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10)

 《寶性論》講記摘要 (10)

20230902 第一品 如來藏品

 現代學佛之人如何看待修行?如何理解修行?這好像有點難講。若往較久遠的年代追溯,講佛教的修行方式就會講到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修行就是歸納為這二類,沒有第三條路。學佛之人對於這一點應當確定下來,這很重要。而要對此獲得確定,不是只憑聽一兩堂課就能做到,要透由學習諸多經論,一再一再地思惟其內容,才能做到。

 

大乘的乘分能乘、所乘,簡單講,就是由修什麼來追求什麼。現在一談到佛教修行,就流行講不要分別,講放空,以為只要讓內心空白一片,對於其他的,則不用努力、無所追求,以為這樣就是佛教的修行。即使講布施持戒,也以為只是以此累積人間福報。諸如此類的種種誤解,都是因為沒有透過學習經論來正確認識佛陀所說的修行及前諸大德所說的修行。

 

事實上,佛教的修行有所追求,以大乘為例,是以三寶的果位為目標而努力,所以,所修的布施持戒等並不是為了累績今生福報而修。為什麼要證得三寶的果位?是為了利他,是為了幫助他有情也證得三寶的果位。追求這樣的目標時,要了解會有何障礙,以及了解克服障礙達成目標的方法。障礙分為煩惱障與所知障,由現證空性可以斷除此二障,所以要修現證空性的智慧,但是我們現在又修不起,所以要先設法通達空性與修止觀,而要通達空性必須透過聞思與集資淨罪等,必須以上述目標攝持而努力,才能漸漸令自己的智慧增長。

 

總之,證得三寶的果位就獲得了究竟的自在,而證此必須透過各個階段的努力,克服各個階段的障礙。以現證空性的智慧為例,必須透過聞思,一步一步地由分別識培養起來,且其增長必須搭配福德資糧的增長,所以福慧必須雙修。這些修行內容在經論中都有講述,佛教徒修行,應當尊重大經大論所講的修行方法,要去學習這些方法才對。

 

以下消文。

 

(辛三)配合佛經:(壬一)承啟;(壬二)正說配合佛經。今初:

 

應廣如經說而通達此七金剛處。

 

(壬二)正說配合佛經分二:(癸一)三寶配合佛經;(癸二)餘四配合佛經。今初:

 

第一至第三金剛處當依《增上意樂品》了知:

 

「阿難,如來者非可視,眼不能見。阿難,法者非可說,耳不能聞。阿難,僧者無為,身心不能親近承事。」

 

世俗中,佛是可見,法是可聞,僧也是可承事;此處則是就勝義中講,說勝義如來非眼等名言識能見能證者,說勝義法者非名言分別可圓滿詮說者,故耳不可聞,說勝義僧者非心能現前讚揚親近承事者。

 

字詞解釋:

1. 如來者:勝義如來,此處是指如來自性清淨與客塵清淨的法身。

2. 法者:勝義法者,此處是指法的勝義諦[1]亦即法的空性

3. 僧者:勝義僧者,此處是指僧的勝義諦亦即僧的空性

 

(癸二)餘四配合佛經分二:(子一)界配合佛經;(子二)菩提等三配合佛經。初又分三:(丑一)恆為如來單獨之境;(丑二)非他者常時之境;(丑三)認明勝義自性。

 

第四金剛處當依《不增不減經[2]》了知如下(丑一至丑三):

 

(丑一)恆為如來單獨之境:

 

只有如來可以恆常安住於現證真如的根本定中不出定,故說真如恆為如來單獨之境。

 

「舍利弗,此義乃是如來境界,如來所行。」

 

字詞解釋:

1. 此義:依賈曹杰,此義指此有垢真如。

 

(丑二)非他者常時之境:(真如不是佛以外的他者所能恆常安住不出定的境)

 

「舍利弗,一切聲聞、獨覺暫不能以自慧正知、觀、察此義,何況愚夫異生?惟信如來而得通達。舍利弗,當以信心通達勝義。」

 

因為成立究竟一乘,所以於此觀待以後將能而說一切聲聞、獨覺「暫」不能以自慧通達法無我,只能以信心通達。此處「以信心通達」是說聲聞與獨覺雖懂法無我,但觀待大乘行者為鈍根,而不是說聲聞與獨覺不能以量通達法無我。本論與釋皆成立聲聞與獨覺也有法無我的證德。

 字詞解釋:

1. 以自慧通達:指如《中論》所說般,透由無邊理路破除諦實戲論而通達。大乘利根者因為透由無邊理路思惟法無我,所以能夠以自力之慧令通達勝義諦的智慧越發增廣。聲聞與獨覺懂法無我的智慧雖然也會進步,但是因為未如大乘利根者這般思惟,所以不能如彼等以自力之慧令通達勝義諦的智慧漸漸增廣。

2. 正知、觀、察:依次指以通達空性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來了知、觀察。


(丑三)認明勝義之自性:

「舍利弗,言勝義者,即是眾生界之增語。舍利弗,言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之增語。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之增語。」

同一真如,於有垢時(因位時)名眾生界[3]、如來藏,於諸垢盡除時(果位時)名法身。此處雖說彼三互為增語,但只有眾生界與如來藏互是,法身並非眾生界或如來藏。

字詞解釋:

1. 言勝義者所謂勝義有垢真如」。

2. 增語:指同義異名



[1] 老師原解為滅諦,後交代改。

[2] 所引《不增不減經》經文依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的譯文為:「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3] 或譯為有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