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 (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 (1)
聞法動機(三之一)
今天在瑞士藏人村這裡與各位結法緣。雖然大家一開始希求的是獲得像時輪金剛這樣的大灌頂,但是這個一方面是無上密續的法,二方面也很難操辦。總之,若有人具備密咒灌頂的條件、堪為法器,且因圓滿聚合,順緣也完備,則密法對於這樣的人會有大利益;對於不具備這樣根基的人就不一樣,這樣的人即便受灌,也很難得到灌頂。僅僅藉著坐在灌頂的行列中,是否就能做到心寂靜調伏?就如我們親眼所見,這是很困難的。導師薄伽梵最初於印度聖境,對一般所化眾轉法輪以及引導其相續的方式,並不是什麼都沒做之前就手上拿著鈴杵而來,而是首先從轉四諦法輪開始,依著對於調心次第的實踐是否必要而轉法輪,並不是一開始就灌頂,然後才講共道的修學。
以前在雪域西藏,一來密續十分盛行,二來大家都有信心和淨觀,因此只要有人講,就願意照著做,現在來到別人的地方,就不必完全照依照以前在西藏的做法。譬如,若好好觀察西藏學者與印度學者的造論方式,就會發現即便是佛教的導師或大阿闍黎之間,方式也有差別。《入行論》、《入中論》、《中論》、《寶鬘論》等,雖然都是為了調心而造,都不是與調心無關的學者枯燥之言,但是講說的方式仍不相同。在雪域西藏,「四相轉心」用新舊噶當派的話來講就是道次第;同樣,阿底峽尊者的《道燈論》,因為幾乎可以確定說法地區大部分的人對佛法有信心和淨觀,所以是依這樣的文化背景來講說。
現在的情況則是完全反過來,因此我想印度智者引導道次的方式及軌則就顯得更重要、更有力。在講經和續的時候,整體而言,若依顯宗的方式引導修行者,除了現下能清淨,就長遠而言也是穩當的,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比較容易加上密續的引導。一個完全沒有顯乘根基的人,即便受密續灌頂、念修、修本尊瑜伽等,到了某個階段,這些除了成為生起倒見的因之外,很難成為生起證悟的因,大概一定會現起「雖然我有閉關念修,但是連一個好夢也沒有」的想法。
續典中明確說過若自己沒有能力,即便唸誦幾十萬遍,也沒有好處。但是若不知道自己不具備這個能力,而去怪罪法沒有能力,認為做與不做這個都沒有差別,這樣就有生起顛倒見的危險。所以與其對唸儀軌和持咒這樣的事情感興趣,還不如去重視、閱讀《道次第》、《入行論》、《寶鬘論》,這才是確定會有利益的做法。
寂天阿闍黎造《入行論》的方式也是矛頭向內,要與自相續中被煩惱掌控的粗野未馴之心戰鬥,而其根本就是與煩惱戰鬥。總之,是一個朝向內在、針對修行者的造論方式。因此,就我等講法者與聽法者而言,聽聞講說《入行論》時,不要把它變成只是追求外在知見的方法,而是主要要讓它成為調伏心相續的方法,往這方面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譬如,以我為例,唸一遍本尊瑜伽,還不如從頭到尾讀一遍《入行論》,若要說哪一個更有利益,當然從頭到尾讀一遍《入行論》對心更有利益。所謂的法必須對心有幫助,否則說我已經獲得這個那個灌頂、說我已經做完這個那個念修、或說我只要吹一口氣就能毀滅三界,講這些話根本沒有任何好處。必須要調伏內心!若能調伏心則是法,若不能調伏心則不是法。所謂調伏心也就是若少了自利心,多了利他心,這就是法。雖然說「在修行」,但心中只裝了自利,沒裝下別的,這就是心中沒有法的徵兆。
嘴裡講著法,但真正實踐的卻是貪財、貪名,總之,實踐的是忌妒高者、欺壓低者、與平等者競爭比較──若不遠離這樣的動機,不遠離這樣的性格,就不能進入修行者的行列。所以,心必須要調伏。若有了調伏心的方法,努力就很重要。若好好考慮,本尊瑜伽因為很深奧,所以沒有能力的人與其修千萬遍的本尊瑜伽,還不如把道次第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更有利益,更能夠讓心產生變化。我們內心的分別雜念那麼多,很難馬上消滅或壓制它,幾乎不可能辦到,但是對於非常粗分的分別,若能壓制,就會來到類似初階的道上。基於這些考慮,我對於今天要結的法緣提出了我的想法:是否可以講《三十七佛子行》,或是《寶鬘論》,或是《入行論》?最後確定是講《入行論》。這本書只有短短近一百頁,在這次短短的時間裏,我想做一次略講。在講法的這幾天,聽法者不要想著能得到法就能,不能得到就順其自然放任不管,不要這樣想。既然這次特意印製了《入行論》這本書──你們期盼著能印製,於是就做了這個準備──平常自己就要一再閱讀這本書,要觀察粗暴頑強的心相續是否透由思惟漸漸變得溫和、調伏?不論我這次講得廣或略,你們平常若把這本書放在枕邊一再閱讀,就一定會有幫助。另外,也要去請教能夠解釋這本書的人。法跟食物是一樣的,譬如,學廚藝不可以學了之後就放在一邊,而是要用來做好吃的食物,畢竟直到生命結束之前都需要吃飯;同樣,所謂聞法,若只是在幾天的期間裏,說「我正在聽法」,很認真,但之後什麼感受都沒有,那就不對了。(未完待續)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