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寶性論》講記摘要 (21)

 《寶性論》講記摘要 (21)

20240106 第一品 如來藏品

 

 消文前,先談幾個重要觀念:

 

一、講佛的八功德時,為何說無為也是一種功德

 

佛的八功德中的第二個──在無自性的前提下盡除客塵,這是一個滅諦,與空性一樣是勝義諦,此與八功德中的第三個──如所有智,這二個都是了不得的功德,但是第一個功德──佛的心的自性空,為何說它是無生滅的無為法會是在講一個功德?簡言之,「法身是無為為何是一個功德?

 

《寶性論》中講的有為與無為與他處所說不同,有為分三:由因緣和合而造作、由煩惱障和合而造作(此指不淨的十二因緣)、由所知障和合而造作(此指清淨的十二因緣);相對於此,也有三種無為。例如:未斷除煩惱障者這三種有為皆是;阿羅漢和三淨地菩薩因為脫離了煩惱障的束縛,所以是第二種無為,但因為仍有意生身,而意生身是清淨業和所知障所造作,所以仍是第一種和第三種有為;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悲、力等功德是第一種有為和另二種無為;佛的第一個功德和第二個功德則是遠離三種有為的無為。是基於上面這種分類,才說即便十地菩薩也是有為,是欺誑的,而佛的自性法身則是遠離這一切,所以是恆常、無為。所以,說佛的八功德中的第一個功德是無為,應該不是單純說它是常法,而是要結合上面這種分類來理解。由此可知:雖然我的心是自性空,佛的心也是自性空,這二個自性空都是遮無,是常法,同樣沒有任何功用,但是因為佛已斷二障,所以佛的心的空性可以說是以離二障為差別,是無垢的真如;而我必須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能令我的心的空性和佛的心的空性一樣以離二障為差別,成為無垢真如[1]

 

佛明明會傳法會說話為何說佛無視無聞等?

 

《般若心經》講資糧道和加行道所了解的空性時,所說的五蘊皆空等,這些是異門的空性,是分別心以有二現戲論的方式所了解的,此中,境是異門的空性,具境是異門的勝義識。格魯派承許這些異門的空性是空性、是勝義諦,但其他派不如是承許,認為了解空性就必須了解離戲論[2]的空性,這樣的空性才是勝義諦。他們主張必須離一切戲論才是空,只要說了什麼、指向了什麼,就不是空,因為言語等都是戲論,而以戲論是無法講離戲之法,也無法了解離戲之法的,所以只有以無二現的智慧別別內證的才是離戲之法、是空性。自宗則認為,雖然除了現證空性的心之外,所有的心都是具相的,亦即是有戲論的,所有的語言概念也都是戲論,要離戲就必須把它們全部清空,但是自宗認為通達空性和以離戲的方式通達空性是有差別的,所以比量也可以通達空性。般若經的核心內容可以以「非有,非無,非二俱,也非二者皆非」這句話來代表,《中論》中也說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等,佛經與《中論》中的這些內容都是基於聖根本智所現證的來講,而聖根本智是以如水注水、無二現的方式現證空性,這樣才是真正達到遠離一切戲論,真正達到「非有,非無,非二俱,也非二者皆非」以及「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境界。要了解這個,才能了解何謂離戲[3]

 

因為心中有種種相,所以才有種種分別、有種種識,從而發動種種身語。我們腦中的種種相是很難搬開的,只有現證空性時,才是完全搬開了種種相,達到完全無相。而懂瓶是自性空的比量雖然會通達空性,但同時也會現所緣的瓶這樣的世俗現,也會有實有現,所以即便它通達空性,也仍未離相離戲,其他的心識就更不用說了。而聖者在現證空性時,於空性上不會現到任何相,是基於此才不會有任何身語的動作。同樣,佛在空性真如這一點上是離戲,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相,是基於此而說佛無視、無聞、無分別等。

 

字詞解釋:

1. 異門的空性:是指以分別心所了解的空性。此與空性的異門不同,後者是指真如、實際、法界等等。

 

下面進入(丑二)能立配合經教。

 

 

(丑二)能立配合經教分二:(寅一)總標;(寅二)分釋。今初:

 

如是所說如來自性清淨等六功德,當依次廣說,並依《入一切如來境智光莊嚴經》了解。

 

 

(寅二)分釋分二:(卯一)自利法身的能立;(卯二)利他色身的能立。初又分三:(辰一)自性清淨之能立;(辰二)客塵清淨之能立;(辰三)如所有智之能立。今初:

 

《入一切如來境智光莊嚴經》中說:「曼殊室利,此所謂無生無滅者,乃如來應正等覺之增語。」無著菩薩說這是在略說如來的無為之相──依賈曹杰對此的說明,無著菩薩這句話不是指如來是常法,而是指如來眾多身中的法身是無為法。

 

字詞解釋:

1. 增語:指所詮相同的不同能詮。

 

 

(辰二)客塵清淨之能立

 

約此義言,經又說了九個喻,其中第一個喻是吠琉璃地上的無垢帝釋像,經說:「曼殊室利,如來應正等覺不動,不思,不發,不分別,善不分別,無分別,善無分別,無思,無作意,清涼,無生,無滅,無視,無聞,無嗅,無嚐,無觸,無相,無了別,非所知。」

 

賈曹杰解釋:

1. 如來應正等覺不動,不思,不發:是說如來離三身(身語意)的發起──如來不以功用為等起而發動身,不以分別心來思境,不以分別為等起來發動語。

2. 不分別,善不分別:是說如來遠離倒執──不分別倒執境的體性,也不分別倒執境的差別。

3. 無分別,善無分別,無思,無作意:是說如來不分別三時之境──於過去的體性無分別,於其差別無分別,於現在無分別思,於未來境無樂欲的作意。

4. 清涼,無生,無滅,無視,無聞,無嗅,無嚐,無觸:是說如來斷苦的因果──滅業煩惱熱而得清涼,苦初無生後無滅,非餘名言識所證,亦非五根識所證,此依次說為無視至無觸等五。

5. 無相:一般凡夫不能由正因比知如來的法身,這是說:對於如來的法身,凡夫是無法以離相的方式了解的[4]

6. 無了別,非所知:是說如來的相離諦實──智的體性無自性故無了別,智所了知者[5]其體性亦無自性故非所知。

 

靜息功用這句話是以上所引經文的解釋,換言之,以上所引經文是靜息功用這句話的廣說,是在講如來自己的事業因為靜息了一切分別及功用(有意的造作)的戲論,所以是無功用任運成。重點:這邊所謂的靜息是基於空性這一面而講。

 

字詞解釋:

1. 餘名言識:指屬於名言識的意識。

 

 

(辰三)如所有智之能立

 

其後餘文以喻說如所有智,說一切法真如非以他緣現證,而是於根本定中自內所證。佛於彼覺悟門中,定於空性直至輪迴盡,且空性就是佛現見一切所知之處,也就是說,是由空中現一切。



[1] 老師課後補充。

[2] 戲論由粗到細,有貪瞋等煩惱、我執、實有現等。

[3] 老師課後補充。

[4] 老師課後補充說明。其中,原譯者譯「自喜」處,老師說彼處藏文是講「一般」,不是講自喜。

[5] 老師課後補充。此處所知是相對於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