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在說三有輪迴的因及果。果有很多,有異熟果、增上果等,相對的因也有很多。十二緣起只是針對異熟果和它的因來說,所以只詳談到苦諦的某一部分及集諦的某一部分。因此,十二緣起的範圍比四聖諦的範圍小。
大家是不是都看過十二緣起圖?這個十二緣起圖,也講了四聖諦。解釋四聖諦時,圖上要有一尊佛像及月亮。月亮代表清涼,清涼就是沒有煩熱,代表沒有煩惱,所以月亮代表涅槃(滅諦)。佛陀手指向月亮,就是指向涅槃,代表道諦。圖中那一圓盤代表苦諦和集諦。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緣起圖,不是每張圖都畫上月亮及佛指向月亮,事實上應該要有。至於有人因為有月亮,所以就再添加太陽什麼的,那就變成畫蛇添足了。
十二緣起圖也教了無常,這點比較少人講。怎麼說呢?圖上有個閻王,他口咬中間圓盤,恐怖的閻王代表無常,中間圓盤代表三有輪迴,意思是三有都在無常的口中,而且牙齒隨時會咬下。不僅如此,閻王用二隻手、二隻腳緊抓住中間輪盤,四肢代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把你死死地抓住的意思。被生老病死緊緊抓住,再被無常的口咬住,逃也逃不了,那真的是很恐怖!
中間圓盤代表苦諦和集諦。集諦有有漏業、煩惱二項,圓盤的最內圈—雞、蛇、豬—代表煩惱;煩惱不止貪嗔癡這三個煩惱,有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但是這邊只畫出貪嗔癡三個。有煩惱就會有第二圈—業,第二圈畫著一大堆人往上爬,一大堆人往下落,一個畫成白色,一個畫成黑色,表示白業、黑業。煩惱(第一圈)和業(第二圈)搭配,就會出現第三圈—六趣。六趣的情世間與器世間都屬於苦諦。煩惱和業搭配怎麼產生六趣呢?就用最後一圈—十二緣起—解釋。十二緣起中的無明、行、愛、取、有五項是集諦,其他是苦諦。
無明緣起,圖中以瞎子代表,「無明」的字義就是瞎、不明。《俱舍論》是說,不是沒有明的或不是明的就叫無明,明的直接相違品才是無明。能治—明—是什麼?無我慧。因此,與明—無我慧—直接相違的薩迦耶見就是無明。這是法稱論師講的。法稱論師可以說是隨理派的教主。總之,隨理派是從邪執來解釋無明。而無著和世親二兄弟則認為無明是蒙昧,不是倒執。無明的對治一樣是無我慧。在下部來說,人我執就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人我執是指獨立自主我執。在應成派來說,實有執依所緣不同而分出人我執、法我執,實有執就是無明,所以人我執是無明,法我執也是無明,二者都是輪迴的根本。應成派對薩迦耶見的解釋也與下部不同。人我執中,人的部分又分為自己與他人,緣自己而執為自相有或實有才叫薩迦耶見。導致輪迴的罪魁禍首是薩迦耶見。
行緣起,圖中是以製陶匠代表。行就是業。行是造作的意思,如陶匠會造作大大、小小、方的、圓的各式各樣的陶器,業會造作苦樂等果,而在十二緣起中的造作,特別是指造作五蘊。前說人我執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然而嚴格說起來,是要能帶來行緣起的才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也就是不是所有人我執都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同樣,也不是全部的業都是十二緣起中的行,行緣起一定是來自十二緣起的無明。
識緣起,圖中是以猴子代表,猴子就是很難安安靜靜地待上一會。我們的識就是這樣,總是想東想西的。並不是第六識就是十二緣起的識,是造一個可以升天業或會下地獄的業時,業所薰習的識才是十二緣起的識。因為十二緣起是在說某一個眾生如何由無明到老死的情況,所以十二緣起中的識必須是善業或惡業的薰習處,是指單獨的某一個識,不是指整體的識。
名色緣起,圖中是以乘船代表。「名色」之「色」是五蘊中的色蘊,「名」是指其它四蘊。其實講「名色」跟講「五蘊」是一樣的,但是不能依五蘊立名而說「五蘊緣起」,因為無色界就沒有五蘊,所以就用「名色」一詞。同樣的理由,若要準確地說,要說名色任一支緣起。剛開始有父精母血,此時還沒有形成人,它只是身體的因素,之後意識進來。命根、意識、意根這三個是不離的,只要有意識,就有命根,就有意根。投胎時,這三個是一起投胎的。意識、意根屬於名,投胎時的父精母血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這個代表色。
六入緣起,圖中是以空屋代表。房屋有六個窗戶,可是裡面沒有主人,所以是空屋,代表這個階段時,六根都有了,可是未具備六識。
觸緣起,圖中是以接吻代表根境識接觸。六入時,五根都具備了,可是識還沒有圓滿。發展時也是先產生身識,接下來產生舌識……,六識都具備時是觸的階段。在觸這個階段,雖然有了六識,可是尚未認識苦因、樂因,所以會胡亂觸摸,不知道什麼該避免。
受緣起,圖中是以眼中箭代表。我們的眼進了沙子就很難受了,眼睛中了箭,那感受應該是非常強烈。用眼中箭表示強烈的感受。認識到苦因、樂因,像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碰到什麼會燙等,是受的階段。在受的階段,受用圓滿。
愛緣起,圖中是以酒鬼代表。愛是貪的一種,貪就是一直想接近那個境,捨不得離開那個境,就像喝酒上癮,一直喝、一直喝,或是現在的吸毒成癮,完全無法控制,停不下來。因無明而有行,在識田中留下種子,善的種子、惡的種子都有。光是有種子還不行,還需要其他因緣滋潤、培養。愛是第一次滋潤、培養,取是第二次滋潤、培養,有了愛、取的滋潤,因素方面可說是就完全具備了。到底什麼是愛、取的貪?經典沒有明確的說明,很多人會解釋成現實生活中的貪著。然而不是如此。愛取有只有在臨終時才會出現。在此之前,雖然有種種貪著,即使是非常強烈的貪,都不是十二緣起中的愛、取;十二緣起中的愛、取是臨終時的貪。
取緣起,圖中是以取樹果代表。
有緣起,圖中是以孕婦代表。孕婦已經有孩子,孩子尚未出生。業只有一剎那,第二刹那都會變成種子(習氣),一直存在下去。臨終時,愛、取會滋潤識田上面的業習氣,使它從習氣變成心識,這個業接下去就創造出我們的五蘊。
生緣起,圖中是以生子代表,但是實際上是入胎。入胎第一刹那的蘊體屬於生緣起,第二刹那以後的蘊體就屬於老死緣起。
老死緣起,圖中是以負尸代表。老指的就是蘊的轉變。老的階段是從入胎的第二剎那就開始,雖然世間人不會說此時的人老,一定要等到七十、八十歲才叫老。生、死都只有一剎那,中間都是老。
名色、六入、觸、受與生、老死是平行的,十二緣起的發展順序並不是依照字面直接排序。如種水果,首先要播種,接下來要澆水、剪裁枝葉等,這樣才會有果出來,所以,因素方面就有二種,一是播種的因,一是滋潤、培養的因,無明、行、識—能引支—是播種的因,愛、取、有—能生支—是滋潤的因。因方面有二種,果方面也二種,名色、六入、觸、受—所引支,與生、老死—所生支。一個是從生出的原理講,種了種子會有什麼結果?先有名色,接著六入、觸、受,到受就圓滿了。一個是從過患講,培養種子的結果是什麼?是生。生了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只有老死。所以名色等四個就相當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