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世俗諦

世俗諦的定義是,現證自己的現量以有二現的方式所了解的;勝義諦的定義是,現證自己的現量以無二現的方式所了解的。亦有說: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是勝義諦;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是世俗諦。基本上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勝義諦、世俗諦就可以了;但是遇到會辯經的人就會找出麻煩,沒辦法回答,所以還是要加上一筆,即勝義諦的定義是: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且了解勝義的智慧是針對它而成為了解勝義的智慧。世俗諦類推。
世俗諦有針對世間來說的正世俗與倒世俗。自續派認為有正世俗與倒世俗;應成派認為,只有針對世間人來說的倒世俗與針對世間人來說的正世俗,且無論是針對世間人的正世俗,或是針對世間人的倒世俗,其實都是倒世俗,因為都是欺誑法。不欺誑的法只有空性,其他世俗法都是欺誑法,所以都是倒的。所現與事實不一樣就叫倒,所現與事實一樣就叫正。虛妄也是這個意思,就像我們說「這個人很虛偽」,不就是說表現與事實不一樣!雖然都是倒世俗,但是像夢等,世間人也會知道那個是顛倒的,而像地板、牆壁等,就不會認為它的顛倒。夢等為何是虛妄的?因為它與真的不一樣,所現與事實不一樣就叫倒。地板、牆壁等,顯現在我們眼前時,是有自性、有實有的樣子,我們也把那個當成是事實,看不穿它是無自性、無自相的;如此一來,對我們來說,它就不是倒,所以針對世間來說是正的。
總之,講攝類學時談到,所知分為常法與無常法,這邊所知分為勝義諦與世俗諦,空性是勝義諦,除此之外的一切法都是世俗諦。為什麼是世俗諦?因為它是所現與事實不符合的法。它也是虛妄法,為什麼是虛妄法?因為所現與事實不符合。世俗諦分為針對世間來說的正與倒。暫時性的因素導致錯亂的現象是倒世俗,暫時性的因素導致的顛倒識是具境方面的倒世俗,所以倒世俗分境與具境。針對世間來說的正世俗也分境與具境。
暫時錯亂的因有外在的、內在的。坐在車上看到樹在跑,是車子引起的,是外在的;谷聲、鏡中臉、水中月,都是由外在錯亂的因所引起的;食用達都惹以致所見都是黃色的,是內在的因引起的;因眼翳症而看到飛蚊,是內在的,見飛蚊的眼識是具境方面的顛倒。
什麼叫做針對世間來說的正世俗?什麼叫做針對世間來說的倒世俗?什麼是這邊講的世間?世間人有很多,有世間凡夫、世間愚夫,所以「世間」指的是什麼也要看上下文。有時候世間愚夫指的是沒有唸過書的文盲,舉例時就說放牛者;有時候世間指的是見道以下者。此處的世間指的是不懂空性者。了解水中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鏡中的臉不是自己的臉,不需要懂空性,大家都能了解它不是事實,看到的與事實不一樣,所以它們是倒世俗。也就是,世間人不懂空性者,都能知道它所現與事實不符合,它就是世間的倒世俗。而顯現實有、自相有的情況,則要懂空性時才會知道它是倒的。因為懂空性之前,誰會知道所現與事實不符合呢?因此,懂空性之前,無法了解它是所現與事實不符合的境,就是境方面正世俗的定義;懂空性之前,無法了解它是錯亂識,就是具境方面正世俗的定義。倒世俗也是一樣,懂空性之前,就能了解它所現與事實不符合,是境方面倒世俗;懂空性之前,就能了解它是錯誤的認知,是具境方面倒世俗的定義。
一般而言,懂空性之前,就能知道它不符合事實、是錯誤的認知,基本上可歸類到倒世俗,否則就是世間的正世俗,但有特例。如某些經過外道的洗禮,或受佛教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的影響,一直學習他們的論典,從而認定一切法都是自性有,即由宗義而產生實有執著,此是暫時因素讓他產生的。雖然是暫時因素讓他產生的,然而在懂空性之前無法了解那是顛倒的。所以前面的定義並不能算定義,特例的部分要放進來。
世俗諦的「世俗」藏文字義是一切虛妄,指的是實有執著、我執,我執看到什麼都會把它執為實有。「世俗諦」指的是世俗面前的真相、真實。「諦」是真諦、真理;「世俗」是一切虛妄、遮蓋。所以虛妄、遮蓋看到的真理,這個在說什麼?就不是真理了。就像對數學一竅不通的人所講出來的數學真理,那個真理怎麼會是真理!「在世俗—實有執著前面,它是真實的」,這就表明那個諦其實不是真正的諦,只是世俗前面是諦而已。簡言之,世俗諦的「世俗」指的就是實有執著,在實有執著前面,一切法都是實有。
「世俗」,除了前面那個意思外,還有其他的意思,如世俗名言安立之「世俗」。「世俗」有很多用法,分不清楚就會很麻煩。一般世俗講的是什麼?萬事萬物就是一般世俗,瓶子是世俗、你是世俗、我是世俗、連佛陀也是世俗。分勝義諦及世俗諦時,空性以外的都是世俗諦。所以量識是不是世俗?是。它會看到瓶子、桌子等,如它所看到的,瓶子、桌子等是存在的;這樣一來,就會變成「世俗前面的諦」,這時候的「世俗」不能像剛才那樣解釋。
為什麼講這個?像前面世俗諦的「世俗」,指的是實有執著,那是要斷的。它是我執,我執能安立什麼?我執安立的是實有,可是實有是無法安立起來的,就像執兔角的心安立兔角,雖然安立了,卻立不起來,沒辦法立。而世俗名言安立的「世俗」與世俗諦的「世俗」不一樣,世俗名言安立的「世俗」,指的是量識—現量、比量,或與此相關的語言等。世俗名言安立牽涉到量。地板是所知,為什麼?因為它是名言有,因為它是有。兔角為什麼不是所知?因為它不存在。地板為什麼是有?因為量識可以看得到它。哪一個量識?了解地板的這個量識可以了解地板,所以它安立了地板。那麼,執兔角的心也看到了兔角啊?一個安立了地板,一個安立了兔角,而一個是能安立的,另一個則是不能安立的,為什麼?通達地板的眼識是世俗量,它通達了地板,這個通達是不是對的,還有第三者觀察、持久的觀察,今年觀察、明年觀察,認為它是地板的這個部分沒有被其他取代,就確定下來它是世俗有。所以世俗有的「世俗」指的是量,世俗有即在量識上面有。包括空性也是世俗有。兔角為什麼不是世俗有?不是說沒有世俗在量它,但量的是錯的,所以世俗上沒有。
世俗諦的「世俗」指的是什麼、在它面前的「諦」指的是什麼,那是字面上解釋。講到世俗諦的定義時就說,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而且了解名言的智慧是針對它而成為了解名言的智慧。所以要由定義中的世俗量來安立它是不是世俗諦。至於「實有執著前面是諦」,這個只是在解釋它的字義。否則,空性在實有執著前面是不是實有?是。實有執著前面當然是實有!世俗諦如果只按字面的解釋就定下來,空性也會變成世俗諦,因為它在世俗諦的「世俗」前面也是諦,它也是實有。這是不能按照世俗諦的字面意思來定定義的原因。
總之,為了突顯一切都是虛妄的,才安立它為「世俗諦」。世俗諦的「世俗」指的是實有執著;世俗名言安立的「世俗」指的是量。世俗諦的定義是: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而且了解名言的智慧是針對它而成為了解名言的智慧。為什麼要加「針對它……」?因為只說「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有語病。什麼語病?就涉及遍智。懂空性的量叫勝義量,從最初懂空性的比量開始就叫做了解究竟的智慧,接著變成現量;懂空性之外其他法的量都叫世俗量。但有二者都懂的量,如佛懂空性的量能懂世俗,佛懂世俗的量能懂空性。所以說「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他人就可以問:「佛現證空性的智慧為有法,它能不能通達瓶子?」必須答能。再問:「瓶子為有法,它是勝義諦嗎?因為是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之故這是你的定義。」所以,定義若不加「針對它……」,將擋不住辯經者的問難。
此外,了解世俗諦與了解世俗諦是世俗諦有差別。了解桌子、了解地板,可以有很多世俗方面的了解,這跟了解事實沒有關係。了解世俗諦是世俗諦要懂空性,因為要懂這個世俗諦在我執面前是實有。要了解「它不是實有,但在我執面前它是實有」,非懂空性不可。所以了解世俗諦很普通,了解世俗諦是世俗諦就不一樣了。了解瓶子這個世俗諦,講的就是了解瓶子;了解瓶子這個世俗諦是世俗諦,就涉及要了解「它在我執面前是實有的,事實上不是」。
月稱菩薩談到,在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及淨地八地以上菩薩面前,只是世俗、不是諦。問:瓶子是不是世俗諦?是。然而又說:瓶子在淨地菩薩面前只是世俗、不是諦。這就讓很多人糊塗了!他們理解為:對凡夫來說,瓶子是世俗諦;等到成了阿羅漢之後,又變成不是世俗諦。瓶子現在是世俗諦,以後不是,那麼成佛後又變成什麼呢?這種觀點不對!舉例來說,有甲、乙、丙及我四人,丙是甲的兒子,也是我的弟子,乙也是我的弟子。丙,針對甲來說,是兒子,針對我和乙來說,丙也是甲的兒子;針對乙,他是師兄,針對甲和我,他也是乙的師兄。也就是,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他都是甲的兒子;他是乙的師兄也是可以成立的,且這並不能否定他是甲的兒子的事實。在八地菩薩面前,瓶子只是世俗,此處的「世俗」講的是他的世俗心;在八地菩薩的世俗心面前,諸法都如水月。問八地菩薩:它在實有執著面前是不是實有?他也必須說是。不說八地菩薩,即使懂空性的人也知道它不是諦。問他:瓶子是不是實有?他會說不是。然而,它在實有執著這個世俗前面是諦。也就是,把這個人當成世俗,問他是不是諦?就不是諦。或針對他懂空性的心來說是不是諦?也不是。然而他仍有實有執著,針對他的實有執著來說是諦。所以「針對八地菩薩來說,瓶子不是世俗諦」,表面上看過去,瓶子不是世俗諦,但不是那個意思。意思是:針對八地菩薩來說,瓶子是不是世俗諦?是。針對他的世俗心來說它是不是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