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學習毘婆舍那課程,應該要先了解的二、三事(一)

問題一:上課都聽不懂怎麼辦?

    倘若在寺院,一般會說:「不學是你不對,但是聽不懂的話,就要怪你的前輩子。每個人的資質雖不一樣,如果前生在這方面種下一些習氣,就能容易上手;假如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學進去,這只能怪前生沒有種下習氣。所以這輩子只要努力學習,就算聽不懂,下輩子也會懂。」而我的想法是以寺院的說法為基礎。
多數人提倡「佛法就是要修,而不是要學、要講。」但正是因為修不出來所以才要講。比方說,慈悲、仁愛、智慧等,每個宗教都會講,問題是為什麼會被說成是外道?就算同樣都是談慈悲,如果單憑自己的想法去修自己所謂的慈悲,只會修出另一個外道,很難跟佛陀講的一樣;不僅如此,即使是一個學佛多年的大智者,多半還是沒有辦法通達佛的意趣,像二勝六莊嚴是這世上佛教界最殊勝的人物,但他們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多的討論及相互的駁斥,不學的話根本沒辦法了解。
   在台灣,很多人學過下士道、中士道且學了多年,或許有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打了長久的基礎,程度還不錯,抑或是認為自己應該聽得懂,但要聽藏傳的其他課程、科目,就沒有那麼簡單,最終怎麼聽就是不懂,該怎麼辦?舉例來說,西藏喇嘛最困惑的可能就是5後面寫一個「×」再寫一個5,為什麼就變成25?而25後面寫上一橫加兩點「÷」,之後再寫上5卻又變成5?這個「×」跟「÷」到底差別在哪裡? 一直鑽牛角尖的思考,可是無論怎麼想,就是鑽研不出什麼來。所以當想不通時就先算了,暫時跳過去,反正加減乘除的基礎,就是1、2、3、4…這些數字先會數一數,再慢慢學加、減…一步步來就是了。
    此外,再打個比方,若有個皇帝見到大臣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仍然放他一馬,大家也許會說這皇帝是仁君…,只不過這個「仁」依照佛教的講法,指的是心還是心所?若是心所的話是哪一個心所?所緣境是什麼?所入境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就牽扯到攝類學;還有像五道十地的部分,就牽扯到地道;有關毘婆舍那的部分則只講中觀應成派一家的空性之說,下部如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自續等,他們對空性又有什麼講法?共同點是什麼?眾家不同的地方又講了什麼?由於毘婆舍那只講應成的特色,基本面的部分就得在別處學。然而我們卻連基本面都沒有,就直接來挑戰不共的內容,這樣會比較困難,所以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大家或許覺得聽得懂時,能有一部分的吸收,但是要通達到一定程度的話就沒辦法了,因為這些基礎才重要。
    像廣論中「親近善知識」部份,基本上是從弘法的態度去講,而「地道」、「四宗要義」是以定義、界限的方式去描述,所以定義、界限不抓穩的話很容易出錯。像講廣論時,會覺得沒什麼錯誤的地方,該怎麼講就怎麼講,問題是如果配合地道的這些內容一起思考,沒學過的人,可能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有錯誤,但這必須要學過地道、四宗的人才會知道。否則諸如「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發慈悲心」等話誰不會講?問題是後面有很多定義、界限,所以聽不懂的話盡可能先補充攝類學、地道、四宗的課程,沒辦法的話就大略地聽。就像不懂「+」、「-」、「x」、「÷」這些符號的人,看到它時,就不用想那麼多,這些暫時是想不出來的,未來要從其他地方補進來,如果一直在那邊痛苦的思維,只會白白地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