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問題二:學習《地道》、《八事七十義》及《四部宗義》,是與《廣論》平行一起學,還是有先後次序?這些基礎課程,哪個先學,哪個後學?

說到學這些課程的先後次序,按照寺院的方式是很好的。
先學攝類學及心類學。攝類學及心類學可以說是七部量論的白話、濃縮版。我先前一直沒有開攝類學及心類學的課,因為一直沒有看到合適的教本。攝類學等課,第一是為了培養糾正語病,第二是用很淺白的方式介紹七部量論,第三,它也會大略地交代七部量論的邏輯,但這個邏輯主要是用語方面的邏輯,不會真正地套用七部量論的邏輯。所以學習它們可以讓我們瞭解七部量論等佛教常用名相,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就好像有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概念、世界觀。七部量論是印度人寫的,翻譯成藏文,再翻譯成中文,中文或許還好讀些;但是攝類學等課不同,它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彙編出來給西藏的小孩子學習用的,所以書翻譯成中文後就走味了,除了佛學名相可以接受外,它的寫作語法與中文語法格格不入。本來學習攝類學等目的之一是為了消除語病,訓練沒有語病的講話方式,但是真的好好去學這些翻譯本的話,反而會變成都是語病,因為中文的用字遣詞與藏文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如果可以的話,應該要自己編一套類似的中文教材。原本內容中,立自宗的部份全部都可以取來用,但破他宗、斷諍的部份則要重新編寫,這樣才會變成比較好的教科書。總之,我覺得現在沒有教科書,當然這些也有學習的必要,因為它們是七部量論的白話版,但是學這些時,就是儘量學立自宗的部份,至於破他宗及斷除諍論的部分,在沒有很好的版本之前,其實只會攪亂自己而已。
學攝類學及心類學非常重要,如果學過這些,對佛法的一些基本名相及理念會有大概的認識。佛教有自己的名相系統,與現代的用語不同,所以初學佛的人讀經論常會有格格不入之感。初學者若不學這些名相,在不清楚這些名相的狀況下,要清楚佛法是很困難的,而且缺乏了共同的語言,講者也不容易解釋清楚。
接著學《地道》、《四部宗義》。學了《地道》,你會無誤的、很標準的認識《廣論》的內容,但是那只是架構式的標準地瞭解,細節上要怎麼修,不學《廣論》不行的。也就是,若只學《廣論》,你或許會修,但是你不會清楚瞭解《廣論》,處處會理解錯、講錯。所以先學《地道》,之後是《廣論》。學習《唯識二十頌》、《入中論》等則要與《廣論》毗缽舍那章搭配,《四部宗義》則是學《入中論》等的基礎。雖然說《四部宗義》是進入中觀的基礎課程,但是學《四部宗義》對初學佛者來說也很重要,因為處處會提到勝義諦等佛教名相,學了《四部宗義》才會認識這些佛教共同用語。
《地道》、《八事七十義》可以說是《現觀莊嚴論》的白話版,《四部宗義》可以說是現觀加中觀的白話版,因此學習這幾個白話版非常重要。學習這些之後,對於主要的佛法內容,可以說大概都學了。此時,若再從般若、量論中拿些一致型的書來看,就又看不懂,這是因為它們太艱澀的緣故,但是之後一再反復學習,看懂的時候,會知道其實就是以前學過的那些內容,沒什麼不一樣。學般若、中觀時,就是般若方面學一本書,中觀方面學一本書,對那本書好好地學,學通以後,看其他的書都會是一樣的,如學了《入中論》後,再看《入中論善顯密義疏》,雖然不能說全部都會懂,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再看《正理海》也一樣。這些書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編排不同而已,就像與《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關的書有很多,如《樂道》、《速道》等八大注釋,個個都會說有很大的特色,但其實是差不多的。
總之,第一步是學攝類學及心類學,第二步是地道,第三步是《四部宗義》、《八事七十義》、《唯識二十頌》、《入中論》及《現觀莊嚴論》。對於這些內容,我會一再重複講,你們聽第一輪時,大可以輕鬆地聽過去,不需要太認真。第一次就認真聽,想弄清楚所有的細節,會很累人、事倍功半。但是到了第二輪,就要認真一點學,這樣會比較好。因此,可以的話,這些課聽二輪會比較好,但是聽第一輪的時間與聽第二輪的時間要有所間隔,譬如今年聽心類學,過半年或一年後,再回去聽第二遍。
先前有人跟我說,我們的課很好,可是不吸引人,因為課太難、太深。難道不可以上一些輕鬆的課?或改變一下弘法的方式?意思有類似電影弘法、唱歌弘法,其實有很多輕鬆的弘法方式,不需要那麼嚴格。他說的是實話,我也認同,因為我覺得他講的話很合乎現在人的口味。現在的人好像沒什麼耐心,這邊熱鬧就參加一下,那邊熱鬧也參加一下。問題是這樣下去,十年、二十年過去,回頭看學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現代人的缺失可能是這個。
前陣子,我們上課時有人來錄影。我認為像五部大論這類艱深的課程放在網路上應該是非常好。這個當然吸引不了多少人,但對真正想學的人而言,容易取得這些資料,應該是很好的一件事。現在網路上,天馬旗、煙供等照片一大堆,藏傳佛教看起來多采多姿,但是瞭解那些又怎麼樣?那些不過是花拳繡腿,只能看不能用。或許上傳的人以為其他人會進來點一點、看一看,看到這個點閱率很高,就努力貼這個,以為大家都在點閱,在幫很多人,事實上,他人只是隨意流覽,根本不當一回事。那對誰有説明?都是在騙人。學佛的中心也是一樣,大家也都看得出願意花時間學習的人不多,所以就開輕鬆的課。世界上真正想學法的人是不多,可是能夠服務這些少數人才是比較好的,其他雜事就不管它。
在三大寺學習五部大論,可以說是職業,不學不行;在臺灣,能夠像這樣安下心來讀這麼久,真的非常值得隨喜。像這樣的人很少見,但是不能當作是怪事,學法本來就該如此。不要把學佛當成是輕鬆的事情。很多人都覺得學佛是要開心,為了開心才來學的,或許沒有錯,但這樣目標就太小了。我們處理這一輩子的事情就感到很難、很累,超脫三有的事,又哪里會是容易的事?現在只是沒有那麼多時間、能力,事情放不下來,所以只能學《廣論》,未來這些內容全部都要學。五部大論不僅要學,還要學精;不僅要學精,還要修,只有這樣才能夠成佛。學佛只有這一條路,沒有其他路。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唯一的路,但是因為太困難,所以就開方便。方便的話,大家都輕鬆,可是這個方便就沒有在學佛,而且混淆是非。
回顧歷史,學佛走岔了路,學偏的例子不少,但是花幾十年的時間學習五部大論,之後再認真去修行的人,幾乎沒有人不成就的。有些人的成就是很多人在褒,但也有很多人在貶,可是像噶當派的修行者,就沒有人貶,無論從哪方面去檢驗,都找不出修行上有什麼問題。同樣,認真學過《廣論》及五部大論之後再去修行的人,幾乎沒有不成就的。
學過《廣論》及五部大論之後,要學密續。密續方面可以學《密宗道次第廣論》等。顯密都要學,這樣對佛法才有整體的概念,否則只學顯沒有學密,或學密不學顯,所得到的都會是片面的。同樣,只學廣行,未學深見,或只學深見,不學廣行,也是片面的。只學大乘,不學小乘,連片面都談不上,因為所學的只是空中閣樓,如果只學小乘,不學大乘,雖然沒有善巧方便,或許還具備一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