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學習毘婆舍那課程,應該要先了解的二、三事(三)


問題四:可能會有同學喜歡參加新開的班,可以從頭開始學起,如果從中間插班的話,會不安心且有跟不上的感覺。

其實我倒覺得沒有什麼新舊之分。舉例來說,很多時候會說這是基礎,但內容或圍繞的問題就是那些,所以從這層面來說沒有新課比較容易、舊課比較難的問題。又比如攝類學,授課內容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空性也一樣。佛法的內容,像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特別是顯密,這些都是密切的搭配,跟加減乘除差不多,從某一些方面來看加減比較簡單,乘除比較難,但事實上是環環相扣的內容。反觀我們學習的態度--大家從小就習慣的學習方式跟我們這裡上課的方式有很大的落差,因為你們已經習慣了某一種上課的方式,而我們又不習慣用那一種方式去教,如果雙方都能略做調整,才容易銜接,否則光憑各自原本的想像,很難了解彼此的問題癥結在哪?例如當大家的頭腦裡沒有的概念,會覺得很難,可是我又覺得應該講的非常清楚,不需要再講,可是一問之下才發現,大家的反應怎麼會是這樣?又比方說,我覺得某方面可能要比較注意才對,特別是佛法這個領域,很多要搭配邏輯用理去講,可是大家可能會覺得就不要扯來扯去,乾脆直接給答案,問題是這樣的話就沒有理,更別說邏輯了,所以我只能堅持,這樣下去,講者跟聽者之間的距離就會愈拉愈遠。
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慢慢聽。新來的同學不用太急躁,學習需要累積。好比孔老夫子那席話,少年時該背的,不要想那麼多,背就好;二三十歲之後,想就好,如果少年時就把整個心力花在那個上面,其實你學不會什麼的,因為腦筋還沒到那個程度,所以慢慢的習慣、慢慢的熟悉會比較好。在台灣大家都讀過書,而且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教育水平,在學習方面比我們來說要簡單很多,只是當課程會牽扯到印度、西藏,在我們來說非常合情合理的東西,從你們的角度來看就不是如此,反之也是這樣。
反正學佛不要講求快,一個禮拜最多不要安排超過三堂,可以的話同樣一本書一次、兩次的學。印度人很佩服西藏人,每個人都學五部大論,問題是在印度:龍樹那些弟子多厲害,但學的就是深見那個系脈,無著的弟子多厲害,學的是廣行那個系脈,然而西藏是全部都學,而且學顯不夠還要學密,來到台灣,發現台灣人更厲害,每個星期都要學全...,其實慢慢來比較好,甚至可以的話只上一門課,但不拘限於只在一個中心,這樣的好處是不同老師的弘法方式不一樣,透過聞、思,自己會有懂了的感覺,否則老師講的頭頭是道,問題是到你那邊卻有聽沒有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