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134)
根本頌(140)
劣等視為我
自身換為他
以無分別心
修妒競慢心
比自低劣者、與自相當者以及較自優勝者,將此等有情置於一邊,並將自己想成一坨我愛執,置於另一邊,如是自己正直地觀察時,自己的心會更接近廣大有情這一邊。自己待在前說三種廣大有情這邊,觀原本的我是連菩提心的邊都沒沾上的一坨我愛執,緣彼為較優勝者來修嫉妒,緣彼為相等者來修競爭心,緣彼為較劣者來修我慢,若如是修心,使其明現,就容易於心現起,並且對修心很有益處。若這樣修,則對原本的我會深深生起「自己怎麼那麼可憐!」的對自慚愧的心,這樣修是很有力的。「以無分別心」是指心專一。不能認為這個想法只是自己隨意造作的想法,要緣著這個一坨我愛執的我,緣彼我為優勝者而修嫉妒,緣彼我為相等者而修競爭心,緣彼我為劣者而修我慢。
其中首先修嫉妒如下:
根本頌(141)
彼受敬非我
我得不如彼
讚彼呵責我
彼樂我受苦
自己站在眾多有情這一方,面朝只考慮自己者那一方,彼我貌美且身強力壯,裝飾莊嚴且財物受用圓滿──心中如是明現。見彼為了自己的快樂而殺生、邪淫、離間、說謊,看到這些過失,心中便自然感到不悅。另一方面則要想可憐的眾生缺衣少食。「彼」指兇狠殘暴的我──這一坨我愛執唯獨考慮自己的樂,這樣一個不公正的力弱者,受眾人恭敬供養,而我們則非恭敬供養處,處於可憐的境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實在不應如此。我們與彼我不同,得不到能夠產生快樂的資具,且彼受他人稱讚而我們受訶責,彼樂而我們受苦,若念及此,則:
根本頌(142)
我須做諸事
彼安逸度日
世間盛讚彼
傳我卑無德
我等做低賤諸事,而那個成為一坨我愛執的我則快樂地生活;彼於世間享盛名,我等則以卑劣無德聞名。若如是想,委實難以忍受。
我等不應怯弱之理如下:
根本頌(143)
無德何所為
我等應具德
彼較某人劣
我亦勝某人
現下我等雖以無德聞名,但不必因此畏縮怯弱,因為我們都有如來藏的功德,所以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成辦功德的,且勝劣也是觀待而有,若不觀待,則無勝劣。
根本頌(144)
戒見失壞等
因惑力非我
須隨力濟我
艱苦自願受
戒不清淨、見解拙劣、生病及生活困頓等諸衰損並非因我等本性不好所致,而是由暫時的煩惱力所致,所以是可以去除的。若彼舊我有心利他,就應盡力養護我等,為了我等,即便因難行而受傷害,也應盡力自願承受。
根本頌(145)
然我未蒙濟
何故輕蔑我
彼雖具功德
於我有何益
若我等未蒙養護,為何還輕蔑傷害我等?不應如此。這般秉性的功德對我等有何益處?(沒有,)因為那不過是心懷自利、卑鄙低劣的行為,而我們都是具有如來藏的功德的。
根本頌(146)
無愍眾生陷
惡趣猛獸口
向外誇己德
欲與智競爭
因為戒及見解衰損而落入惡趣猛獸之口,對於這樣的有情眾生毫無悲憫的這一坨我愛執,彼對外現出有功德的樣子,還以慢心而欲與智者競爭。以上是修嫉妒之理。
根本頌(147)
觀待等我者
為令己勝故
縱諍亦必謀
利養與恭敬
雖然在數目多寡上有差別,但若從各種條件來看,雙方是一樣的,所以觀待此點來修競爭心。第二句若不是「གང་་གིས」而是「གང་ལས」,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了要讓自己勝過那個成為一坨我愛執的舊我,即便相互諍論也在所不惜,想盡辦法一定要努力讓自己勝出。
根本頌(148)
極力於世間
彰顯己功德
而彼所有德
不令世人聞
於世間彰顯自己的功德,就像二個同類型的商店,為了讓自己的生意比另一家更穩固、更好而大力宣傳自己,同樣,要讓世間誰也不會聽到那一坨我愛執的功德。
根本頌(149)
復當隱吾過
受供而非彼
我今得利養
受敬而非彼
為了競爭,要隱藏自己的過失,使其供養我等而非供養彼──要修這樣的心;又使我等現今就善得利養,使他者恭敬我等而非恭敬彼。
根本頌(150)
吾喜旁觀彼
長時遭劇苦
令受眾嘲諷
相互做訶責
我們要高高興興地長時觀看與我等相等的那一坨我愛執遭受劇苦、沒有好運,高興地看著那個唯獨想著自利的舊我遭受衰損,並且使其成為眾人嘲諷之處,被交相議論與訶責。
如是已說於相等者修競爭心之理,接著講緣卑劣者修我慢之理。
根本頌(151)
據云彼劣者
敢與我相爭
然聞慧貌財
種姓豈等我
此處「煩惱[1]」要理解為「卑賤弱小」。應想:據說那個卑賤弱小的卑劣者即便沒有勇氣與資格也要來競爭;但與我等相較,彼舊我於多聞、智慧、外貌、種姓與財富等,哪一點能與我等比肩?
根本頌(152)
如此傳各處
令眾聞我德
毛豎心歡喜
喜樂盡享受
讓以上種種與我等不相等之處傳遍各處;他有情聽到我的功德後心生歡喜,盡情享受由此帶來的喜樂。
根本頌(153)
縱彼有衣食
若為我工作
僅予維生酬
其餘悉霸取
那一坨我愛執舊我為我等有情工作時,應只給他足以活命的資具,其餘的都強取奪走。
根本頌(154a)
令彼失安樂
恆常遭禍害
要讓那一坨我愛執的我失去快樂,長時受傷害。
以上講了一個特別的修法:把自己分為新舊二個我,把只考慮自利的舊我區隔開,新我由見菩提心的功德與利益從而站在他有情這一邊,由此修嫉妒心、競爭心與我慢。此法對心確實有幫助。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