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龍樹菩薩理聚六論介紹


龍樹菩薩寫了非常多書,著述範圍廣泛。有與外道共通的、五明方面的,如《方便百論》等;內明方面(即佛法方面),有屬於顯乘、密乘二方面的著作。空性方面的論著,可分為教證與理證二類。教證方面是說,用教來證明中道是了義的。像《集經論》是引《十萬般若》、《菩提藏》等佛經,來證明所講的內容,因此稱「集經」。《集經論》中只有結論,其他全部都是引文。另一者是理證,理聚六論《中論》、《迴諍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寶鬘論》,是用正理來抉擇了義。「理聚」的意思是裡面有很多正理,用很多理由來證成,使他人不得不接受。其他讚頌,如《法界讚》等,雖然也顯示空性,但是就沒有用許多正理來說明。總之,空性方面的論著,既可以分為教證、理證,也可以說理聚、非理聚。
理聚六論可以歸納成:第一、顯示遠離有無二邊之緣起真如,即講緣起性空這部份;第二、顯示由遠離二邊的中道才能斷除輪迴。也就是將六論分,境方面空性,與具境方面了解空性的智慧。其中有四本書是講境這個部分;《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是講具境這個部分。
講緣起性空這部分又分二:一、《中論》、《精研論》講沒有自性、沒有自相(或破自性有、破自相有、破實有)。二、《七十空性論》、《迴諍論》講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一切法都是有的。總結起來,四本書講的是:諸法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是存在的。
《中論》與《精研論》破有自性,分所立與能立來破。有部、經部、唯識宗這三派叫做實事師,即宣揚實有的三個宗派。他們宣揚實有時,也不是喊有實有而已,會講很多的理由。因此有所立實有,與能立-建立實有的理由。《中論》是破所立,有部、經部、唯識宗會說諸法有自性、補特伽羅有自性,《中論》會破這個。《精研論》是破能立,有部、經部等會講一些理由,《精研論》針對這些理由(十六句義)來破除。
《中論》有二十七品,二十七品都在破自性有,其中第一品破自性有時說:「如諸法自性,不在諸緣中。」此時,下部就諍辯說:「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即若諸法不在諸緣中,就沒有了,你講的話也就沒有了,你就破不了我。為了回答這個諍,就寫《迴諍論》。在其中就談到:自性空的語句是緣起法,雖然沒有自性,然而能破所破、能立所立。對於無自性宗(中觀宗)來說,能量所量、能作所作,皆應理;於有自性宗,能量所量等不應理。這個說明《迴諍論》來自第一品,是第一品的附帶說明。總之,《迴諍論》來自於《中論》第一品,講無自性。無自性之意是緣起的意思,因為是緣起,所以能破所破,能量所量等,都是應理的;反而如果有自性,這些都會變成不合理。難道《中論》沒有講這些嗎?其實《中論》也講了,可是沒有特別講破立、能作所作皆應理。如果點出來講,就能破除「此宗立自宗不應理」的懷疑。
《七十空性論》是來自於《中論》第七品,講的是緣起。《中論》第七品中有:「若夢境幻化,如於乾闥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毀壞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寫了《七十空性論》,所以《七十空性論》也是《中論》之餘論。第七品破有自性的生、住、滅,此時他人諍論說:佛典說有生住滅,所以你說沒有生住滅自性不對。對此,《七十空性論》答說:「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即佛講了生住滅、勝劣等,但這是以世俗的觀點而說,並非以勝義的觀點而說。《七十空性論》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又說:「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間名言,施設一切法。」即說只有緣起自性空,才是事實真理之勝義,因此生等一切都由名言安立。《中論》:「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這個雖然也是在說自性空是勝義,生等是名言。但如果不像上述那樣講說,還是無法遣除懷疑「名言有之義即是由名言立有」;及顯示若自性不空會有許多正理上的過失,而安立無自性;及難以了解一切悉由名言安立,於其上之一切能作所作皆合理,為通達這些而造《七十空性論》。
總之,破自性有而通達自性空很難,但了解名言有這個層面更加困難。我們一聽到「名言有」、「只是名言有」、「只是分別識前面有」,就聽成只是概念的、不是事實。但是唯名言安立的「唯」,遮的是自性有,遮的不是事實。什麼是名言安立?名言安立講的是沒有自性的這種安立,並非只是概念。所謂的自性空,就是在境上、在因緣中找有沒有自性,找不到,那就叫自性空、自性沒有。雖然找不到自性,但不能說該法不存在。只是名言有的「只是」,要排除的是自性有,但我們卻常常排除一切存在,所以名言有這個部分非常難以建立。
以上是《正理海》的解釋,教科書中還會說到《七十空性論》與《迴諍論》是類似總與別的關係。雖然沒有自性,但名言上可以有能作所作等,為了講這個內容而造《七十空性論》。《迴諍論》也是解釋「雖無自性,但名言上還是可以存在」這個內容,但是是特別的。即他人說:若無自性,你破我的這個語言也是無自性,所以也就破不了我,為了回答這個而造《迴諍論》,說:我破你的這些語言雖然是自性空,但還是可以破你的諍難。也就是,雖然自性無,但還是有名言。因為有名言,所以名言中的項目破立這些方面還是可以存在。所以《七十空性論》與《迴諍論》類似總與別。
由《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顯示由遠離二邊的中道才能斷除輪迴。如《六十正理論》:「有故不解脫,無不離三有。」此說墮有無二邊就無解脫。「知有事無事,智者得解脫。」說知道諸法自性空,才能從三有中解脫。「有事」指的是輪迴,「無事」指的是涅槃。他人說:經說有事則輪迴,無事則解脫,故輪迴與涅槃是有,而你說輪迴與涅槃無自性,不應理。自宗回答:我們講有,是隨順凡夫的名言識執著的那個境而說有,不是針對聖者見真如的智慧而說。
了解生死輪迴無自性生之慧,在成就阿羅漢果時,現證滅諦,稱為「得涅槃」。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建立自性成立的盡煩惱、蘊等,現證滅諦涅槃及盡煩惱、蘊等皆不應理。這在宣說小乘涅槃的經義中也是如此講說。小乘宗義者(下部)不認同要由通達自性空的智慧獲得涅槃,也不認同涅槃法必須安立於自性空。然而小乘佛經所說的涅槃,也是真正的涅槃,因此事實上要從自性空來理解。也就是,以應成派的觀點而言,涅槃屬空性,因此下部所說的涅槃,在應成派看來,都沒有解釋到真正的涅槃。小乘佛經所說的涅槃,是真正的涅槃,下部所說的,並沒有真正解釋到涅槃。
《寶鬘論》說:信心是獲得增上生的能立,以信心做為因素,而成能得解脫智慧的法器。也就是,當了人才會有培養智慧的機會,成為智慧之器,這樣才有機會了解空性。了解我、我所是實有空,由此而會知道五蘊是沒有實有的,這樣就會斷除我執。如果仍有對蘊的執著(法執的部份),輪迴亦無法滅除。由無見墮入惡趣,由有見流轉善趣,因此要解脫必須要懂空性。「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意思是說補特伽羅是依於六界和合安立而有,所以是離一異,不是實有。在六界中怎麼找補特伽羅都找不到,所以補特伽羅是安立在六界上的,五蘊、十八界以此類推。
只有了解空性的智慧,才能讓眾生成佛或解脫,為了講這個,就寫了《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在《正理海》中,此二者並沒有多做區分。但寺院的教科書裡,《六十正理論》講的是,要斷煩惱必須要證得空性,只有證得了空性,才能夠走上解脫之道。無論是修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都是如此。也就是講了解空性的智慧是三乘的必修。《寶鬘論》則說了解空性的智慧是成佛的必需。因此《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有點類似總與別,前者是談不僅要成佛,即使要解脫也要空正見,後者則是講空正見是成佛的必需品。
《六十正理論》與《寶鬘論》雖也破人法自性,顯示空性,但比較特別講要出離輪迴,須依不墮常斷二邊中道。《中論》與《七十空性論》雖然也說通達真如的道能夠滅無明,滅了無明之後能滅其餘十一支,然而主要抉擇的是緣起真如之境,並非主要說通達緣起真如的具境為解脫之因。這二者比較起來,破自性有的部分比較難,這個才是重點。
總之,《中論》、《精研論》廣破他宗的所立、能立,顯示緣起空性。對此,他人會說:這樣的話,破他宗的所破、能破都不應理,所以無法破他宗、立自宗。為回答此諍,說一切能作所作於自宗都應理,而造了《迴諍論》。以破立所抉擇之緣起無自性義講的是勝義諦,一切種種以名言安立者為世俗有之義。也就是名言安立中有一切能作所作,不要把名言安立當成什麼都沒有。世間一切能作所作是名言安立的,這個部分由《七十空性論》顯示。《六十正理論》和《寶鬘論》說了解二諦的智慧不要說是成佛,連解脫也不可少。所以,龍樹菩薩的這些論著給了我們能見大小二乘心要的眼目,恩慧極大。六本書中又以《中觀根本慧論》最殊勝,因為由無邊理路門,讓我們確定甚深義-空性。
以上介紹了龍樹論著,最主要介紹理聚六論,六論中最主要是《中論》。《中論》叫做《中觀根本慧論》,重點在「根本」一詞。為什麼?因為六論中,是以《中論》為根本而出現了其它五本書。像前面談到由第一品中出現了什麼論著、由第七品出現了什麼論著,由此《中論》才變成根本。
總結來說,理聚六論中,《寶鬘論》、《六十正理論》是講具境方面要用了解空性的智慧來解脫、成佛,其他四本是在講境的方面空性。我們會說緣起性空,《中論》、《精研論》講空性這個部分,《迴諍論》、《七十空性論》講緣起這個部分。講空性的部分又分破所立與破能立來講。講緣起時,整體上說緣起是合理的,這個由《七十空性論》講。特別講其中的遮立這個部分是合理的,由《迴諍論》講。以宗喀巴大師的解釋來說,只說了:這六本書中,有四本是講什麼,有二本是講什麼。四本書中,又有……。將《七十空性論》與《迴諍論》說成是總別的關係等這樣的觀點,是出現在後代的教科書當中,《正理海》本文並沒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