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9

 

 根本頌(47

初當觀己力

應做不應做

不著手為佳

做已不應退

 

首先應觀察自己能或不能觀察後就開始著手或不做不能者最好一開始就不要做若已開始就不應停止

 

根本頌(48

餘生亦串習

罪業苦果增

他事或彼果

低劣復不成

 

若已開始而未能完成,則於他生也會習慣事情未完成而不去收尾,如是於他生及他生,罪與苦都會增長,而因為事未完成,所以也無法成辦餘善,即便成辦,於果時其果也只會是低劣的,不會太好。「復不成」是指無法成辦後善,所以一開始就要修認為「我能」的我慢。

 

根本頌(49

於業煩惱力

三者應生慢

吾應獨自為

此即事業慢

 

 

此處談到事業慢、煩惱慢及能力慢。最初開始作業時,應想著我能成辦而不退弱,這樣的勇氣就稱為我慢。其中,事業慢是指想著「我自己就能、我自己就可以」的想法。

 

依上面的略說,其次第是首先事業慢,其次煩惱慢,第三能力慢,依照其他釋論中略說的段落,也是先談到煩惱慢,但是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第二是能力慢

 

根本頌(50

世人隨惑轉

不能辦自利

眾生不如我

故我應利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講精進波羅密多時,解釋為能力慢──因為被煩惱主宰的一般人無法成辦善法,所以我要生起精進力,想著我能夠成辦,此即稱為能力慢。

 

根本頌(51a

他尚勤俗務

我豈能閒住

 

若將前面的句子引至此處講,則是:他者因為被愚癡主宰,所以為了成辦暫時的目的而於俗務努力不懈,以大劬勞來成辦俗務;我則是立誓要為盡除一切有情相續中的煩惱及習氣而成佛,所以我怎麼能退弱放鬆呢?不應如此。我是具恩有情的奴僕,所以不應放鬆。

 

根本頌(51b

莫以慢為之

無慢最殊勝

 

前面所說的這些我慢只是用我慢之名,並非真正的煩惱我慢,所以不是所應斷,而是所應取;此處講的則是煩惱我慢。認為他者不能而我能的我慢是所應修,煩惱我慢則是如僧成大師所說:「以壞聚見丘壑為居處,執較他為勝故心自滿,具輕視他方一掬之量,我慢獅子怖畏祈護佑」,是由我執之力從而認為我較他超勝的我慢,其中又分為卑劣慢、我慢、過慢等七種,像我這樣一個修學菩提心的人,沒有這種我慢才好,若有,就非常不好了。

 

根本頌(52

烏鴉遇死蛇

行如金翅鳥

如是己力弱

罪小亦能害

 

接著談到能力慢。比如,若遇到死蛇,連烏鴉也會如金翅鳥般自在受用,同樣,若我的心能力衰弱,對治力及心力弱小,則小小的墮罪也能傷害我。

 

根本頌(53a

怯弱捨精進

豈能脫貧困

 

若認為自己不能,從而怯弱不去精進,放任自然地待著,這樣就會無法脫離法與財的匱乏。總之,要以不怯弱的勇氣精進,這非常重要。

 

根本頌(53b

若生慢精進

障大亦難勝

 

如同前說,要生起事業慢、煩惱慢以及能力慢等名為我慢的勇氣;若能夠精進於加行不放鬆,則大的墮罪及不順品的過失也難勝過自己。

 

根本頌(54

故心應堅定

奮滅諸墮罪

我若為墮敗

勝三界可笑

 

修學如是我慢之理:應令心堅定從而滅除諸墮罪,也就是應滅除煩惱及罪過,若不這樣做而讓墮罪打敗自己,自己要超脫三有的願望就會成為笑話。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8)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8

 

 善業有如是果:

 

根本頌(44

安住寬廣芳涼蓮花藏

以勝者語妙食生威光

佛光照蓮而生勝妙身

身處佛前佛子由善成

 

出生之處不狹窄,是在廣大且清涼、充滿香氣的蓮花藏中,也就是說,生到極樂世界(等處)佛子菩薩座前時,是從蓮花藏出生。受用的特色是以佛語為食讓身體健壯,或是受用佛語讓善心心力增長;出生的特色是從佛光所長養的蓮花中出生,有隨順相好之身,即便沒有這個,也會有觀之無饜之身──不是肉身粗蘊,而是殊勝的光身;助伴的特色是不會成為生惡或生煩惱的緣;師長的特色則如《現觀莊嚴論》所說:「佛無諍永斷,聚落等煩惱」,是安住在住於無煩惱三摩地的佛及佛子座前。若問:以何種因緣才能生為具這些特色的善逝子?則答:由善所成。

 

反面的情況則是:

 

根本頌(45

地獄獄卒剝身皮

遭劇烈苦極悽慘

並為極熱火所熔

烊銅汁液淋全身

 

又為熾燃劍矛刺

身軀碎成千百塊

墮於熾燃鐵地上

此等皆為眾惡致

 

身的差別是身體巨大,而此巨大身體的皮會被地獄獄卒剝下,所以非常可憐。是何因緣使其墮如是之處,受無盡的地獄苦?罪業與不善。總之,若造善,則生悅意果;若造惡,則生苦果。

 

雖然如此,但是在造善或造惡時,不一定立刻會有其樂果或不樂果。如《二十律》所說:「雖然是苦但有利,有利有樂即應做,樂但無利則不做」,即便暫時有苦,但若於長遠有利則應做;暫時有樂且對長遠也有利,那當然要做;暫時有樂,但於長遠不利則不應做。也就是暫時與長遠二者中應以長遠為重。

 

這二個偈頌是說修善因會得善果,造不善業則會得苦果。

 

根本頌(46a

故應於善法

信解恭敬修

 

應透由觀見善的功德而專一信解善,並且於彼修恭敬。

 

根本頌(46b

以金剛幢軌

行已修我慢

 

依《大方廣華嚴經》的〈金剛幢迴向品第六〉中的儀軌所說,在開始行善後,應修我一定要讓它究竟的我慢,也就是要修我慢力或堅固力,經中說就像日天子,不論以盲者或高低不等的山等障礙過患都不能使其隱藏不現,只要是應當照到的境都會照到;同樣,菩薩為利他而顯現,不會因有情的各種罪過而不現,只要是可度化者都會使其成熟解脫,賈曹傑於《入行論釋》中如是釋。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7

 

 根本頌(3738

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

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

未予苦者樂

我唯令慈母

遭受懷胎苦

 

我未曾供佛,也未曾布施廣大供僧法宴,未曾為佛陀的教法做任何事;同樣,於法與財匱乏的可憐有情,我也未曾滿足他們的希願,未能讓他們免於資財的憂懼;此外,我也未對受病痛或受敵者折磨者行無畏施,未讓喘不過氣者愉快地呼吸,未曾達成任何生為人身的目標,沒有完成任何有意義的事,只有生到母胎中讓母親承受劇痛而已。

 

根本頌(39

我從昔至今

於法未信解

故如此貧困

誰捨信解法

 

不論以前或現在,我都未曾對法有具力的信解,因為遠離彼,所以導致如今的匱乏,所以若不想匱乏,具慧者誰會放棄對法的信解?不應放棄。

 

根本頌(40

能仁說信解

一切善根本

又此之根本

恆修異熟果

 

能仁說善品的根本在於敬信的信解。而生起信解的根本在於串習善惡各自會有何果──此處說成「修異熟果」會比較容易理解。

 

根本頌(41

身苦心憂惱

或種種畏懼

與所求分離

皆從造罪生

 

若問:造善有樂果,那麼造惡有何苦果?(則答:)身苦與意不樂、人與非人的各種怖畏、遠離親朋好友以及遠離圓滿受用等所欲的各種苦,這些都是造惡所生。

 

根本頌(42

由行所思善

無論生何處

於彼因福德

受供利益果

 

由作意或發願所成辦的善不論能讓我生到何處,都像是以之前所造的福德為代價而得到的善妙果,就如同「諸業經百劫亦不失壞」所說,它一定會於某時成熟在遇緣時,善果只有樂而不會有苦,惡果只有苦而不會有樂《中觀寶鬘論》也說:「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由善感樂趣,諸生中安樂」,因為善果確定為樂,惡果確定為不樂,所以是「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是說即便很小的黑白業也會有極大的苦樂果,所以是說內在的因果能極大地增長;「業未造不遇」,若不是自己造的善惡業,就不必受其果;若是自己所造的不善業且未懺除,或是造善業而未被瞋恚或倒見等刀劍摧毀其生果的能力,則不論經過多少年,其種子或因也不會喪失功能或根本消失不見,所以是「業已造不失壞」。就如適才所說,若造了一個善業,到了果成熟時,自己就會有樂受可受用,而若造了惡業,就會受苦。

 

根本頌(43

惡徒雖求樂

然所至之處

於彼因罪業

為苦利器摧

 

造惡者為了暫時的樂而造惡,但是其果是不論生到何處,都會在那裏因為罪業而被苦之利器摧折。造善的果則是生到賢善處、得賢善的所依增上身──由善因形成新的世間界,接著形成受用那些圓滿喜樂的所依身。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6)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6

 

 根本頌(28

福德引身樂

善巧令心安

利他處輪迴

悲者豈疲厭

 

所謂的難行要看內心是否有串習以及是否被智慧與方便攝持若智慧與方便的修行漸次變高,即使是在初學階段非常難以成辦的事情,在串習之後,也會容易成辦。總之,透過智慧與方便的修行,即便是平常連短時也忍受不了的苦,也會變得可以安忍,並且能夠由唯樂之門成辦利他,就如《寶鬘論》所說,即便需劫復一劫地長時修,也根本沒有任何困難。這句話對內心有很大的幫助。《中觀心要》也說:「因見過不滯三有,因悲憫不住涅槃,為辦利他具禁行,於輪迴中亦安住。」

 

根本頌(29

彼以覺心力

能除宿惡業

聚集福德海

故勝諸聲聞

 

以菩提心的力量專一精進於利他,由此心的力量就能輕易去除先前所造惡業;即便於睡眠、酒醉等放逸之時,福德資糧也能剎那剎那地增長,所以能積聚如大海般的資糧。因為單單修菩提心就已經是一個極具力的集資淨罪的修行,所以就說比聲聞道更殊勝。《大疏》中對此說了「較聲聞尤為快」這樣一種解釋,之後就談到大乘種性行者於大乘道種下習氣後,即便墮惡趣,若與諸聲聞種性行者入聲聞道做比較,後者因為心一直串習寂靜邊,所以心很難轉入大乘道,因此後者對成辦佛果菩提的危害更大。

 

根本頌(30

故遍除疲厭

騎乘覺心馬

從樂趨勝樂

智者誰畏怯

 

《中觀寶鬘論》談到由四個無量可以輕易圓滿資糧,這些講法非常重要。要透由斷除所有認為自己無法修如是菩薩道的疲厭,從而善巧由樂趨向勝樂的賢善之道,並且透由知時而修,令心不怯弱,對成辦善生起歡喜力。

 

根本頌(31a

以信堅喜止

成辦有情利

 

針對積聚順緣資糧大軍,就談到如是四種大軍或力量:信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力。其中,於信解力談到:

 

根本頌(31b

畏苦思利益

而生信解力

 

由畏懼苦以及思惟精進的功德而生起信解,信解或希求之欲是由見功德而生起。

 

根本頌(32

斷除相違品

為增精進故

修信慢喜止

專修掌控力

 

要這樣斷除懈怠等違品:先要對修善生起信解;且對此生起我慢或堅固的信受,也就是生起認為一定要打敗煩惱的堅固勇氣或我慢力;生起歡喜修正行的歡喜力;正在精進於正行,到了快要不行時,知道下座就稱為暫止力。正行時持正知正念而修,結行時則要以掌控力為了增長精進而努力。

 

根本頌(3334

我應當滅除

自他無量過

然除一一過

亦須經劫海

 

於我若未見

除過精進分

墮無量苦處

我心豈不碎

 

我應斷除自他無量的過失。以時間而言,即便斷除一一過也需要經過海量劫,而我卻連一分斷過的加行都未開始,若因為無法忍受修其對治,從而墮入無量苦處,我豈能不心碎?

 

為了圓滿廣大資糧必須行種種難行,而我對此全無勇氣,又怎會有廣大的資糧?所以說一定要生起勇氣。

 

根本頌(3536

我應當成辦

自他眾功德

然修一一德

亦須經劫海

 

我卻未曾修

少分彼功德

無義耗此生

我實太荒唐

 

在成辦功德這方面也是一樣,無量的功德要透由無量劫的串習來成辦,但是我心中想要修行的勇氣卻如此低劣,這樣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一定要生起具力的勇氣,要自己激勵自己。這個要透由何等因緣才能獲得的暇滿,我卻讓它全然無義,這真是太荒唐、太奇怪了。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5)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5

 

 根本頌(24

醫王尚不用

尋常療病法

以溫和妙方

治無量重病

 

善巧具大悲的佛薄伽梵由宣說不墮二邊的道來引導所化入道,這是善知方便、善於調伏的做法。佛陀並未一開始就對初修業者講捨身等難以想像的學處;即便是講智慧的修行,也並未一開始就對非器者講一切法皆自性空,而是只講粗的補特伽羅無我,有時還會講有我。接著漸次往細處走時,才談到有各種粗、細的法無我──談到了二取空的真實義,更細的則是講了名言中不破自相,但勝義中無自體性,而經典中究竟的意趣則是一切法唯是由名言力而有,並非以自體有──這些講法都是在見解上配合所化有情的智慧來做有次第的引導。講修道的次第時,也並未對初修業者講你要擔負一切有情、要成辦佛果,而是講了暫時的種性決定,說只要獲得聲聞或獨覺阿羅漢果位就是得到了最究竟的果;等到所化有情的心量漸漸增長,才對他們說究竟一乘。這是一種善巧引導的方式,佛陀並未說一個如刺燒等的粗暴醫療方法,而是講了一個善妙的、有次第的修心引導。

 

根本頌(25

導師亦先施

蔬菜等食物

於此串習已

漸能施己肉

 

比如以供養而言,首先供無主物;供有主物時,也從只供水開始;同樣,於布施時先布施自己吃喝剩下的殘食給螞蟻,先這樣布施來修心,待漸漸心力增長,就要修學布施自身的肉、自己的命。

 

若問:捨肉的界限是什麼?則說:

 

根本頌(26

若時於自身

生如菜等心

爾時方捨身

於彼有何難

 

透過修學殊勝的智慧與方便,待心量漸達高處,開始直接捨肉時,即便身體有苦,內心也不會感到苦;若智慧與方便的修行繼續依次第增長,最終就會達到即便施身也沒有任何苦,如《上師相續論》所說:「聖者死病及,老苦從根斷」,這是與凡夫不一樣的。若能依次第修心而一直串習,到了需要布施身、命或受用時,就不會有任何困難。難與不難取決於是否於心串習,這一點非常清楚。「久習不成易,此事定無有」,如同此說,若串習,沒有事情不會漸漸變容易。

 

而且,因為有智慧與方便的不共功德,所以:

 

根本頌(27

斷惡故無苦

善巧故無憂

惡業邪分別

損害其身心

 

因為斷除了惡因,所以沒有身苦;因為了解真實義以及有大悲心,因為智慧與方便有這般殊勝的功德,所以心裏也無任何不悅。若心中像我執這樣的貪著與愛執很強烈,則自己即便只受到微小的傷害也會無法忍受;菩薩則不同,即便會有之前所造惡業的果身苦,但是因為修學智慧與方便之道,等到漸次證量夠時,就不會有苦了,就如《寶鬘論》所說:「彼既無身苦,心苦云何有?」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4)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4

 

 根本頌(14            

應依人身筏

度脫大苦海

此筏難復得

愚者勿貪眠

 

獲得如舟船般的殊勝賢善所依身時,就要依此來度脫大苦海因為這樣的舟船以後很難再得,所以要呼喊著「喂!愚者」來叫醒自己──有這麼好的機會時,不要耽著於睡眠與懶散所帶來的快樂滋味,應不分晝夜地精進,這是教誡所說。

 

根本頌(15

棄勝喜正法

無邊喜樂因

何故汝反喜

散掉等苦因

 

棄捨喜樂的因──無邊的勝方便勝喜正法,又因為身語意暫時的掉舉以及綺語散亂而去喜歡遊戲玩樂這些苦因──這樣做毫無意義,所以為何要喜歡這些?不應該喜歡這些。

 

那麼,若想:要如何精進?

 

根本頌(16a

無怯資糧軍

專修令自主

 

打仗時首先要有自信與勇氣,也就是要不畏怯,然後還必須準備兵器、鎧甲與補給;同樣,加行時要積聚資糧大軍,正行時要把武器不多不少地運用起來,像軍隊戰鬥般,用正知正念之慧這樣的兵器做為所斷的正對治,最終戰勝彼方。如是透過斷除那些障礙我們進入善的粗重來戰勝它們,從而得到對身心自在的果。「令自主」的段落講了四個內容。

 

根本頌(16b

修自他平等

及自他相換

 

此處講到修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好像是在第九品的解釋裡,有人解釋說這個與此處的內容不合,應該是偽造的。我想詳細的內容雖是在〈禪定品〉講,但是因為精進也需要這些,所以就提了一下。

 

然後講如何去除怯弱的懈怠:

 

根本頌(17a

不應畏怯說

我豈證菩提

 

不論對法或世間的應做之事,我們都不應怯弱,所以學習佛法要有勇氣與信心,應如當先賢所說:「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依山洞」,以及「出於人群,入於狗伍,獲得聖位。」密勒日巴尊者最初於札嘎達索修行時所作的證道歌是非常強大且決絕的法語,例如:「我樂不被親友知,不樂不被敵者覺,若能死於山中屋,瑜伽士心得滿足」,必須是像這樣才行。

 

我要講一個故事:西元1980年初我和一位從藏地來的人談話,他講到漢人他們有武器、有計謀、人多勢眾,他這樣講時,看起來很怯弱,似乎連大氣都不敢喘的樣子;又有從朵玫方向來的一位老僧,他談到漢人的惡行,我問若以一敵一會是如何?他就說那樣可以勝過。人的勇氣與信心會有如是差別,真是奇特。

 

根本頌(17b

如來諦語者

說此真實語

 

為何不應怯弱?唯說利益語與諦實語者如來於《妙臂請問經》說如是真實語:

 

根本頌(1819

所有蚊

如是諸蟲子

若發精進力

亦證無上覺

 

況我生為人

明辨利與害

若不捨覺行

何故不證覺

 

所有的蚊、蜂,以及像這樣的各種昆蟲,它們若能發精進力而努力,即便是需經無數劫才能得到的難得無上果位也能得到;像我,現在生為很好的種性,不僅如此,還有善知識為怙主,並且知道善惡取捨之處,當此之時,若能不放棄菩薩行而如理修學,又怎會不能得菩提?一定可以得到。

 

根本頌(20

若言我怖畏

需捨手足等

此未辨輕重

愚故徒自畏

 

若想:要得無上圓滿菩提,就要修學布施頭與手足等,要行諸多難行的菩薩行,所以我害怕、怯弱;則答:無需退弱,修行的輕重難易是由心的差別導致,所以即便在身體上領受同樣的難與苦,也會有能忍與不能忍的差別,因此,是因為沒有觀察、沒有思惟暫時及究竟的利損才導致畏怯。

 

根本頌(21

無量俱胝劫

曾多受截斷

刺燒及割剖

仍未證菩提

 

我們從無始至今都在輪迴,在無數劫的長時裡墮於惡趣,雖然直至今日都在受炙燒割裂等各種輪迴苦,但是這些對證得菩提都未曾有任何幫助。

 

根本頌(22

吾今修菩提

此苦有限量

如為除內疾

應忍刀割苦

 

我今日透由了解取捨處來修學成就菩提的方法,在這個時候,必須接受苦,必須能夠住於少欲知足的禁行而行種種難行。此外,捨頭等的苦不但能成辦善果,而且這些苦是有時限的,就像身上中彈極不安樂時,為了治傷就把傷口割開醫治,同樣,這樣的苦一定能成辦遠大的目標。

 

根本頌(23

醫皆以手術

微苦治重病

故為滅眾苦

亦應忍小苦

 

以世間而言,醫生會扎針、炙燒,現在還會動開顱手術、開心手術以及對肺、肝、腎等動手術,會用較輕微的不安樂換取無病痛的安樂,因此,為了消除無邊的大苦而受取少少的苦,這是值得且必要的。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頁面 1 / 18: 123456789101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