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

 2023/12/31,見悲青增格西於台灣大乘法幢佛學會,為欲深入學習大教典學員介紹什麼是五部大論,及五部大論如何涵蓋整個佛法。

 

《介紹五部大論及學習意義》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一、      學習佛法要依傳承論著

(1)            佛法的歸類

一般會將佛法區分為三藏,這是就所詮來區分,主要談定的部分是經藏,主要談戒的部分是律藏,主要談慧的部分是論藏。要加主要所詮」一詞,否則經藏也會談戒、慧。學佛就是要學習經律論三藏。

佛法若以支分來區分,可以分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就不是根本上從所詮來區分,如有從呈現的形式來區分,如長行、偈頌。

三藏是我們要學的內容。又,佛法也分為大乘、小乘,大乘中又分中觀、唯識。也就是有小乘的三藏、中觀的三藏、唯識的三藏,當然佛經裡沒有這樣的區分,但是我們依照解釋佛法的論述——依初轉法輪發展出有部、經部,依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發展出中觀、唯識,可以有這樣的區分。

(2)            自力解釋佛經之誤區

所有的佛經都會談到基、道、果,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有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產生怎樣的結果。所以,所有的佛經都是可以拿來做修行指引的,但是我們看過去不是如此,於其中找不到修行之法。

現代有一類人很喜歡讀經,甚至說出佛經很好理解,反而是後代的論著把佛法弄複雜了,反對學習後代的論述。但是事實是,理解佛經並沒有那麼容易。如果一個人看懂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再去看佛經,看懂了佛經,這樣可以說是真正理解了佛法。如果他說看懂佛經、卻看不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論著,說明他完全沒看懂。僅憑自意解釋佛經,很難真正理解佛經。

(3)            要依大車軌傳承解釋

我們是依大車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解釋學習佛法。所謂大車軌,就是在說人類中沒有人能自力了解佛經。龍樹菩薩是依文殊菩薩了解《般若經》,無著菩薩是依彌勒菩薩了解現觀道次第。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是不依其他人、以自力解釋佛經,這邊的不依其他人說的是不依人,不是不依佛力。除了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外,其他人都要依師學法,不依師是無法了解佛經的意趣的。

總之,學習佛法要學的就是三藏,但沒有人能直接了解佛經。我們現在學《寶性論》就是一個例子,《寶性論》怎麼說,無著釋是怎麼解釋的,歷代祖師是怎麼解釋的,解釋時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處理。前前後後對照下來,就知道自己是沒能力自力去理解佛經的。所以學習三藏要依相應的解釋,要依傳承教授而獲得基道果。

 

二、      五部大論的名義及其涉及的內容

(1)            五部大論的名義

格魯派寺院是透過學習五部大論傳遞佛法教授。五部大論」不是指五本書。「部」在藏文中有「匯聚」的意思。匯聚的是什麼?佛經。所以透過「五部大論」學習佛法,是指將佛經匯聚到五個匯聚處。

五部大論是指:戒律、俱舍、量論、中觀、現觀。

(2)            五部大論涵蓋三轉法輪的內容

戒律是從初轉法輪的內容延伸出來的。

五部大論之一是對法。疏通初轉法輪所說的內容有身足七論。身足七論像是我們現代說的筆記。有說身足七論是佛陀說的,是阿羅漢們以簡短的文字紀錄下來;有說身足七論是阿羅漢說的,是阿羅漢聽聞後,自己歸納出的筆記。之後,身足七論歸納為《大毗婆沙論》,再發展為《俱舍論》。

二轉法輪《般若經》涉及顯義空性與隱義道次第。解釋顯義空性,有龍樹菩薩的《中論》,或者聖天菩薩的《四百論》,或者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觀方面就是透過這些匯聚處來學佛經的意趣。

隱義道次第涉及八事七十義,若沒有依《現觀莊嚴論》是無法理解的。但是不能說現觀方面只有《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核心論典,但是有其他的論著。

量論是初轉法輪的延伸,也屬於唯識。有人認為量論跟修行無關,只是破外道之說,這是錯誤的。量論也說了修行之道,也就是它也說了基道果。

前面提到三藏都說了基道果,因此,解釋三藏的論也要涉及基道果。所以現觀說了基道果,量論也是、中觀也是,只是論述側重的點不同。

(3)            五部大論涵蓋見行二方面的內容

小乘、大乘,大乘中的中觀、唯識,都有它的見與行,因此,相應的解釋也要有見與行的內容。

解釋小乘見行內容的是俱舍、戒律。

解釋大乘行品方面的是現觀,現觀是中觀宗、唯識宗共用的。

解釋大乘中觀見行方面,龍樹菩薩的《中論》,或月稱論師的《入中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解釋大乘唯識見行方面,《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是解釋見,《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行。

所以五部大論包括了小乘的見行、大乘中觀的見行、大乘唯識的見行。

(4)            學習是匯聚處的論著

學習五部大論的時候,是透過深入學習一本或幾本論著來學習。就像現代人學習數學、物理,教導數學、物理的書非常多,但是學的時候只會透過幾本教科書來學。同樣的,以學習中觀為例,透過什麼論典來學習並不固定,或許是《中論》,或許是《四百論》,或許《入中論》,這並不衝突。學習量論也是,透過陳那的論著,或透過法稱的論著,都可以。總之,要的是能是匯聚的論著。

(5)            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教授傳承中有二勝六莊嚴,二勝是指釋迦光尊者、功德光尊者,六莊嚴是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論師、法稱論師。也可以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

佛陀所說戒律的內容非常龐大,學戒不是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困難的。但是透過釋迦光、功德光二位尊者的解釋去學戒,會讓人有怎麼會學不會呢的感嘆。龍樹菩薩、聖天菩薩解釋了中觀方面。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解釋了現觀及俱舍。陳那論師、法稱論師解釋了量論。

二勝六莊嚴的論著,全面且完整地解釋了三藏。換句話說,是完整的修行秘笈。之後,雖然有工具書協助解釋,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6)            結說

總之,第一、格魯派說學習五部大論,不是在指學習五本書,而是指學習五大類。然而,像薩迦派會說十八大論,就是指向十八本論著,不是在說歸類。

第二、說五部大論也好、說十八大論也好,都是藏人認為它們是歷史上解釋佛經最好的論。要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經,而五部大論或十八大論就是學習佛經最好的途徑。脫離了它們,說自己在學佛,就不知道是在學什麼了!學佛要吻合佛陀的意趣,也就是吻合二勝六莊嚴的意趣。如果學佛與二勝六莊嚴的意趣相違或不太相關,其實就不是佛陀的意趣,是有問題的,是自以為是的修行。

 

三、      學習五部大論

(1)            學習者要齊備五部大論

雖然五部大論指的是五大類,但是學習者不能單挑一個區塊學,要五大類都齊備。以學習量論為例,有的人認為量論只是邏輯學,不當一回事。但是缺乏邏輯,對教法的學習只會停留在疑,無法產生定解。你非常虔誠、很相信佛法,但是只要沒有達到量,一遇到情況,就很容易被動搖。真相是無誤的,只有通達真相才不會被動搖。

(2)            五部大論在修道上的角色

五部大論中,現觀,也就是道次第,是道的主體,是要修的。戒律是現觀(道次第)的規矩,中觀是道次第的見解,量論是道次第的論證,對法是道次第的名相——連結名與具體內容的解說。所以,就修學佛法來說,五部大論這樣的設計是完整的。

(3)            特別說在家人亦要學習戒律

我想特別對在家人學習戒律這點講一點話。去年,我們講了一點點戒律。在台灣,一直有居士不應該聽戒的聲音。我是覺得,居士不僅可以聽戒,而且應該要學戒,這點很重要。

我們學習經論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講者說了殊勝的法,聽者卻覺得所聽到的離自己太遠,常常提問:你可不可以講一個可以用在生活上的法?雖然菩提心法類可以用在生活上,但是聽者就是覺得自己沒辦法用上。這有點像老師教了一個數學公式,這個公式是用來解題的,但是該怎麼用,老師從來沒示範套用過,對學生來說,這個公式的用處似有也似無。所以,聽者要的是什麼?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法。戒律是真的做到這一點,在行住坐臥、吃穿用度,從管理個人的身語意,到僧團怎麼運作,都給予了具體的指示。大家其實要的就是這個啊!

像我們現在明明有好的東西,如好的衣服、堅固的用具,卻還是看不到它的好處,會不知足地嫌東嫌西。戒律裡,用一個碗都有規定,會說碗破了要補,如果你的碗破了,剛好有人供養了一個完整的碗,你要先從前面傳起,先讓第一個人換,第一個人不換再問第二個人,最後大家都不換,你才可以換碗。

在戒律裡,你會看到世尊是怎麼教育他的弟子,弟子們在身語意上守了什麼規矩,做了什麼會違背戒律,為了不違背戒律做了什麼處理。由此,我們會對導師世尊、當時的出家人生起不一樣的感覺。這對我們生起信心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是學習戒律帶來的好處。否則,我們說佛是一切遍知、有三十二相等,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因為他是佛啊!或我們對阿羅漢的感覺停留在塑像上,覺得一個個都長相奇怪,而他們艱苦的修行都沒有被表現出來。

戒律是該被教授的,戒律中並沒有阻止在家人學戒。再者,會說戒律是根本。戒定慧,要有好的慧,先要有好的定;要有好的定慧,要有戒。問:在家人能不能學佛?回答一定是可以的。說在家人可以學佛,卻又不准在家人觸碰根本,這是矛盾的。因此,說在家人不可以學戒等同在說在家人不能學佛法

總之,第一、戒律裡沒有說在家人不可以學戒。第二、透過學戒,看到世尊及先聖的示範,會讓我們對三寶生起信心。第三、就個人修行而言,也能提供具體的修行指引。從各方面看,在家人是應該要學戒的。

在家人學戒,不能觸碰的是羯磨這個區塊。有各種羯磨,比丘的羯磨,除了比丘之外,甚至是比丘中選定的比丘之外,其他人不能參加,所以別說是在家人,連沙彌、比丘尼、沙彌尼也不能參加。像傳比丘戒,不能說「傳戒人數不足,這個沙彌很優秀,就讓他頂替」,這不行。這就像開理監事會議,不是理監事就不能參加。我要說的是,戒律中提到的是誰不能參與羯磨,沒提到不能聽戒,所以「在家人不能聽戒」是不存在的,講戒律方面的理由,在家人是可以聽的。

 

四、      釋疑

(1)            對於學習匯聚處的論著的釋疑

問:格魯派三大寺等都有進行《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傳講,達賴喇嘛尊者也很提倡《入菩薩行論》,為什麼《菩提道次第廣論》、《入菩薩行論》不在寺院所列示的學習系統中?

華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比較強,尤其在古代,似乎認為沒有其他文化可與之媲美,於是很容易把外來傳入的內容轉化為中華文化的概念,「喔,印度論師雖然這樣講,但是其實佛陀的意趣是…….」,就直接轉化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案。藏人不一樣,藏人自始就認為印度是聖域,是很厲害的地方,「聖地印度­」這類語詞常常出現。雖然印度祖師的論著地位無法超越佛經,但是對印度祖師的論典是非常尊敬的,置於頂上的。所以,像《入菩薩行論》這類印度祖師的論典,雖然在五部大論中沒有被直接點出,但可以有;《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人寫的,就不會列在五部大論中。

前面從作者面談五部大論時提到二聖六莊嚴,中觀方面的作者只提到龍樹菩薩、聖天菩薩,沒有提到月稱菩薩,這就意味五部大論中的中觀講的是《中論》、《四百論》。但是實際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涵蓋的內容更完整、更有次第。從匯聚點來看,《中論》與《入中論》不太一樣,《入中論》匯集了《十地經》所說的次第。見解方面,從《入中論》中可以看到唯識見、中觀自續見、中觀應成見。因為《入中論》是個匯聚處,真正的核心是它,所以寺院學中觀時是以《入中論》為主。學好《入中論》,再去學《中論》,如學宗喀巴大師對《中論》的注釋——《正理海》,這也很重要。學唯識也是一樣,西藏前人學的是彌勒五論,現在是以學《現觀莊嚴論》為主,因為《現觀莊嚴論》是大匯集處。

 

(2)            對於學習五部大論次第的釋疑

問:前說《俱舍論》 (對法)是在解釋道次第的名相,那麼是不是該先學《俱舍論》,為什麼是學完現觀之後才學《俱舍論》?又,學現觀之前有學基礎課程——攝類學、心類學,攝類學、心類學也是在解釋名相,之後又學《俱舍論》不是重覆嗎?

基於現觀涵蓋五部大論的觀點,俱舍必須涵蓋在現觀的某部份中。但是《俱舍論》的內容還有很多細節,會說傲慢的人要讓他去學《俱舍論》,譬如《俱舍論》第一品講五蘊,就有各種歸類及演繹。先前學攝類學、心類學等,是挑出必要的才會講,就沒有太多繁雜的細節。

 

問:會說戒律是根本,為什麼五部大論中,不是最先學戒律,而是後面才學戒律?

五部大論的學習次第是:量論是從第一天就開始學,到考格西的階段也還在學。現觀的前三年是基礎課程——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宗義、地道、八事七十義,之後學七年。接下來學中觀,要學四年。接下來四年學戒律。接下來四年學對法。之後是六年的考試,所有學過的內容都要複習。

學僧進入寺院以後,因為要受供,所以會馬上受戒,受沙彌戒或比丘戒。對應的就會講戒,教授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要告訴他根本戒是什麼、僧殘是什麼,這些必須要讓他了解。但是真正的戒律不單單如此,學戒沒有這麼簡單,戒律事關個人的行為準則及僧團的所有運作。像僧團怎麼開會、投票,有投票權的人缺席,那麼投票的結果還算不算?有人往生了,他的財物怎麼處理?其他寺院的僧人在這間寺院往生,這間寺院可以接收他的財物嗎?還有老師要具備什麼條件等。所以戒律關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不是小孩可以理解的事,是大人才可以理解的事,因此放在後面學。你們也許會誤會,以為學僧受了戒,十幾年都不教戒律,十幾年之後才講戒,事實上不是這樣。

 

(3)            補充說學習密續

還有一個常見的誤解,你們會以為三大寺是顯宗的道場,當了格西後,才去上下密院學密。當年宗喀巴大師知道密乘的修習是不適合大家都參與的,所以才有密院,要修密就到修密法的場所,在公眾聚集的場所就不修密的這一套。所以密院的出現是因為牽涉到修行,而不是就學的角度。

寺院裡是有學習密續的,像接口傳,我初到色拉寺的第一年就接受了宗喀巴大師全集的口傳,第二年接賈曹傑尊者全集的口傳,第三年接克主傑尊者的口傳,父子三尊的教授裡顯密都有。在寺院第三年學顯宗地道的同時,也學一學密宗地道。所以,一個在寺院很多年的學僧,雖然還沒畢業,但是你拿密續的問題問他,他還是可以回答的。就像在學校裡,有正規學制該學的內容,但是還是會有私下學習的內容,在寺院正規學制的空檔,也傳授了密續。不在正規學制的傳法很多啊!現在三大寺傳法也有法訊,你們也常看到,如甘丹赤巴傳口傳的法訊。

拿到格西學位後去上下密院,大多學一年,一年沒辦法學什麼,反倒是完整地參與了修法。真正學密續是在三大寺中,像我們的師公、卻配老師、恩珠老師、德列老師,學密學了很多年,都是在色拉寺中學的。在三大寺裡,是有人在教密續、有人在學密續,所以認為在三大寺沒有學密是誤解。

 

(4)            對於學習五部大論方式的釋疑

問:寺院裡學五部大論都是用辯經的方式學,我們在家人該怎麼做?

學習攝類學很重要,要從攝類學學起,也許不需要學得很精通,有學過就會很不一樣。我舉個例子,我跟幾位科學家學科學,他們一直說會儘量用通俗的話教,不會太深,但是他們就是有名相在使用,我總是覺得不太懂,問題就在於我們之間沒在某種基礎上說話。辯論是種說話方式,你們因為沒經歷過,所以會覺得聽不懂。我們之間缺少了基礎語言及思考邏輯,我教了半天,卻覺得你們怎麼還是說出這樣的話,你們則是學了半天,每句話都聽懂,加起來就是不懂。總之,要上攝類學,上過之後可能會好一點。

 

(5)            對於學習五部大論時間過長的釋疑

問:學習五部大論的時間很長,在寺院專心學都要十幾年,遑論在家人用業餘的時間學,若在家人是年紀大了才開始學,可能沒學多少,人就死了。五部大論有沒有濃縮版,可以挑重點先學?

五部大論的內容涉及基道果,是獲得果之後才不用學,在沒獲得果之前,都是要學的。也沒有出家人學十幾年就學完這種事。我們在畢業前,常常聽到老師說:你們根本還沒有懂,懂是要從現在才開始,要繼續學喔!

很多人想像的方式是先學一套、接著修,但是事實上,這種方式很難運作。像有般若字,就一個字,教你這個字,接著你就去修,或有持佛號,教你阿彌陀佛,接著你就去修,這沒什麼難的,你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人的心太複雜。真正要的是調心。但是我們常常想的是旁門左道,持個佛號就希望有特別待遇。

真正的修行是,現在的心跟下士道距離遙遠,慢慢地接近,到產生下士道的量,這樣就是很大的進步。接著再往上接近中士道、接近菩提心。這是唯一的路。現在要做的是好好學習,看能不能對三士道產生信心,這樣才會願意走上這條道。認清楚這件事,這輩子即使沒走幾步,至少有信心在那邊。現在的人會覺得自己相信三寶,但是一學經論,就會發現三寶不是自己原先想像的樣子,三寶是跟三乘的果位有關,三寶能保你,也不是他跑過來保護你,是你自己獲得果位才得保。

問:有沒有一個可修又力大無比的法?有啊!菩提心法類。講者會講菩提心,你也聽得懂。但是你會修幾天?你很認真,努力修了幾天,但是某天早上爬不起床,那天沒修,之後漸漸就沒了!還不如在一個團體中,有一搭沒一搭地學。環境的影響、人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所以我是認為,有五部大論可學就一直學,下輩子繼續學,秉持這種態度是正確的。讓自己的心泡在三士道的法類中,這樣會稍稍進步,即使沒有進步,也不容易往下掉。不要有什麼時候學完在家人怎樣、出家人怎樣的想法。

 

(6)            對於推廣學習五部大論的釋疑

問:漢傳佛教跟藏傳佛教在體質上差異很大,漢傳佛教強調一門深入、不重視思辨,與那爛陀傳規強調系統性學習、強調思辨不同。另外,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仍有很大部分在密法的灌頂、修法,學習五部大論仍集中在少數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學習五部大論成功的可能性如何?五部大論的學程是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可能在台灣生根或轉化嗎?

我認為漢傳佛法與藏傳佛法沒有差別。大家都認為二者有差別,吃穿不一樣、做法不一樣……。但是就像我常問的:唐卡代表藏傳佛教嗎?雖然唐卡自藏傳佛教衍生而出,但是有沒有唐卡跟藏傳佛教無關。風馬旗跟佛法有關嗎?沒有。這些是佛法傳播到某處,因當地的皇帝規定、文化等衍生出的。漢藏佛教在佛法上沒有差異,若佛陀的某個法,如初轉法輪的某個法,傳到漢地是這樣,傳到藏地是那樣,這樣才叫佛法有了變化。所以,很奇怪吧!大家都認為漢藏佛法有差異,但其實沒什麼差別。那些大家認為的差異都是從奇怪的地方說,如漢傳的出家人怎樣、藏傳的出家人怎樣,可是那些都跟佛法無關。

第一個問題說到一門深入。如果沒有學過大經大論,可能會認為一門深入不需要聞思,然而學過大經大論就會知道,一門深入仍要會通旁門。以五部大論為例,要深入般若也要了解戒律,深入般若者沒有不涉及中觀深見的,深入般若必須要有很好的邏輯,就不得不熟悉量論,所以深入一門其實是缺不了其他門的。我認為一門通則全部都會通,只深入五部大論其中一門不是真正的深入,真正的深入是在五部大論都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所以在沒有對五部大論深入了解的情況下,無論聞也好、思也好、修也好,都談不上真正的深入。

第二點說到藏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大多在灌頂、修法,這也是事實,多數是在灌頂、修法,很少有人在學大經大論。但是藏傳各派都強調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也都強調修密法必須在顯教的基礎上。若沒有對顯教的內容有很好的了解,修習密法就缺了根基,缺了根基又怎麼能長出枝葉,乃至茁壯成大樹呢?所以上師們或經教都強調顯教的學習,這樣才會有適合修習密乘的機會。只是我們自己好高騖遠,一聽到無上法就跑去,不願意按步就班地打好顯教的基礎,所謂的顯教基礎指的就是五部大論、三主要道。核心要的是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是種內心的狀態,而且這種內心的狀態與我們一般的認知是完全相違的。因為有我們一般的認知,才產生現在世間的種種作風。自己的內心若有三主要道,思考方式、行為作風都會與現在世間的種種做法完全不同,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都是因為內心的改變造成,有道在內心中運轉。

 

問到推廣五部大論,我想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在台灣要不要推廣五部大論?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有可能性才去推動,沒有可能性就早早另作打算。但是這樣的問題等於在問在台灣要不要推廣佛法、推廣佛教的修行,因為要真正推廣佛法,免不了要推動學習大經大論。所以雖然推動學習大經大論不容易,也無法預知有怎樣的結果,但是仍然要去做。

學佛如果沒有對大經大論的聞思參與進來,其實很容易走偏。佛法是教我們如何思考,到心能任運而起時就是道,但是我們就是不願意去思考。看看現在,把經論印刷後讓風吹,花錢請人唸,還有用唱的、用跳的,自己唸是好一點的,但是又注重唸的腔調。看書不就是要看內容嗎?世界上所有的書都不是這樣讀的。前面說過,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都具備基道果,用現代的用語是具備完整的系統。但不知為什麼,鈴杵、風馬旗、金剛舞等取代了三藏,基道果完全不見了!像風馬旗、金剛舞,解釋起來可以跟佛法有關,但是也可以跟佛法無關。真正的核心應該是經論說了什麼,對它的學習及修行,這樣做才貼近佛陀的教法。但是這些沒有具備啊!所以現在是奇怪的東西被執行,而且不僅被執行,還認為這是佛法、很殊勝。這不是外人看起來這樣,是內部人自己也認為這是佛法的修行。此外,像現在有一些附佛外道,這些附佛外道聲勢浩大,這其實是自己不懂經教、他人也不懂經教,導致形成這樣一個市場。反過來說,如果學習五部大論盛行,這些佛教不正常的狀況會減少,甚至不會發生。因此,無論就佛教整體發展而言,或就個人修學而言,都離不開對大經大論的學習。

對於整體佛教、個人修行的發展,學習大經大論才是無與倫比的方法。若擁有學習五部大論的環境,要隨喜自己,但是即使沒有學習五部大論的環境,甚至有違緣障礙發展,仍要去推動。各位應該好好思考學習大經大論存在的重要性、缺乏學習大經大論的危害性,從而期勉自己對五部大論的聞思修。

 

五、      後跋

我們這邊的學員,很多是對學習大論典有強烈希求心的,有的人跟著我學了很多年,有的人是感受到達賴喇嘛尊者的呼籲,想好好學習佛法。我想也還有一些人還在觀望的階段,懷疑有沒有必要學習大論典。希望這個對五部大論的介紹,能幫助喜好學習佛法者理解教法各面向,能為懷疑學習大論典用處者釋疑。

願諸位道業日隆,福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