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 成滿智者所願》流通序-見悲青增格西

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可歸納至三轉法輪,也就是《阿含經》、《般若經》、《解深密經》三個部分。以大乘的觀點來說,會認為三轉法輪的法要,或說八萬四千法門,都含攝在《般若經》中。因此,《般若經》是修學大乘教法者所依止之處。世尊示現涅槃後幾百年,龍樹師徒、無著師徒對《般若經》的顯義及隱義(深見及廣行二道)做了整理及解釋。再經過數百年,又有阿底峽尊者以三士道的內容來闡述《般若經》的法義。在藏傳佛教來說,這是《般若經》法義在世間的三種不同呈現。也就是,雖然是因為所化有情的根器各各不同,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以《般若經》為本質,不離其義。
我們要思考一點:世尊已經講說了《般若經》,為什麼龍樹師徒、無著師徒還要努力地對《般若經》做出解釋?原因就是當時的佛弟子不了解《般若經》,對其法義有誤解、邪解的情況。同樣地,七世紀以後,佛法傳到藏地,當時的人們缺乏辨識正法的慧眼,在見解上或與行持上出現許多紛爭。那時藏王為了將藏人導入正途,迎請印度智者入藏在前弘期有蓮花戒論師,在後弘期有阿底峽尊者,以辨論、著書的方式駁斥邪解、彰顯正法。相較之下,現代人憑著自己淺薄的智力,在不了解《般若經》的情況下作出的解釋,能與龍樹師徒、無著師徒所作的解釋相順符嗎?二個不相順的解釋,到底是誰的解說有問題?與佛所授記之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解釋不相順的說法,那不過是個人見解,不足為憑。有人說:藏傳佛教重論不重經。這是錯誤的。藏傳佛教也認為見解、所行持的內容要忠於佛經,但是因為個人自己的解釋會有偏差,所以提倡對佛經的解釋要跟隨那蘭陀寺智者們的解釋這些解釋是數不清的成就者印證過的。只有清淨無垢的教法,才能引生圓滿無謬的證德,所以學佛的第一歩是聽聞無垢無謬的教法,這點十分重要。
佛法在藏地發展的過程中,除了來自印度的諸多論著外、藏地的智者也留下數不清的論著。在這些著作當中,有著憲法般的地位是《修次三篇》(蓮花戒論師著)與《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著)。也就是當時的論著若與二部論典的意趣不相順符,就不是無垢的解釋。(蓮花戒論師與阿底峽尊者皆出自那蘭陀寺)。《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依《修次三篇》、《菩提道炬論》,特別是《菩提道炬論》,順應弟子的根器而寫下的。格魯派發展至今六百餘年,有數不清的人依著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修行而獲得成就。今時,《廣論》已經被翻譯成中文,或許有人可以透過文字表面理解些什麼,但是《廣論》與《般若經》深見、廣行二道的連結,若不是長時研習經教者,是難以清楚指點出來的。見與行是不可分離的,有正確的見解才有正確的修行。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廣論》,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台灣是個很有福報的地區,不斷地有持教大德往來弘法,當然對《廣論》的弘揚也不在話下,學習《廣論》的風氣很興盛。美中不足的是,這麼多講說,圓滿教授《廣論》卻不多見,以文字謄下完整教授可以說沒有。法王達賴喇嘛很關注對《廣論》的修習,特別叮囑譯師蔣揚仁欽翻譯教授;譯師及台灣、內地的學人更進一步地合作謄錄教授文字,可以說彌補了這個區塊。《廣論》法源清淨,圓滿無缺地顯示成佛之道,又有具量師長達賴喇嘛尊者的教授,學人若能反覆串習,在佛法的理解上,自然容易趨入佛陀的意趣。
佛學班的同學問我:該怎麼學習尊者的這些教授?我認為學習道次第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為止的事。現代的人,急於求果,學一件事,就要馬上看到效果,不然好像就白學了的樣子。例如,學了《廣論》的某一條,就馬上問:看到乞丐該怎麼辦?或看到什麼境,強烈的貪瞋現起,就想馬上令它消滅,不然就很沮喪。雖然佛法要運用到生活上,但不是學一條要配合一條,學二條要搭配一雙。噶當派的上師說:「眼光要放遠,心量要放大。」我們是為了成佛來學習佛法的,不單單為了解決某一特殊事件,不要把目標限定在這麼小的範圍。在修學道次第的過程中,心會慢慢轉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自然處理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心的轉化是要時間的,必須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或許也是修行需要三大阿僧衹劫的原因吧!
其次,所謂學習《廣論》,也不是指只學《廣論》這本書,學習《廣論》有很多層次。有了地道、四部宗義等概念再學《廣論》,甚至學習過中觀、般若等五部大論的內容,再回歸到《廣論》,對《廣論》的理解及體悟會更深一層。尊者便是最好的例子,從《成滿智者所願》中,我們可以看到,尊者教授時,常常引用印藏祖師大德的解釋,如引用《現觀莊嚴論》、《釋量論》等。尊者是學習不同論著,再回歸到《廣論》,兩相結合而講說。
很隨喜蔣揚仁欽譯師及基金會佛學班的同學學習尊者的教授,並隨力地使更多人更容易接觸尊者的教授。此書是個開端,祈願更多的有情趨入道次第的修行,生生世世不離此勝者所喜之清淨道。
見悲青增謹述
2012723
(本文作者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現任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