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了很多法,歸類起來可以分為三藏、十二分教等,若從內容去講,不外乎引導有情解脫、成佛。無論是解脫或成佛,都必須培養空正見—人無我的空性智慧,或法無我的空性智慧,其餘的修行,也都是幫助空正見的培養。在講空性時,佛陀自己講了三個不一樣的內容,初轉法輪時講說的,與第二轉法輪不同,第二轉法輪時講說的,也與第三轉法輪時講說的不同。對此,如果是外道,可能就會說這是有衝突的;自宗是說,因為所化有情不同,所以講了三轉法輪的內容。
一般,我們認為三轉法輪是從時間上去區分的,因為世尊在成佛之後,即轉了四諦法輪,之後才轉第二轉法輪,最後才轉第三轉法輪,但是這是錯誤的認知,三轉法輪是從內容上去區分,不是從時間上去區分。初轉法輪講了《阿含經》,是圍繞著四聖諦在講,所以稱四諦法輪。第二轉法輪講了廣中略《般若經》,說一切法是諦實空。[1]第三轉法輪說了三性三無性,即遍計執才是諦實空,依他起、圓成實是諦實有。
談到第三轉法輪,一定會提到《解深密經》。《解深密經》是世尊回答十位菩薩的提問,內容共分八個章節。其中勝義生菩薩請問一段,才與此處的討論有關,勝義生菩薩問:世尊,您在瓦拉那西仙人墮處鹿野院講了四諦法輪,後來又在靈鳩山講了無相法輪。您為什麼在第二轉法輪時,講了自相空、自性空呢?世尊回答時,又說了三性三無性,即第二轉法輪所說無自性是依他起生無自性,遍計執相無自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
總之,對於空性,雖然佛陀講了三種內容,但是只能接受一種,要用另一種方式接受其他二種。因此,是從佛陀時代就有不同的說法,到了後期,出現了唯識宗與中觀宗。唯識宗直接接受第三轉法輪所說的內容。不能說他們不接受《般若經》,因為《般若經》也是佛講說的,所以他們也要接受,但是他們會轉換成第三轉法輪的樣子來接受。中觀宗不同於唯識宗,中觀宗直接接受第二轉法輪的內容,而把第三轉法輪的內容轉換成第二轉法輪的樣子來接受。由此就有了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為什麼會有了義與不了義?如果佛經可以全部被直接接受,就沒有所謂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就是因為要轉換來接受,需要轉換接受的就是不了義,可以直接接受的就是了義,所以才有了義與不了義。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來探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