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部、經部來說,所謂了義指的是可如言而取,佛經一定是了義的,沒有不了義的佛經。所以初轉法輪一定是了義經,有部、經部根本不承認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認為那並不是佛說。此外,像大乘會認為佛陀說過「外面有沒有下雨」之類的話,有一部份小乘也承認佛說過這類的話,但是有一部分小乘認為佛陀沒有說過這類的話,因為這些話沒有太多意義,而佛陀講的話都是有法義的,所以佛陀沒說過這類沒法義的話。認為佛陀講過這些話者,會說這是有意義的,因為佛陀關心來者,來者會因為高興而聽法。總之,《宗義》教本說到,有部、經部只承認了義經,而了義指的是可如言而取。這是早期的情況,後期有部、經部也承認大乘是佛說,這樣一來,他們就要承認佛經有了義與不了義,可是這沒有經典記載,要自己推論。到了唯識宗,唯識宗亦認為可如言而取是了義,只有第三轉法輪是了義經,其他都不是。
中觀自續派認為可如言而取,且直接主要講說空性,才是了義。如《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十萬頌》,講的是諦實空、勝義空,都是可以如言而取,且直接主要講說空性,所以是了義經。而《般若心經》直接說的是自相空,所以要加字解釋,也就是《般若心經》雖然也是主要講說空性,但不可如言而取。
在應成派來說,主要直接講說空性就可以是了義經。所謂了義指的是內容已經達究竟,不需要再引申。如無常是不了義,桌子、椅子等都是不了義,只有空性才是了義。為什麼空性是了義?因為它不需要再引申。為什麼世俗諸法是不了義?因為它需要再引申。第二轉法輪有講說諦實空的《般若經》,也有講說自相空的《般若經》,在應成派看來,這些都是直接講說空性,都是了義經。
對應成派來說,只有第二轉法輪是了義經,其他都是不了義經。這是以經論來說,若以句子來說,就有不一樣的情況。前面說過初轉法輪有說到應成派的空性,所以初轉法輪中有沒有講說應成派空性的句子?有。那個句子是不是了義經?是。初轉法輪中也有某些句子是了義經,像《迦旃延請問經》[1]也是了義經。
無論是應成派,還是自續派等,都認為初轉法輪是小乘的典籍,透過初轉法輪,可以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五比丘是小乘行者,所以透過初轉法輪,證得阿羅漢果。然而在自續派來說,證得阿羅漢果只要修獨立自主我空即可;在應成派來說,證得阿羅漢果必須要修自相空的空性。所以在自續派來說,初轉法輪只說了獨立自主我空,在應成派來說,初轉法輪就講了自相空的空性。
[1] 是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主要是看所化有情。雖然談到所化有情,還是會牽涉到經典的內容,但是主要判斷點還是要看弟子,如《迦旃延請問經》就所說的空性來看,與應成派所說的一樣,但是因為是針對小乘在說,所以是小乘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