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問題一:在寺院要學五部大論,五部大論是為出家人設計的架構,像我們這樣的在家人學過《廣論》,想要進一步學習的話,應該學哪些課?

說「五部大論是為出家人開的課」是錯誤的,學習是為了解脫、成佛。佛陀時代,出家才有機會學習;沒有出家,應該是沒有辦法學習的。戒律就像校規,校規是為了學習而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我們單看幾條戒條可能看不出來,如果去翻讀整個戒律,它是將聞思修當成非常重要的內容來說,可以說,除了聞思修之外,什麼都不行。為了能更投入聞思修,首先規定不能結婚、有小孩,這樣一來,自己自由許多,有了更多可運用的時間。次如規定出家人不能摸火(點火),這點與煮飯、燒水有關,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可以燒水,就要準備一個鍋,有了鍋,就要有地方放置它,如果再有了床、墊等,就必須要有一個房子……,這樣下去就沒完沒了了;還不如只拎著一、二件換洗的衣物,走到哪里就住到那裏,這才是最有利於學習的方式。只是這種情況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所以後來就有了一些出家的大學府。雖然有房子住,有食堂可以吃飯,但那就跟學校一樣,所以還是可以很好的學習。出家最主要是為了學習,不能碰火等戒律也都是為了學習,所以是否出家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聞思修。
噶當派有教典派、教授派及口訣派三派,無論哪一派都沒有提倡要出家,而是提倡必須修行。噶當派之所以分成三派,並不是以出家人要學這些、在家人要學那些而作區分的,學習大經大論為主的是教典派,單憑師長的教授或口訣而修持的就是教授派或口訣派,有點像現在只學《廣論》等,或許連書本都沒有,就是對暇滿等內容一再思考,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這些。因此,並沒有區分出家人要做什麼,在家人要做什麼。
聞思修的內容則是《廣論》的內容三士道或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是佛法的中心,如樹之主幹,從其衍生出的內容,如枝葉般非常茂盛,探究不完。學佛是直至成佛才學完,連十地菩薩都忙著到處聽經聞法而修行,更何況是我們呢? 我們要慶倖有這麼多經典可以學,否則幾十年就可以學完、修完的內容,其實就不值得學了。
問要學那些課?我覺得是看自己的狀況,如果自己的時間、能力不允許,就盡可能地學《廣論》。先學《廣論》,以《廣論》為第一。自己的時間、能力還可以的話,學《地道》、《八事七十義》、《四部宗義》,再進一步就學中觀方面的內容,如《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接下來就學量論。再可能的話,就看看般若方面,如《現觀莊嚴論》。我認為如果不學《地道》,即使很努力地讀《廣論》,對《廣論》的認識仍會是片面的,如果學了《地道》,對《廣論》會有另一番認識;與此相同,越認識《八事七十義》、《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四部宗義》等,對《廣論》的看法又會不一樣。戒律方面,因為沒有出家,所以暫時不能學,除此之外,五部大論的其他部份都非常值得學。五部大論中的四部都非常重要,但學下來其實就是《廣論》。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所學到的回歸到《廣論》,剛開始時,會覺得彼此是別別分離的,完全是兩回事,可是一再一再深入學習,聽說會是完全一致的。
在臺灣這麼忙碌的社會,就儘量先聽聞《廣論》,然後再搭配自己的時間學習周遭的論典,學得越多越好。最終如果要出家的話,就可以學藏文,畢竟用藏文直接讀論典與用中文讀論典是不同的。現在所學的論典都是從藏文翻譯過來的,翻譯的書畢竟與原文有很大的差異。可是也不要以為懂了藏文,去讀這些論典就會懂,我也算是懂藏文的人,但是進了三大寺,還是要學很多年,所以懂藏文一樣還是要學習大論典的。想從藏文開始、有打算到印度至少十來年以上的人,可能就可以學藏文,如果沒有那麼大的毅力,就不建議去學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