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13)

 《寶性論》講記摘要 (13)

20231007第一品 如來藏品

 

(辛二)成立彼義分二:(壬一)成立彼義的正理;(壬二)配合經教。今初:

 

若:既承許有情相續本就具足自性清淨與客塵悉皆遠離的二種清淨,又承許能淨的建立;對此則說:如此即是許有情的心相續既離客塵又不離客塵,這是承許互排相違之正相違的雙方有交集的亂說。

 

也就是說,他派既講有情相續本就具足自性清淨與客塵悉皆遠離的心,卻還要講一個能淨客塵的道,實在是自相矛盾。

 

字詞解釋:

1. 自性清淨:心是自性清淨,因為是諦實空;心若是諦實有,若是如我執所執般有,就不是自性清淨,就會無法離煩惱。心自性清淨不代表心就是清淨的,若心有煩惱,心就不清淨,就有了客塵。

2. 能淨的建立:道或道次的建立。

3. 正相違:此處不是講一般所說的正相違(直接相違),而是講如冷與熱這樣的不並存相違。

 

若說:有情法性的體性雖然無垢染,但是有暫時的垢染(客塵)[1];對此則說:會這樣說,顯然不知正理。你的講法若是指「心的本性與貪等煩惱的執持行相以及實執分別的執持行相皆不相順[2]──這樣的理解雖然是對的,但若說「心的體性無垢」,則這樣的用語有過失,因為:有情的心的體性為有法,應成正等覺,以彼自性清淨的心其自性(體性)離一切客塵故。此因是你所承許。

 

什麼是此段所說的「執持行相」?貪也會執實有,實有執著當然也會執實有,所以此處所說彼等的「執持行相」就是指實有,而心性是實有空,因此,心性不會與彼等的執持行相相符順[3]

 

自宗認為雖然有情的心是自性清淨,但不能說有情的心的自性(體性)是清淨的。這樣的講話方式雖不好懂,但於辨析時是很重要的。

 

又有許勝義諦為「常事」,說它是空掉一切世俗的甚深他空。對此則說:此他空是說勝義諦被「是世俗諦」所空(勝義諦不是世俗諦)?還是說勝義諦被「有世俗」所空(勝義諦上沒有世俗諦)?若是後者,則與你所承許的「勝義諦於一切動靜遍有」相違。若是前者,則失壞你所許的「堪示甚深他空之所化是究竟的最上根器」,為何失壞?因為這個最上根器,先是懷疑勝義諦這個常事是世俗諦[4],接著還需斷除彼疑,是這樣一個所化。

 

若說:他空是指「世俗不入勝義諦之真實(真實性)」之義;對此則說:

(1)    彼義若是指「瓶等世俗不成常事」之義,則聲聞經部宗等也應懂甚深他空,因為他們能以量懂瓶等是無常,不是常事。對此你若承許,則會失壞你所許「大中觀師才能懂甚深他空」的說法。

(2)    彼義若是指「瓶等不是諦實有」之義,則,既然瓶等諦實空即是自空之義,為何要稱彼義為他空?若說瓶以瓶空才是自空,說瓶等世俗諦如妄念、如兔角,則,因為這種說法相當於說瓶等世俗諦不是量的境,所以這種主張是損減一切世俗的究竟斷見;而損減世俗,必然也損減了勝義諦,因為若世俗諦不是量的境,勝義諦也不會是。

(3)    彼義若是指「瓶等不是勝義諦」之義,則因為瑜伽行諸師(唯識師)也承許瓶等不是勝義諦,如是彼等也成了通達究竟真實義的大中觀師。

 

若說:勝義諦須以修習通達,不能以分別聞思觀察;對此則答:勝義諦確實須以修習現證,但若彼不能以分別聞思觀察,則於可宣說勝義諦的所化前,就應無法講說勝義諦,如是佛亦應無法對所化有情宣說《般若經》。

 

(壬二)配合經教分三:(癸一)示《十地經》所說;(癸二)配合《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癸三)配合他經。今初:

 

有情的心以及其有垢真如,因垢染不淨,而以修對治力漸次淨垢,由此緣故,《十地經》中以淨治純金喻,於菩薩十地說漸次淨治見所斷、修所斷之理,以此講令有垢真如漸次轉變為無垢。

 

(癸二)配合《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分三:(子一)承啟;(子二)說喻;(子三)喻義結合。今初:

 

《聖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在宣說如來的事業後,說不淨的吠琉璃寶之喻。

 

(子二)說喻:

 

譬喻如下:

「善男子,譬如善巧寶師,善知淨治珍寶之理門,自寶山中取不淨寶,以利澀鹽水洗,此以粗髮織物揩磨淨治。不以為足而捨精勤。其後復以辛味飲食汁洗,次以毛氈揩磨淨治。不以為足而捨精勤。其後復以大藥汁洗,次以細軟布揩磨淨治。清淨離垢,方得說言大吠琉璃寶。」

 

(子三)喻義結合:

 

「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知不淨有情界,知已為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可厭,令彼諸樂生死流轉之有情發起厭離、入聖法毗奈耶。」

 

譬喻中的三個次第可以用來講引導所化由小乘進入大乘的次第:如來於第一次第是講能熟道,於第二次第是講能斷道,於第三次第是講進入大乘以及證得佛果。見道和修道是能斷道,見道由空正見斷見所斷,修道由空正見斷修所斷;要生起如是能斷道必須先成熟相續,如來為此講說無常、苦、空、無我(獨立自主實質有的我空)、不淨、生死可厭、輪迴苦等等,令愛樂生死流轉的有情發起厭離,成為適合修行之身,這是第一個次第;接著如來就由空、無相、無願門講自性空的空性,令斷煩惱障,證阿羅漢,這是第二個次第;接著就要令轉入大乘並最終成佛,這是第三個次第。說上述三次第,是為了成立究竟一乘。

 

此三次第也可以用來講引導直接進入大乘者的次第,詳見後述。

 

字詞解釋:

1.     毗奈耶:或指律或律藏,或指由三學調伏心。此處指後者,也就是說第一次第是要令所化心續成熟,亦即令彼生起出離心[5]



[1] 自宗則主張有情法性的體性雖然有垢染,但垢染只是暫時的。

[2] 老師另譯,與江波所譯不同。

[3] 本段為老師補充說明。

[4] 依此處他派所許,只有勝義諦是常事,瓶等世俗諦則不是。

[5] 老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