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00)
第七品 精進
根本頌(1)
忍已當精進
精進證菩提
無風燈不動
無勤福不生
若能如上所說地修好忍辱,就能夠生起安受苦忍及耐怨害忍,並且由此修精進。忍辱修得好,就能夠消除許多精進的違緣。為了讓善功德越發增長,具忍辱的修行者必須修精進,其理由是「精進證菩提」──若有精進就可以輕易獲得菩提,就像燈火與樹葉於無風處不動;若無精進,就不會有福慧二資糧。那麼,精進的體性是什麼?
根本頌(2a)
精進即喜善
「精進即喜善」,精進的作用是喜歡成辦善業,亦即僅僅刻苦努力並不稱為精進,要把精進理解成:為了成辦某善法而努力的心所。因為必須了解其相違品,所以講:
根本頌(2b)
說其相違品
懈怠耽惡事
畏怯而自輕
「懈怠」的梵文「阿拉撒壓」是「不結合」的意思,所以是指身心不堪的懶惰,包含了耽著於樂的懈怠,以及沉迷於那些不值得的、不應當的事的耽著劣事的懈怠,以及認為自己不行的退弱的怠惰,也就是退弱自輕的懈怠。
根本頌(3)
貪圖懶散樂
由貪嗜睡眠
不厭輪迴苦
遂頻生懈怠
斷除懈怠要從了解其因來斷,所以,什麼是產生懈怠的因?一方面不精進於善而心悠閒地懶惰,喜歡這種樂的滋味,二方面貪愛睡眠,三方面對輪迴無厭離,這些就成為生起懈怠的因。《大疏》雖然分拆此三別別解釋,但若連結此三則是:因為對輪迴的苦沒有厭離心而生懈怠──因為對輪迴沒有厭離心而引生對懶惰之樂的貪以及對睡眠的貪,而這兩種貪愛又會障礙生起出離心,由此便引生懈怠。「若誰對此無厭離,如何對寂有敬心」,若對輪迴苦沒有厭離,便不會設法去除,這樣對息滅痛苦的解脫樂怎會有恭敬心?不會有。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