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達賴喇嘛於法會最初,常借《中論》禮讚文來頂禮佛陀。於此耳熟能詳之語,實有了解之必要,故依宗喀巴大師之《中論釋‧正理海》略作介紹。
《中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此是《中論》的禮讚文。禮讚文中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它講的是《中論》的內容,《中論》的內容跟它的內容是一樣的。龍樹菩薩為了造造論的因—禮讚文,所以禮讚了與緣起自性空無二無別的這個佛。從什麼方面去禮讚呢?就談到祂無謬地宣說了《中論》所講的一切內容。
禮讚文會牽涉到幾個內容:《中論》的所詮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目的的目的又是什麼?關聯是什麼?所詮就是緣起是八不。目的是什麼?所化有情有不了解了不了義的、有顛倒了解了不了義的、有對了不了義有疑惑的,為剷除這些、如是地了解《中論》的所詮。簡單說就是,讓學《中論》的人如實地了解《中論》的內容。了解八不能如何(即目的的目的)?能獲得解脫(「善滅」)。所詮、目的、目的的目的,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但是是屬於隱密型的,沒有直接講,是間接地講。要得到解脫,就要了解緣起八不,要了解緣起八不就要看《中論》這本書,這個就是關聯—後後者跟前前者的關係。
「善滅諸戲論」要分成二項來講,「善滅」是一個內容,「滅諸戲論」是另一個內容。善滅指的是涅槃,諸戲論指的是八有,滅諸戲論指的是沒有八有。討論「善滅」時就談到:當觀見緣起真如時,止息了心、心所的一切運作。什麼叫做止息了心、心所的一切運作?《入中論自釋》:「由於此智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在《顯句論》中則更清楚說到是遠離分別的心、心所。《顯句論》:「分別謂心行,真實性義由離彼故,是無分別。如經云:云何勝義諦?謂尚無心行,況復文字。」因此,理解起來,說的是止息分別識的運作,而不是完全沒有識。也就是,佛陀有智慧等,可是佛典上有「善滅一切見」的字眼,沒有見就沒有智慧等,難道佛沒有見、沒有識嗎?對照解釋來看,它指的是息滅分別識,而不是沒有一切識。
同樣,談到沒有諸戲論—沒有八有。聖者,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時息滅了八有諸戲論。諸戲論裡頭包括的是什麼?能知、所知等。在聖人看來,難道沒有能知所知嗎?若是的話,我們討論一大堆能知、所知也就不對了,因為不存在?這個要區分開來,是說在根本定前面沒有能知、所知,而不是在聖人看來沒有能知所知,也不是在名言識看來沒有能知所知。聖根本智是現證空性的智慧,現證空性時,這個智慧與所證的空性是無二無別。通常的譬喻是如水裡加了水。水裡若加了牛奶,還有水與牛奶的差別,但在水裡加水,加進去的水與原本的水根本就分不出來。聖根本智與所證的空性無二無別,並不是說別人看到時無二無別,或是名言識看時無二無別,是說聖根本智自己感覺不出來。像眼識看境時,會覺得境在那邊、識在這邊,任何其他的識在了解境時也是一樣,有了解的內容在那邊,了解者在這邊的感覺,了解者與了解的內容不會融洽在一起,所以叫有二現。一切世俗法都是現證自己的智慧以有二現的方式了解的。空性則是現證自己的智慧以無二現的方式了解的。既然無二現,能知、所知就更不會有。這只是說它在聖根本智前沒有,而不是說事實上沒有。就好像說在我的眼識看來沒有任何聲音、在我的耳識聽來是沒有任何顏色、形狀,是可以的。在眼識前面沒有聲音,不代表世界上沒有聲音,世界上還是有聲音。這些差別要弄清楚,否則說「根本智觀空性時是沒有二現、是沒有境的,如此空性就不是境了、空性就不是所知了。」這樣就不對了。
桌子的自性空指的是什麼?從這張桌子的桌面、桌腳等去找這張桌子,是找不到的,所以自己本身上面沒有桌子。桌子是自相空,與聖者了解空性的智慧去找桌子時,看不到桌子,是一樣的,只是用語上的差別而已。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聖者了解空性的智慧看不到」,好像是用聖者的智慧來壓過其他。誰會知道聖者的智慧是什麼?它有沒有看到那個桌子?但是這二個是一樣的,去找,說「找不到」,代表我找不到、你也找不到、佛也找不到,誰都找不到才叫找不到。若只是我找不到,你未必會找不到,這只能說「我找不到」。既然敢說在這張桌子上面找不到桌子,就要承認連佛也找不到。桌子是無自性的,如果桌子有自性會怎樣?會是實有。同樣,桌子如果在聖根本智前面有的話,也就是實有了。剛才是以桌子為例,現在換成生、滅、常、斷、一、異。首先要釐清,生、滅等存不存在?存在。就像桌子存在一樣,生存在、滅存在、常存在、斷存在、一存在、異也存在,這些全部都存在。可是在生本身上面尋找生時,它存不存在?不存在。聖根本智看不看得到?看不到。這個就是「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之意。如此,諸戲論都不存在。諸戲論當然不只有八個,但以八有為主。這八個主要的戲論不存在,其他的戲論也會不存在。這個就是「滅諸戲論」—沒有諸戲論。修這樣的空正見會怎樣?最終會得到涅槃(「善滅」),即能得解脫。
「能說是因緣」:剛才是舉桌子為例,《中論》是以因緣做為題材。這些因緣上面有沒有生、滅、常、斷?有。空正見在這些因緣上面找生、滅、常、斷時,找不找得不到?找不到。為什麼要在因緣上找?因為能在有為緣起上破除八有的話,在無為緣起(常法)上破除八有是輕而易舉的,所以印度的大師們討論是不是實有,會以因緣為主題,而不會用虛空等常法。總之,因緣法具代表性,因緣法若是實有,就會有實有;因緣法不是實有,一切都會沒有實有。
略結上說,禮讚文本身說了緣起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法的是誰?是諸佛。我(龍樹菩薩)稽首禮敬這個佛。為什麼?因為祂說八不,祂是說八不者中的第一。了解八不的話,就能息滅八有,善滅一切的戲論,從而能夠得到涅槃。字面上的意思大概是這樣。後人將它歸納成四個內容:一、所詮,禮讚文的所詮是什麼?是八不。二、目的,講這個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希望聽者能了解此八不。三、目的的目的,了解此八不又能怎樣?就能夠得涅槃。四、關聯,獲得涅槃需要靠了解八不,了解八不需要來看《中論》。
如前所說,聖根本智看不到生滅等,在聖根本智前面是不生不滅。若在它前面有生滅會怎樣?會是實有。他人問:那麼,空性是不是實有?聖根本智看到空性,看到了就會是實有啊!否則看到生滅為什麼就會變成實有?有這樣的爭論。第二、為什麼要特別講生滅等八個?不講六個、七個,九個、十個?難道只有這八個戲論嗎?第三、中文頌文是「不生亦不滅」,但是藏文、梵文是「不滅亦不生」。為什麼先講「不滅」,不像一般說「生住異滅」,先講「生」?
有勝義諦跟世俗諦二諦。什麼是世俗諦?分別名言看到的那些境就是世俗諦。什麼是勝義諦?聖根本智看到的那個境就叫做勝義諦。他人問:如果生滅等出現在聖根本智前面,是不是代表有實有?自宗說:是。他人說:這樣的話,難道你要否決掉勝義諦—空性,因為它存在的話,必須是聖根本智的境?還是你要說它是實有?歷史上有一些人,讀了《中論》,搞不清楚聖根本智到底有沒有看到空性?因為看到了就會變成實有;看不到的話,聖根本智就沒有境了。所以有些人說聖根本智是沒有境的,因為只要有境,就會有實有;有些人說空性是實有。
自宗回答:第一、你沒有弄清楚「觀待聖根本智而言」這句話,才會有這樣的問題。第二、經云:「諸比丘,勝諦唯一,謂涅槃不欺誑法。」佛陀不是說涅槃是無欺誑的法、是勝義諦嗎?(在應成派來說,涅槃是空性,是勝義諦。)既然佛陀說了,你承不承認它的存在?承認。存在的話,它是境,它的俱境是誰?聖根本智。所以你必須要承認聖根本智看到了空性,因為你已經承認了空性的存在。
空性在聖根本智前面,單單如此,就要說空性是實有法嗎?通常會說「看不見就是看到了真正的空性」,這句話在說什麼呢?在桌子上尋找桌子時,桌子到底在桌面、還是桌腳……這樣一直觀察,如果找到桌子,桌子就變成自相有、實有,沒有找到就說明沒有實有。聖根本智看也一樣,它一直看有沒有桌子,看不到時說明懂了空性,反之,若在桌腳等上面看到了桌子,就說明它沒有看到空,是看到了實有。總之,看到什麼就是看到實有,沒有看到才會是看到空性。因此,雖然空性存在於空正見前,但不會是實有,其它的,只要出現在空正見前,都會是實有。
同樣的,空性自己在不在空性上面?也就是分析的主題是空性。如分析桌子在哪裡,找不到桌子,看到了那個空性。接著又分析那個空性,空性是否在境上存在?分析空性時,也會找不到。找不到空性時,又找到了空性的空性,而了解了空性的空性。後面這個空性跟前面那個空性是有差別的,如果找到前面那個空性的話,也會是實有,可是看到後面那個空性不會變成實有。他人就是沒有弄清楚這點,在聖根本智前面有就是實有,然後就直接跳到空性上,說難道空性是實有嗎?或說聖根本智連空性都看不到,因為看到就會變成實有了。
問:戲論有很多,只說緣起八不,數量過少;若只是舉例說明,數量又過多,不需要舉八個,講一、二個就可以了。為什麼只說緣起八不?答:這八個是實事師與中觀諍論之時,認為是實有的證據。如實事師會說苗是實有,為什麼?因為苗會從地出生—生,後來缺了水,它會死-滅。會生、會滅就是苗是實有的證明。這八個是實事師說實有的八個證據,因此,就挑這八個來講。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把所有的戲論都找出來講,也不是單單為舉例才找這八個,所以沒有過多、過少的問題。
這八個中,從本質上來說,有生、滅,有產生與衰敗。從時間上來說,有常、斷,時間上存在,所以是常,這個時間沒有了,是斷。從境方面來說,有來、去,往這邊靠近,是來,離此處越來越遠,是去。從助伴上來說,有一、異,你與他二者是相異的,你自己,是一。這就是數字決定在八個的理由。
藏文「不滅亦不生」,為何先講不滅?生、滅是有次序的,生在先,滅在後,但不生、不滅是沒有先後次序的。沒有自性有的生,也沒有自性有的滅,它們不存在,所以沒有時間上的關係。因為我們習慣於「生滅」—先講生、後講滅,為了讓我們清楚不生不滅是另外的情況,故意倒過來講。
此處是在整體上做解釋。「我稽首禮佛」,這是禮敬。向誰禮敬?佛陀。由誰禮敬?龍樹菩薩。以怎樣的方式禮敬?就談到有為緣起在聖根本智前面是不生的、是不滅的,……說了八不。如此是滅了諸戲論,由心、心所的這些造作,能知所知的這些名言,都會熄滅,也會熄滅生老病死這些。即通達緣起八不,漸漸會有這些。佛陀已經通達這樣的緣起真如,不僅通達而已,且無謬地講說出來。這是任何人都辦不到的,非常值得禮敬。龍樹菩薩由衷讚歎,就說祂是宣說者第一。在何時禮敬?在寫《中論》的禮讚文時禮敬。目的為何?為了顯示自己行持聖賢之行,及為了讓他人生起信心。像禮敬、讚美三寶等做法都是好的作風。好的作風會讓他人覺得這個人很好。對龍樹菩薩有好感,就會來看他的論著。也就是禮讚文有:禮敬、向誰禮敬、誰禮敬、如何禮敬、目的為何這些內容。
總之,《六十正理論》中,龍樹菩薩亦以緣起來讚美佛;《緣起讚》有「以此理讚尊,成讚非由餘」,要讚美佛的話,要由這個理由去讚美,其他的讚美都不是讚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但佛陀又不當明星,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那些就是很奇怪的讚美。能滅除無明、輪迴和所知的一切過失之法是緣起之理,而佛能無謬地講說它。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說祂了解一切所知等,都比不上說祂宣說緣起,所以說祂宣說緣起是無上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