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9)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9

 

第九品 般若

 

 根本頌(1

此前諸支分

佛為般若說

故欲息諸苦

應生實性慧

 

「諸支分」或解釋為布施等餘五,或解釋為禪定,有這二種方式。(依第一種解釋)從布施到禪定的修行這一切都是佛薄伽梵為了令心相續中生起究竟的智慧而說。

 

此中,所說無常法類是趨近真實義,所說粗分無我法類是要進入真實義,所說細分無我則是已進入真實義──如同此說,整體上,心續中生起空正見並不需要有布施波羅密多等為助伴,此與吉祥佛護、月稱阿闍黎以及寂天阿闍黎的意趣完全相同。這是因為他們說聲聞與獨覺聖者斷除自所應斷見所斷與修所斷時,必須依空正見來盡除,所以,若只是要在心續中生起空正見,並不需要布施度等方便的實踐為助伴,不僅如此,若只是要斷除煩惱障,也不需要這些方便為助伴。

 

那麼,前面說的是怎樣的智慧呢?總的來說,智慧有多種,例如有明瞭五明、通達世俗的智慧,也有明瞭實相、通達勝義的智慧。其中,能對治所知障──輪迴的根本諦實有執以及它留下的習氣──的通達空性的正見或通達如所有的智慧是智慧中最殊勝的,而此處所說的正是通達如所有的智慧。此復,要對治所知障,僅只是止觀雙運的智慧並不夠,還必須有廣大的福德為助伴才行。

 

為了所為義有情眾而要現證無上圓滿菩提果位,所知障是其主要障礙,為了現證為其正對治的無上智慧,就需要「諸支分」為助伴,亦即需要福德為靠山,故而說:「此前諸支分,佛為般若說。」因此,欲求息滅自他一切苦者應生起這樣的智慧,此處如是教導。

 

此復,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說:「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佛薄伽梵所說一切法都是為了成辦所化有情暫時的增上生和究竟的決定勝而說的方便。決定勝又分為解脫與一切遍智二種,成辦其中任一種都要以空正見成辦,不論盡除煩惱障或所知障,都需要長時串習空正見,這很重要。薄伽梵所說的方便品內容都是為了智慧而說。即便只是成辦聲聞或獨覺菩提果,也要透由以方便為助伴的方式來修智慧,單靠不被方便攝持的智慧是行不通的。即便沒有菩提心或承擔他利的心,即便只是想自己脫離輪迴、證得解脫果,也必須基於出離心所引發的禪定的諸多功德,以及修學戒除身語過患的律儀戒等自道所說的三學,才能盡除煩惱。方便分的支分很多,有各種各樣,這些都只是為了獲得解脫、為了智慧而講,就如《緣起讚》所說:「彼為涅槃故,尊無不趨寂。」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8)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8

 

根本頌(178)

最終成灰燼

不動為他牽

怖畏不淨身

何故執為我

 

這個身體無論有多好終究只會成為灰燼自己動不了只能由外面的風牽動也就是若自己的心識不再執彼為我的彼即毫無自主只能由他緣牽動。或解釋為:(身體)最終會變成灰燼,現在也唯是由風心主宰而動,身體自己是動不了的;與風心分離之後,身體就成了屍體,不會動,要靠他者來搬動。帶著屍臭的不淨身,即便一秒鐘也讓人受不了。像這樣的身體,是令人心生極大畏懼之處,為何要將它執為我?不應貪著它。

 

根本頌(179)

無論生與死

皮囊有何用

豈異土石等

何故不除慢

 

無論生與死這個不淨的機器都對我毫無益處與土石等毫無差別,所以為何不除我慢應去除我慢

 

根本頌(180)

奉承此身故

集諸無義苦

後隨起貪瞋

如樹身何為

 

心你不論如何愛護服侍此身也只會積集無義的痛苦,繼而對有益此身及有損此身的親與敵生起諸多貪瞋。然而,即便自己為了此身不顧諸多惡與苦身體這方面也不會念恩報恩,就像棵,所以何必貪著這樣一個身體不應貪著

 

根本頌(181)

吾細心守護

或為鷹等食

身既無貪瞋

何故愛此身

 

與樹一般的理由是:此血肉之軀,不論是我以飲食長養,或是之後被鷹等吃掉,這個身體對珍愛長養自己者都沒有貪,對吃掉自己者也沒有瞋,因此,既然這個身體自己沒有自尊心,也不能愛自己,我又何必貪著它?不應貪著。

 

根本頌(182)

毀身彼不瞋

讚揚亦不喜

身既無所知

何為彼費力

 

比如一個人被我們利益卻不回報,即便傷害他也對施害沒有感覺,此時我們就會說對他或好或壞都沒有差別;同樣,從身體自己方面來講,傷害它不會生瞋,稱讚它也不會高興,既然它不明好壞,我又為何要這麼辛苦?自己跟自己用這種語氣講理若要與煩惱鬥,就要以無邊正理來爭鬥。

 

根本頌(183)

若人喜我身

則彼為吾友

眾皆愛己身

何不喜他身

 

若說:這個身體雖然不明好壞,但是喜歡這個身體的心或我就是此身的親友;則說:所有具身者都喜歡自己的身體,所以何不把他們都當作我的親友,然後喜歡彼等一切身?

 

根本頌(184)

故應無貪著

為眾捨己身

此身雖多患

善用如工具

 

因此,不應貪著自身,應該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放棄毫無意義的身體而去取心要。此身雖是不淨的自性等眾多過失的來源,但是因為可以依靠此身成辦與生起諸多功德──比如農具雖不重要,但為了農事順利,還是需要使用農具──所以,同樣,對此身也應善用如工具。

 

根本頌(185)

故愚行已足

我當隨智者

憶不放逸言

力退昏與眠

 

因此,我們一直以來沒完沒了的愚行到此已經夠了,不要再那般行了,現在我要追隨智者菩薩的腳步──憶念不放逸的教授,專一精進愛他勝己的菩提心,為此去除眠與昏沉。

 

根本頌(186)

如大悲佛子

安忍合宜行

若不恆勤修

吾苦何時了

 

依過往具大悲佛子的事業傳記借鑒他們如何發心、如何在修學學處時生起安忍這個對治力,從而圓滿自他二利;與他們一樣,我也應不分晝夜地修學。若不晝夜無間斷地修,我的苦何時才會有盡頭?是不會有盡頭的。

 

根本頌(187)

為盡除諸障

迴心避邪途

我於正所緣

恆常入等至

 

此是〈禪定品〉,所以談到要消除眠、昏沉、悔與掉舉等障礙,若離開當下的所緣,或因為流散掉舉而散動到其他境,心不能持續安住於先前安住的所緣境,就要重新把它拉回來──於當下要緣的正所緣,我應剎那也不動搖地恆常住等至。

 

釋品名:《入菩薩行論》第八品〈禪定〉。

 

以上是由自他相換之門講修菩提心,此品至此圓滿。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7)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7

 

 根本頌(169)

昔遭汝所摧

然今我已知

如今汝何往

將除汝傲慢

 

回想與我愛執之間的怨仇:你這個我愛執之心雖然一直以來想要自己快樂卻因為對樂因愚癡而自然地毀了我,現在這樣的時間已過你已經不能再欺騙我毀我,現在我依靠著大乘經論以及大乘善知識的恩惠,已經了解並見到了我愛執的過失與罪惡,所以現在我愛執你要往哪裡去?從無始至今,放任自己認為我最大、我比誰都超勝、誰都治不了我──應盡皆去除這樣想的傲慢。

 

根本頌(170)

仍念求自利

此心應捨棄

我售汝於他

莫哀應盡力

 

你這個我愛執仍想求自利現在要捨棄你這樣的想法,要由自己的三門盡己所能地將我愛執等一切一起賣給他有情,因為已經是他者的,所以你不要傷心而應盡心盡力。

 

根本頌(171)

若我稍放逸

未施汝於眾

則汝定將我

棄予地獄卒

 

若正念衰退而放逸鬆懈不將我愛執你交給有情還繼續執你為我所則你一定會將我交給獄卒除此之外別無可能

 

根本頌(172)

汝亦曾屢屢

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恨

摧汝自利心

 

如是你於長時屢屢置我於痛苦的境地,使我長時受苦,所以從現在起,我會回想從過去乃至今時你禍害毀滅自他之仇,決定絕不再受你擺佈,要努力摧毀你這個思自利的心。

 

根本頌(173)

若欲己喜樂

不應獨自樂

若欲守護己

則當常護他

 

若自己希求圓滿的喜樂就不要重視愛執自己若自己不欲三有輪迴的苦與寂滅邊的苦想要保護自己免於那些苦就應恆常守護他有情

 

根本頌(174)

倘若於此身

越殷勤守護

則越易退墮

成極脆弱者

 

有多重視此身就會有多脆弱,變得不能堅忍。

 

根本頌(175)

如此退墮者

大地一切物

亦難令滿足

誰能滿其欲

 

如是變得脆弱從而變得全不知足時即便以一切圓滿填滿大地也不能讓他滿足誰也不能滿足其欲望

 

根本頌(176)

無力復貪求

煩惱失善意

若人無所求

圓滿無窮盡

 

儘管沒有能力滿足欲望,卻由對五欲的貪愛而讓自己煩惱;對於妨礙得到所欲者,也由對彼生瞋而讓自己煩惱。因為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僅不高興,連利他心及善心也會衰損,所以有很大的過失。

 

根本頌(177)

身欲增長故

莫令有機趁

不執悅意物

實乃勝妙物

 

若完全不觀待身體與受用心中只有利他的想法,則會生起無盡的圓滿所以不要為了身體而讓對眷屬受用的貪欲有機會增長,因為依此會造各種業而有大過。凡是對悅意之物全不貪著者,就如「知足門房內,富者安穩睡」所說,若知足則富有,若不知足,則不論多有錢,也會一直喊餓,所以少欲知足真是個好東西。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