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9)

 《寶性論》講記摘要 (9)

20230826 第一品 如來藏品

 

 (庚二)示數為七

 

簡言之,本論下述的一切所詮之體,攝為七種所證義(如金剛七義),而一切能詮論體,則攝為此等七義如金剛之處,此外亦攝《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等。《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為本論的根本經,「等」字指論中其他引用的經。

 

(己二)釋分二:(庚一)廣釋;(庚二)攝義。初又分三:(辛一)釋如金剛及其處之名言[1];(辛二)認明名言趣入的所依[2];(辛三)配合佛經。初又分三:(壬一)標;(壬二)釋;(壬三)攝義。今初:

 

諸聖者的自證智所證的七種義如金剛,宣說此等義的字為彼處,稱金剛處(如金剛處)。此等字能示、能明此等七義,是依此等字為基,詮說如金剛七義。

 

(壬二)釋

 

1.如金剛」:

說七種所證義「如金剛」,是因為彼等七義的勝義諦[3]不能透由分別名言徹底了解,只能由聖者自證[4],亦即只能由聖者的聖根本智如實通達,故稱彼為不可言說的自性。「不可言說」不是指不能成為分別名言的境,而是指不能由分別名言(不能以有二現的方式)如實證得──只有現證空性的智慧才能以全無戲論、如水注水的方式通達佛寶等的勝義諦,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以及世間的修所成慧[5]都難以如是穿透。

依本論之所詮能夠生出聞慧與思慧,次依彼等又能生出出世間道[6],故彼等道(上述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以及世間的修所成慧等三)亦是所詮。

 

2. 「處」:

詮說彼等七義的字[7]為有法,即名為「處」,因為是最初以聞慧通達彼等義的根基,也是最終現證彼等義的根基,因此成為彼等七義的所依。理應如此,因為是依此能詮之字詮說了隨順[8]獲得現證彼等七義的果位之道。

 

3. 現證空性的道現證空性的智慧與空性一樣是不可言說彼二在這一點上沒有差別,這是因為現證空性的智慧以如水注水的方式現證空性,彼時境與具境並未別別現起,所以既然空性是不可言說現證空性的智慧便也是不可言說

 

(壬三)攝義

 

1.如金剛」:彼等七義的自性(指空性)如金剛般難穿透,義即以聞思所生慧不能如實了解。

 

2.「處」:指詮彼等七義的所依諸字,亦即此論。

 

(辛二)認明名言趣入的所依分二:(壬一)問;(壬二)答。今初:

 

若問:何為義?何為字?

 

(壬二)答

 

前說七種所證之義即名為義,亦即佛寶、法寶、僧寶、界、菩提、功德、事業等七義。

 

能示此所詮七義、能將此七義明示於慧境的論,於此即名為字,換言之,此論即為此處所稱之字。



[1] 名的字面意思。

[2] 名真正的所指、名實際上的所指。

[3] 指空性。

[4] 此處自證與自證現量無關,是指由證者現證空性的智慧別別自證。若就一般而言,自證也包含後得智。

[5] 見道以上含見道的修所成慧稱為出世間的修所成慧,資糧道等的修所成慧稱為世間的修所成慧。

[6] 此處「出世間道」指見道以上含見道的道。

[7] 或說「詮說彼等七義的本論為有法,……。」

[8] 此處主要講空性。見道才現證七義的空性,之前如資糧道與加行道對此都只是隨順獲得現證彼義之道。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5)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45

 

若說:即便是生到很差的生處,能夠護佑我們的怙主佛寶、法寶及僧寶難道不能護佑嗎?答案是:

 根本頌(12

饒益諸有情

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己過

未成化育境

雖然以前就已經有無數饒益一切有情的佛及佛子,但是我因為自己的過失,沒能遇見佛,也沒能聽聞佛法,沒能享用那麼好的機緣及盛宴,沒有成為祂們的化育境。

 根本頌(13

 

若我仍如昔

將一再如前

惡趣中遭受

病縛截割苦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算是佛陀的追隨者,對導師的教導略有所知,稍微能聽懂、理解,在這樣的階段,若不能小心謹慎,明明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卻仍如同沒有機會一樣,若如此,則雖然還會有無數的現在佛及未來佛出世,我們也將和以前一樣,很難成為祂們的化育境。

 如來這邊雖然有如同稀有的鈎子般的能力,但若我們自己沒有具足如同鐵環般的順緣,未來就會受無邊無量的惡趣苦。於此師尊說「ངན་འགྲོར」若理解為「ངན་འགྲོ་ལ」,就是指在惡趣遭受病死等苦,這樣範圍就縮小了;若不理解為「,「ངན་འགྲོ」就是指惡趣,整句是說與以前一樣,會永遠漂流於惡趣,即便一時生到善趣,也還是會有領受病死截割之苦等的過失。這樣解釋比較容易理解,內容也比較廣。

 根本頌(14

若如來出世

生信得人身

堪修善者稀

何日復得此

若是能夠一再得此具足八暇十滿的賢善所依,則即便錯失幾次機會,也還是有其他機會可指望,但事實並非如此。總的來說,如來極少出世,即便出世,我自己這方面也很難生起信心;此外,獲得修行佛法必不可少的具根人身,並且能夠串習善法,這也同樣非常稀有。所以,何時能再得此?是非常難再得的。

 根本頌(15

縱如今無病

足食無損傷

然壽剎那欺

身同暫借物

 今天自己無病且具足順緣,好像可以慢慢地輕鬆度日,但其實不能放鬆,不能說自己有時間慢慢來。為什麼呢?「然壽剎那欺」,因為壽命剎那剎那壞滅,雖然我們覺得還有閒暇、好像還有很長的時間,但事實上,頃刻間就會結束,所以有被欺騙的危險。《中觀寶鬘論》說身體本身亦為死緣;同樣,《中觀四百論》也說身中所攝四大種是住於相互對抗的體性,譬如,把非常兇惡的四條蛇放在一個容器裡,若能彼此不起衝突,就算是和平團結一致了,根本不可能比這更好,還會彼此幫助,同樣,只要是由四大聚合的身體,若四大平等,就會說這個身體是健康的,除此之外,四大並不會互相幫助。身中大種彼此之間如同敵人對手般存在,這樣的一個身體,只要四大之間沒有一方高、一方低,僅僅這樣,就是健康的身體。

因此,我們的身體就如醫生所說,若看X光片,就會清楚看見毫無恆常堅固之處,只要一根細微的脈有問題,馬上就會覺得不舒服。會說我們的命的安住處──脈的粗細支分──有七萬兩千條,就像手錶越複雜就越容易壞,同樣,身體(易壞)就像是短時借來的物件,並非以恆常無欺的方式存在。

 根本頌(16

憑吾此素行

人身尚難得

若不得人身

徒惡無善行

觀察我現在三門的行為,往後很難再得人身。若未得人身,惡趣身是自然就會造惡,很難新造善業,所以只會累積罪業。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8)

  《寶性論》講記摘要 (8)

20230819 第一品 如來藏

龍樹和無著是佛教的二大車軌,前者開創了中觀宗,後者開創了唯識宗。傳說無著是抓著彌勒菩薩的衣角到了兜率天,在那裏學習了慈氏的五部論,也有說他在那裡了解了釋尊顯密教法的所有密意,總之,最後他帶著給人間的禮物慈氏五論重返人間。慈氏五論是哪五部?二辨、二莊嚴以及《大乘上續[1]》。二辨指《辨中邊論》及《辨法法性論》;二莊嚴指《大乘經莊嚴論[2]》及《現觀莊嚴論》。其中,二辨屬唯識,主要講見解,如三性三無性等;《大乘經莊嚴論》也屬唯識,主要講行,也就是道次第;《現觀莊嚴論》主要講道次第,闡明廣、中、略《般若經》的隱義,其講空性的部分則有說屬唯識,有說屬自續,也有說屬應成的,各家解釋不同。至於《大乘上續論》,賈曹杰以及賈曹杰的老師仁達瓦等許多大師都說此論是中轉法輪的解釋,屬應成見。

 

綜上所述,無著菩薩雖然基於二辨與《大乘經莊嚴論》開創了唯識宗,成為大車軌,但是不能因此說無著菩薩本人為唯識師,因為無著菩薩在為《大乘上續論》所作釋中,成立究竟一乘,並依龍樹菩薩的見解,抉擇了微細空性諦實空。

 

慈氏五論的作者彌勒菩薩,經說祂是「過去比丘慈氏,現在菩薩慈氏,未來勝者慈氏。」慈氏五論中,所詮尤為殊勝的《大乘上續論》,無著菩薩為其作釋,賈曹杰又為其作《大乘上續論釋大疏》。以下主依後者的科判講說《大乘上續論》。

 

釋《大乘上續論釋》分四:(甲一)名義;(甲二)譯者禮敬;(甲三)論義;(甲四)結義。初又分二:(乙一)譯名;(乙二)釋名。今初:

 

梵文「瑪哈」為「大」;「呀那」為「乘」;「悟搭拉」為「上」;「滇乍」為「續」;「夏乍」為「論」。

 

 

(乙二)釋名

 

「大」:具足所緣大、修行大、精進大、方便大、成就大、智慧大、事業大等七大[3]

「乘」:指能至之乘因乘,以及此乘所能至之果乘。此處前者指大乘有學道,後者指大乘無學道。此處大乘是指修行的大乘,不是指宗義的大乘。

「上」:依賈曹杰,此是後義,指大乘後期經典[4]。依第七世甘丹赤巴,此指所詮無上。

「續」:相續不斷。依賈曹杰,此指宣說淨治有垢心的教典。依第七世甘丹赤巴,說相續不斷,是因為抉擇了從有情到佛的心續皆自性空之故[5]。這二種說法都是依一位有情自身相續來講,只是前者依能詮講,後者依所詮講,此二並無相違。

「論」:梵文「夏乍」有導正、救護之義,於此是指導正煩惱敵,救護墮惡趣及三有的怖畏。

 

 

(甲二)譯者禮敬

 

敬禮諸佛菩薩。禮敬的目的:為令讀者了解此論屬於論藏,以及為了令翻譯圓滿。

 

 

(甲三)論義分二:(乙一)敘釋(正文);(乙二)釋竟的支分。初又分二:(丙一)略說建立論體;(丙二)廣釋支分。初又分三:(丁一)論體自性;(丁二)經如何說;(丁三)次第決定。初又分二:(戊一)總義[6];(戊二)支分義[7]。初又分三:(己一)認明如金剛七處的體性;(己二)數量決定;(己三)斷疑。今初:

 

何為此論所詮的出處?先前有智者說此論依據的經有十三部,其中,根本經為《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支分經則有《如來藏經》、《寶女請問經》、《不增不減經》、《龍王請問經》、《虛空藏經》、《慧海請問經》、《大涅槃經》、……等,另外依靠的經還有《妙法蓮花經》、《大法鼓經》、《不退轉輪經》,總共十三部經。有後期的智者又增加了《三寶增上意樂品》等五。

 

自宗則是說《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8]》既完整談到果三寶,也完整談到其因界、菩提、功德、事業等四,所以應立為此論的根本經。

 

此等如金剛七處,於賈曹杰疏中,又分為勝義與世俗二類:

1. 勝義的佛:斷證圓滿為體的法身[9];世俗的佛:佛色身。

2. 勝義的法:大乘行者相續中的道、滅二諦;世俗的法:佛語聚。

3. 勝義的僧:大乘聖者相續中的明與解脫[10];世俗的僧:大乘聖眾。

4. 勝義的界:有情心相續的自性空有垢真如;世俗的界:有情心上所有能生出世間法的能力。

5. 勝義的菩提:法身;世俗的菩提:佛色身。

6. 勝義的功德:十力等三十二個離繫功德[11];世俗的功德:三十二異熟功德[12]

7. 勝義的事業:成所作智;世俗的事業:佛語聚。

 

以上前三屬於自相續的將證、將成辦,後三屬於他相續的已證、已成辦。第四個界唯是就因位而言,不應解為果。

 

 

(己二)數量決定

 

如金剛七處,其數量不須較七多,也不可較七少,其原因是:如此正足以圓滿其中的因果關係。喇嘛大譯師對此有二種解釋:依無住處涅槃輪釋,或依三寶輪釋。前者是說先有做為因皈依[13]境的三寶,由此引生淨治自界,從而當得菩提等三[14]。此說雖與第三偈所述次第的文字稍合,但考慮本論主要的論義,賈曹杰認為應依後者解。後者以究竟的三寶[15]為自將得之果,為果皈依的境,成辦此三寶,需要近取因與俱生助緣──自心的界(有垢真如)為前者,他相續的菩提等三為後者。

 

界若未清淨,客塵清淨就不合理,所以界與菩提是無則不生的關係,無界就無菩提,所以界(有垢真如)便假名為菩提的近取因;但界並不是菩提的能生因,習所成種[16]才是。成佛的其他內緣(如理作意等)亦攝入界內。

 

 

(己三)斷疑

 

若問:針對將得之果,只要說佛寶即可,何必說三寶?則答:無過,這是為了攝受三類具種性者,從而觀待彼三安立不同的果皈依境。觀待大乘種性者,安立佛寶為果皈依境;觀待獨覺種性者,安立法寶為果皈依境;觀待聲聞種性者,安立僧寶為果皈依境[17]

 

佛經中安立三寶是基於三種補特伽羅的皈依處而安立:佛安立佛寶為大乘的皈依處,安立法寶為獨覺的皈依處,安立僧寶為聲聞的皈依處,其中後二是因為獨覺於證果前的最後一生不需依靠師長,只靠自己思惟十二緣起就能成就阿羅漢果,而聲聞須依靠師長的教言與僧團傳戒才能成就阿羅漢果。是基於此而別別安立佛寶等為三種補特伽羅的果皈依境。

 

若說:若此論涉及三種補特伽羅的三種皈依,提到了聲聞獨覺之道,則此論就不是大乘不共之論。則答:大乘有大乘不共的三寶,所以無過。因為此論所講的三寶是大乘初地以上所攝的三寶,故而沒有變成共小乘之論的過失。

 

 

(戊二)支分義分二:(己一)論;(己二)釋。初又分二:(庚一)認明體性;(庚二)示數為七。今初:

 

佛法僧及界菩提,功德佛事業為末,一切論體簡言之,即此等七金剛處。(1.1)

 

本論之義如金剛七義,名為「如金剛」,字義是指它堅硬如金剛,能摧毀不順品而不順品不能摧毀它;此七義如金剛是說彼等由聞所成慧與思所成慧難以穿透,難以如實了解,是不可言說的自性自內證之義。如金剛七處則是指本論的一切能詮論體,如無著菩薩所說:「諸凡詮說彼義之字即名為「處」,彼所依故。」

 

如金剛七義是以佛寶為首,以佛事業為末,體性如下:

 

1. 三身所攝的佛寶;

2. 道滅二諦所攝的法寶;

3. 大乘聖眾僧寶[18]

以上三者顯示現時與究竟將得之果。

 

4. 以有垢真如(自性住種性)以及有情心上所有能生出世間功德的能力[19]廣增的種性)為內容的如來藏);

5. 成就究竟的斷與智所攝的菩提

6. 依彼菩提的離繫功德與異熟功德

7. 佛的事業

以上四者顯示能生三寶的因緣。

 

總之先有他有情證得三寶,由此而有佛的功德與事業;又因為心是自性空,所以當佛事業的光芒照到我等心相續時才能令我等心上所有能生出世間功德的能力發揮作用,由此生出出世間淨治我等心相續的有垢真如,從而心中的法成為法寶、自己成為僧寶,最後成為佛寶是基於此而說三寶為果,說界等四為近取因與俱生助緣

 



[1] 《寶性論》。

[2] 有譯為《大乘莊嚴經論》。

[3] 所緣大指緣極廣的三藏;修行大指為自他二利而修;精進大指於三大阿僧劫精進修;方便大指不捨生死而不染;成就大指證得十力等佛功德;智慧大指具足圓滿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以及法無我的智慧;事業大指直至輪迴盡都行利他。

[4] 如《如來藏經》與《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即為大乘後期的經典,《般若經》為大乘前期的經典。

[5]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說以過去的三寶為緣生出現在的菩提、功德、事業,又由現在的菩提、功德、事業為緣生出未來的三寶,如是因果相續不斷,由此來說相續不斷。(自身所具的如來藏則假名安立為自將成辦的三寶的近取因。)這種說法不是針對單一有情相續而言,所以與上面二位大師所說也不相違。

[6] 總體大綱。

[7] 字義。

[8] 於《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佛首先以厭離之語令相續未成熟者成熟,成熟之後,再以空無相之語令未解脫者解脫,待彼等解脫之後,再以不退轉輪語令入大乘,圓滿修學大乘道,從而成就佛果。此與《解深密經》所說三轉法輪不同,彼是針對不同的弟子,不同的相續而說,《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所說的,則是針對一個補特伽羅的引導次第。《集經論》中也引此經證小乘人後入大乘而成正覺,以此成立究竟一乘。

[9] 包括佛的無住處涅槃、自性法身、智慧法身。佛的真如與本質清淨的法身自性法身同義,佛的無住處涅槃與客塵清淨的法身同義。因為獲得法身,所以說不住於輪迴;因為由色身利益眾生,所以說不住涅槃,故稱無住處。

[10] 此處明是指道諦,解脫是指滅諦。

[11] 十力、四無畏、佛的十八不共法。

[12] 佛色身的三十二相。

[13] 皈依他相續已證的三寶為因皈依,皈依自相續將證與已證的三寶為果皈依。

[14] 因為當得菩等三,所以可說是以證得無住處涅槃為目標,又因為是如註解5所說那般,是輪轉不斷,基於上述二因,故稱為「無住處涅槃輪」。

[15] 佛是佛寶,也是究竟的僧寶,佛心中的道諦和滅諦是究竟的法寶。

[16] 此處種」指成佛的種子。

[17] 賈曹杰《疏》中則是說:觀待大乘種性者,說希求正等覺,以正等覺為果皈依境;觀待獨覺種性者,說希求由通達緣起而盡除輪迴苦,以此為果皈依境;觀待聲聞種性者,說希求於最後有時成為依他語盡除輪迴苦的弟子,以此為果皈依境。

[18] 包含初地菩薩至佛。

[19] 例如大乘修道能生佛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