願意付出,菩薩有很大的心力,但佛菩薩不會真的去十八層地獄。宗喀巴大師說:菩薩有大勇心,會發很多不可思議的願,也會迴向很多不可實現的迴向。所以地藏菩薩是不會去地獄的。
【格西】:回到之前的問題,透過我的迴向,對方可不可以取走我的善?
【學員】:《地藏菩薩本願經》提到:做功德,亡者得利三分,生者得利七分。
【格西】:問題是往生者依何道理得三分?我覺得往生者全都得不到才有道理,因為十分功德都是我做的。
【學員】:因為經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所以是不是當我們祈求迴向時,往生者心有所轉,就可得到利益?
【格西】:心如何轉?可否再具體一點?
【學員】:寧瑪派、噶舉派都提到,往生者,在中有時,對他說法,他可感受到。
【格西】:他有可能感受、感動到,但你做的善跟他得到功德有何關係?
【學員】:感動後,善根被引發起來,如同我們在世時行善使他人感動,別人會想要跟著學。
【格西】:對,你的善就是你的善,迴向並不是把你的給他。中有時,往生者有神通,在世者為他作一些功德他會知道,他會產生隨喜心。通常他人幫自己做善事,自己會被感動,這會帶動隨喜。同樣地,你的善也會讓往生者想到三寶,生起信心。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及隨喜而產生功德,所以才不墮三惡道。因此,自己的功德是自己得到,不會有任何一分落到他人身上,而幫他人迴向,他會得到功德也是確定的,這是他自己造的福,是因為他自己隨喜而有的,不是我的功德跑到他那邊去。對往生者為什麼會得到功德這個問題要想清楚,如同諸佛都無法把善根轉給眾生,佛都沒辦法,我們怎麼做得到?
【學員】:對陌生人所做的迴向,會不會一樣?
【格西】:一樣的。
【學員】:對活著的人又該如何做?
【格西】:對活著的人,要用引導的方式,如讓他念佛、拜佛、學佛,這樣較為實際,通常是以自己的改變來引導他人改變。所以要依止師長,師長的言行會改變你。在三大寺中,可執教的師長都是很不錯的,但仍然有慧根差別。一位慧根不是很高的格西,但教出來的學生都很好,這是言行的關係。所以對活著的人要用言行帶動,先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他人。
【格西】:剛才是從往生者自己隨喜從而有善業的角度去講。此外,迴向會有幫助也可以從關係上去講。法王曾經提過,我們的迴向之所以會對眾生有幫助,是建立在三種基礎上:第一、彼此是親戚關係,如父母與子女,這是業力感來的;第二、彼此是同甘共苦的團體,如同一家庭一起吃住享用,這也是業力感來的;第三、是因為信心與誓言而來的,即上師與弟子的關係,所以弟子去行善、祈福對上師有幫助,上師行善可以幫助弟子。無始以來,沒有一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友等,有這樣的關係存在,再加上行善、迴向的話,對方是可以得到幫助的。所以在藏地,有人往生或生病時,會特意供養寺院、舉辦法會,或請法師到家中唸誦《般若經》等等。漢地也有同樣的情況。在行這些善業的同時,若供養者自己能帶著強大的信心、虔誠心,再好好迴向,如此的善業,會使迴向的對象得到幫助。有人問:如果供養者沒有什麼信心,迴向對象也會有幫助嗎?因為是以這個人為因緣,而有供僧、唸經之舉,甲的行為帶動乙的行為,再帶動丙彼此之間是有關係存在,所以會有幫助。就好像無意間灑了種子到沃土,從一方面來看,你可以說這個人什麼都沒做,他沒去施肥、鋤草,沒去照料種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造了一個業殖種,因為土地肥沃、加上其他因緣具足,種字也就自然生苗。
【格西】:同樣的,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真的如此嗎?可以對這樣的誓言討論。
【學員】:三惡道沒有佛菩薩嗎?
【格西】:或許部分地方有,但很少,整體上沒有。
【學員】:佛的本生故事中有,菩薩看到同在地獄的眾生受到鞭笞,想要代替他。
【格西】:那是菩薩生了一點善心。
【學員】:就是菩薩利益他,那菩薩度化他了。
【格西】:菩薩哪裡度化他了?故事的結果是獄卒敲了菩薩一下,說眾生的業要自己承擔,就把他打死了,而後菩薩他自己成長了。
【學員】:難道佛菩薩沒有引起他的善心嗎?
【格西】:不知道,經典無記載。
【學員】:六道眾生都有如來藏,有善的種子,只是沒有機會被引發,如上例子,難道地獄有情不會因菩薩的行為,而善種子被引出嗎?
【格西】:有可能他(惡趣的眾生)嚇死了,或他(惡趣的眾生)產生善念「我的朋友為我死了,真不好意思。」但是此善念要產生解脫之道、成佛之道、利生,是很困難的,如讀《廣論》會產生一點善心,但不會在第二剎那就把《廣論》背下來;如牛要背《廣論》不可能,可能可以帶牠繞塔,積一點善,但要聽懂、理解法義是很困難的,成佛就更不可能了,所以牠們是無暇滿。如果我們只要一點善就能解脫,那就太簡單了,事實上,解脫跟一點善念之間的距離太遠了。
【學員】:《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後期產生,傳說是後人改造的,不足為憑?
【格西】:這個問題從佛涅槃後四、五百年一直存在,後來可以接受,但過了幾千年後這個問題又被提出來。現在的研究方法跟以前不一樣,現在是要找到出土證據,才認定是佛說;以前的研究方法是對照大小乘經典,比較內容差異在哪裡,如大乘的大悲心,小乘又是如何說的,所以後來有部,經部皆能接受大乘,因為大乘說法不行,小乘也站不住腳。我覺得現今也可以對照《般若經》與《阿含經》,不要去找出土證據,而是對照內容,可能在名相上有差異,整體上內容是一樣的,《般若經》的角度會較廣,若《般若經》不行,《阿含經》為什麼行。如Windows98的內容被Windows2000涵蓋,Windows98能做的2000也可以運作,只是內容上作一點調整而已。或許會說創作98的人已死了,2000是之後才出來的,所以不可能是他設計的,但這並不是太重要。佛語不一定要是佛親口說,但要合乎他的內容,才叫佛說。如果將佛語解讀為佛親口說,不僅大乘找不出證據,小乘也找不出,《阿含》等經的版本太多了,有部十八派都有自己的作法與根據,很難查出什麼。
【格西】:地藏菩薩真的去地獄了嗎?
【學員】:因為「地獄不空,地藏菩薩不成佛」,所以他去了。
【格西】:換個題目問,地獄不空,地藏菩薩不成佛,是何道理?
【學員】:如果地藏菩薩成佛,祂就是說謊。
【格西】:地獄不空前要趕快去成佛才對,不是菩薩成佛才有辦法使地獄成空,不成佛就無能力,祂為何要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很奇怪?我們要討論的是:因為祂發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所以祂不會成佛,或是若祂成了佛就是說謊。薩迦班智達會這樣問:「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不是一個大善、大願力?或像「為了眾生要下十八層地獄」的願是不是大善?如果是的話,大善為何會帶來苦果(下地獄)?大善應該要帶來大樂,會帶來大苦的就不是大善。結論是:越發這種願的人,成佛越快,他不管別人說什麼,也不是口是心非,菩薩行中有很多類似的誓願。接下來再問「佛是不是從菩薩來的」,是的話,哪一個菩薩沒發過這樣的願?都會發類似的願,所以不能說祂們說謊。如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都發過類似的願,都會為眾生作什麼,而不為自己,可是到底誰成佛?眾生還是眾生,欲成佛的菩薩還是成佛了。總之 越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會越來越好:會越來越快樂:會越來越快成佛:不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不會成佛的
【學員】:因為眾生都沒照佛菩薩的方法做。問:菩薩成佛的條件一定要發大願?
【格西】:是,故我們應該要發大願,發願是成佛的條件,且比重還很重。如發菩提心,發一點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聲聞、緣覺的功德都不能比,因為祂有大精神,所以成就的是祂。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是大善,大善一定帶來大樂,不會帶來任何苦果,否則因果律不會成立,這很重要。地藏菩薩也不是說謊,說謊的定義是想騙人,而所作的事或所說的話,要有說謊的動機,說錯了不稱為說謊。
【學員】:能力達不到,也可以發大願嗎?我們常念四句偈「為利眾生願成佛」也是發心嗎?
【格西】:四句偈就是在發菩提心,但要了解一下道理,就會較容易達到。如阿羅漢的利己發心又會如何?
【學員】:有福報、小樂。
【格西】:利己也分好幾種,像以貪瞋癡來利己是惡,但利己也有善的出現。利己心會成就解脫善,也會掉到地獄是何原因?
【學員】:利己之時,三毒控制得好的話,就會是善的,否則會成為惡。
【格西】:以時間上來說,只顧今生所作的事都是惡或中庸,不太會有善;考慮到下一世,可能比較善;考慮到永久,所作的幾乎都會較圓滿。同樣的只考慮到自己,做出來的可能都是不好的;考慮家人,在世間上來說是不錯,但算不上善;考慮自家人以外的人就可能開始是善,看範圍大小,不一定真的要找很多對象行善,主要是心理的想法,思考範圍要大、目標要長。這些在迴向中都會提到,都很重要,可能有一些人怕發地藏菩薩似的心願,但那才是最佳的,還有一些人無法發心,要儘量令其生起。前面所討論的往生者為何會得到利益,也要好好思惟,想不通的話,很多地方會衝突。
【學員】:「為利眾生願成佛」與「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發心有何差別?
【格西】:「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也是菩提心,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而是一種強大心力表現。事實上在地獄空前,菩薩一定會成佛的,要成佛的目的就是讓眾生解脫。只是那時候看到眾生的痛苦才會說出類似的話。
    總之,迴向要有一些配料引導它,如鋼料要成為手機,要有製造的工具;真正有些料,才是實在的迴向,不是口唸過去。我們會說但願這個善心能迴向成佛等之類的,但這個較不實際,反倒是修菩提心才能成為菩提資糧。所以在聽法之前一定要調整動機,這是非常重要的。佛在世時的好處是,大家都看得到佛的功德,會被祂吸引,我們現在對佛法、解脫、……因為都不熟,也就無吸引力,所以也就沒有希求。可能的話,要儘量了解內容,有時候不要太執著文字的表達,因為對某件事的表達會有不同角度,要儘量想辦法看出當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