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2)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2

 

 根本頌(99

讚等令我散

亦壞厭離心

嫉妒具德者

復毀圓滿事

 

這個地球上有很多大人物,大人物身邊的人會說您是我們的領袖、您很偉大等,給予太多的讚美,假以時日,大人物就以為自己蠻厲害,就像頭爛了鼻子聞不到,其根本原因在於讚美。由讚美及名聞利養獲得的喜樂會有過失,因為會讓我們的心散亂。同樣,稱讚等會讓人自以為了不起,從而使出離心衰損。

 

有知識者很容易生起嫉妒,若能自處卑下而讓心沉穩,就比較不會嫉妒別人;若生起我慢,就有很大的危險會對別人生起嫉妒。得到名聞利養時,若不能小心謹慎,就會毀掉圓滿[1],就像有句話說「懷孕會毀掉母騾」,非常危險講六度的修學時,就說僅僅有圓滿不夠,還要修持戒。

 

就如學經教的僧人一開始時雖然安份守己,非常好,但假以時日,被說是有學問的格西,從而小有名氣聚集了許多弟子時,就會有點傲慢;若另外又收了些金髮弟子,就覺得自己彷彿是個人物了。這些人格局都太小。那些起先說「要出世」而修少欲知足的人,待有朝一日越來越多人圍著他時,也就快要去到平地了,難道不是這樣嗎?這些情形都會導致無常想及苦想變弱。原本教人要少欲知足,這樣的人自己變得不知足的時候,就如「亦壞厭離心」所說,開始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生起我慢,由此又引生嫉妒與攀比。

 

根本頌(100

故有人至前

壞我聲譽等

豈非救護我

免墮惡趣中

 

因此,就像小牛被青苗牽引,又如以前白哈王施害的故事中所說,自己有被圓滿毀掉的危險。以前人類社會較窮困,那時人也比較善良,後來變得富有,人就變得狂妄、變壞了,同樣,以前與大家都一樣的時候,脾氣還不怎麼壞,一旦變得眾望所歸,有人稱讚,脾氣就變壞了。如毛澤東年輕時從事革命,那時他確實有利他的意圖,為了中國廣大的數億人民不辭辛勞,熱誠地做了貢獻。能夠領導那麼多人,真的很偉大。我去漢地時,曾與毛澤東多次輕鬆地談話,那時他確實有偉大的想法,心胸寬廣,令人驚訝。但是文革前後就有點出了問題,若問這是誰造成的?自己變成大人物,再也不必畏懼時,就覺得凡自己所說都是對的半是吹噓功勞,半是拿酬勞辦事,人家既對他有好感,拍他馬屁,也畏懼他──是這些全都混雜在一起造成的。共產黨原本很重視自我檢討,也說他人舉出自己的過失時要承認,然而真正落實時,就變得只是表面功夫。因為這樣,所以人生多年無論多麼辛勞,到了最後幾年,大部分的成績都被自己毀掉──這就是被圓滿毀掉的。他人給予太多讚美、抬舉我時,心中若不能懷有善良持正的對治,就會有毀掉自己的危險。因此,是敵人降低了我毀滅自己的危險。

 

由名聞利養而得妙欲,這會讓自己衰敗。「妙欲是魔手」,而自己的敵者就是強力滅彼者,所以應念其大恩。敵者阻我趣入會導致墮惡趣的事,所以豈非為了護我不墮惡趣而來?

 

根本頌(101

我希求解脫

無需利敬縛

若人解此縛

何故反瞋彼

 

我除了希求遍智之外,無心於財富,也不需要利敬的束縛。讓自己不需要的名聞利養衰敗、讓自己新成辦證得遍智的因忍辱、讓忍辱的修行越來越增長,這些都要依敵者而有。只要有敵者能讓我從名聞利養的束縛解脫,就要觀他具大恩。「他是由念恩而生起恭敬心的境,怎會是生瞋的境?」這樣想的力量是不是很大?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1]此處「圓滿」藏文為「 暇滿」的「滿」。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1)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1

 

 根本頌(93a

為獲名捨財

 

先由此偈引申到其他一些事情:紅十字會有些工作人員說有的藏人會喝很多酒──若是為了聚會同樂,喝一點點酒沒關係,但大量飲酒並不好,對此要很小心才是。酒並不是出家人不可以喝而其他人就可以喝,薄伽梵是說:「說我是導師者,連草尖上露珠大小的酒也不可以喝」,而不是說跟隨我的出家人不可以喝。換言之,接受薄伽梵為導師的追隨者中,不論是誰,都不可以喝酒。皈依導師的僧與俗,整體而言是不可以喝酒的,但若因為風俗,如歡慶時不得不喝,或非常辛苦的時候,雖然可以略喝一點,但喝多仍會傷身,就如「酒肥」所說,酒喝多會變胖。變胖除了讓你辛苦費力之外,沒有任何好處。若肚子下垂變大,本來足夠的布料就變得不夠而增加支出,衣服要比一般身材穿的衣服費布,又因為常常喘氣而從牙縫發出嘶嘶的聲音,所以不要無節制地喝酒。即便沒有別人強行控制,自己也要慮及今生與來世的利益而保持良好的品性,所以要聽從建議,絕對不可以大量飲酒,知道了嗎?同樣,除了偶爾在節日配合習俗玩玩,下注賭博根本就不好,還浪費時間,他人對此的觀感也差,若給下一代這樣的壞榜樣,帶壞他們就不好了。不論長幼對此都要很小心。

 

基於正當理由而吃苦,最終會帶來大利益當下即便有些微困難,仍應甘受,譬如,去醫院打針時會痛,開刀時的痛更是難以忍受,還要上麻藥,但是為了保命大事,就得放棄小事;同樣,為了整體西藏的利益、個人的名聲,以及內外的觀感,為了這些大目標,即便必須在小事上刻苦,也應刻苦。若連這點事都做不到,口中即便常常講著「整體利益」,也只是在說謊,沒有任何意義。吉祥怙主龍樹菩薩於《寶鬘論》中殷重說到,如是若飲酒,則心智失常,行一切令人輕視、不應行之事,招致他人譏毀並失去信任,此外也特別說到賭博不好。論中還談到應修學斷十惡的戒,在此之上還講了關於邪命、飲酒等十六個對在家人的規範──這些都很重要,不可輕忽。不可以想著「我沒殺人,也沒偷盜,喝點酒有什麼問題?」因為飲酒會引生大過,所以不可以這樣想。會說酒是一切過患的根本。

 

同樣,現今醫生時常宣導抽菸會導致癌症、會傷血,但也有廣告說沒有比這支香菸更香的了。有時報紙上還會宣傳抽菸有大功效,實在好笑。不管怎樣,若我們自己不抽,那是最好。即便從財物受用的角度來看,誰都喜歡累積財富,而一天抽十根、十五、二十、三十根菸要花多少錢?花這些錢有什麼好處?口中齒垢令人作嘔,手指變黃,屋裡變髒,香菸的火星落到華服上,還會在衣服上燒個洞,根本沒有一點好處。這樣說不是在強迫你們不抽菸,而是在說抽菸沒有好處。知道了嗎?若說「沒好處就沒好處」而繼續抽,也沒人會說「不可以」來強制不抽。我們無論是誰都會說自己聰明伶俐,所以更應該放棄無益之事,做有益之事。尤其是之前未染上這種習慣的人,就沒必要去學。若是有一天醫生說有生命危險而救不了,這種結果都是習慣導致的。不抽菸很好,若能戒掉更好。現今能讓人精神錯亂的東西,除了菸之外,還有各種針劑,這類讓人浪費生命的東西,就像喝醉一樣,只會讓心裡感到短暫的快樂,稍微平息內心的分別及恐懼。這些東西不止佛法說應遮止,一般世間也都共許遮止。所以會說:「若只想心裏快樂,那就去喝酒賭博,吃各種藥丸,抽各種菸,這些做哪個都沒關係」,這是以成立的方式遮除,並拋出他方不承許的應成。

 

(回到本偈)同樣,一個空洞的名聲也沒什麼好稀罕的,不僅沒有好處,有時還會帶來壞處。「為獲名捨財」,有些人雖然窮,但為了博取「富人」的名聲,就去借錢來擺闊,為了貪富人之名,連欠債都願意。

 

根本頌(93b

若己遭殺害

讚詞有何益

死時誰生樂

 

同樣,有人為了讓自己的英雄事蹟登在報紙上而自殺,日本就有那樣的人。那樣做只是貪圖空洞的名聲,並沒有什麼利益,不僅沒有利益,還會帶來傷害,而且空洞的名聲對來世一點幫助都沒有。

 

根本頌(94

沙屋塌陷時

稚童沮喪哭

如是失美譽

我心如稚童

 

貪圖如是美名,從而有人稱讚就高興,有人譏毀就不高興,像這樣因為空洞讚詞的有無而高興或不高興,完全沒有意義,就如小孩玩水時堆沙屋,沙屋若塌了,心裡就難過一樣。「沮喪哭」是指一直哭到沒有指望為止。如是,此心因為對今生無益的讚美而高興,因為譏毀而不高興,就如童稚一般。

 

根本頌(9596

讚揚聲無心

絕無讚我念

若謂他喜我

念彼為喜因

 

然讚他或我

他喜我何益

喜樂屬於彼

我不得少分

 

還有其他理由:讚語之聲並沒有要親近我或讚美我的想法;若想:因為讚語之聲,所以就會有人喜歡我,則因為他人的喜歡不會帶給我任何直接的利損,他方心續中的喜樂是他方心續的感受,所以唯是具自相續之他方補特伽羅所領受,我自己是沒份領受的。

 

根本頌(97

他樂故我樂

於眾亦如此

他喜樂讚敵

我何故不樂

 

如果想著:即便我得不到任何一分他方心中的高興,但他方高興我就高興──若因如是想而感到滿足,則同樣地,對於一切有情心中的喜樂,我也應該感到喜樂,但他人若稱讚我的敵人,我卻反而不高興,這樣就不合理。若對所有有情都應這樣做,則他人稱讚我的敵人時,稱讚者心中喜樂,我為何要心生嫉妒而不快樂?完全沒有理由。

 

根本頌(98

故謂他讚我

而令心生喜

此非歡喜因

唯是稚童行

 

因此,說「他人稱讚我」從而自己心中歡喜,這也是不合理的,沒有什麼意義,只是幼稚的行為。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0)

 《達賴喇嘛尊者 入行論教授》連載(90

 

第六品 忍辱

 

 

根本頌(85

若敵從他得

或施家所存

彼皆非汝有

施否有何益

 

此復,不必嫉妒他方擁有的圓滿,他方的圓滿除了他自己有權獲得之外,別人是沒有份的。不論是敵者從其施主獲得的利養,或是他自己已有的利養,對於這些你都沒有任何理由不高興;而在施主家中的利養也都不是你所有,施主是否給你的敵人,這對你也沒有任何利損。

 

根本頌(86

何故棄福德

信或己功德

不守利養因

云何不瞋己

 

若你希求獲得圓滿喜樂,就必須成辦其因福德與信心,而持戒與忍辱等是自己的功德,所以何必生瞋?難道要丟棄喜樂的因嗎?不應丟棄。自己不去把握住能生利養、喜樂及圓滿的因,反而去毀滅它,這樣為何不去瞋自己?要瞋就應瞋自己。

 

根本頌(87

汝於所造罪

不僅無憂悔

反欲與昔曾

培福者相爭

 

你不僅對所造罪業──這個讓自己不得利養的因──不憂慮,還想與其他曾經積福者競爭,從而生瞋,這樣的行為真是可悲。

 

根本頌(88

縱使敵不喜

汝又有何喜

僅由汝心盼

不成損他因

 

縱使自己的敵人不喜或有諸事不順之災,這對你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好處。心中希望自己的敵人不好,單單這樣希願,並不會帶給他任何傷害。

 

根本頌(89

縱能滿汝願

他苦汝何喜

若謂滿我願

豈有較此傷

 

即便希願自己的敵人受苦及衰敗的願望成真,又有什麼好高興?對你又不會有任何好處。若因為心想事成,從而心滿意足或認為有意義,若因為別人衰敗而滿足,這就說明你現起了具足加行、正行與結行的強烈害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禍害了。

 

根本頌(90

煩惱漁夫擲

恐怖鋒利鈎

擲我置獄鍋

獄卒烹我身

 

如漁夫般的煩惱拋出「恐怖鋒利鈎」,「鈎」指鐵鈎,「恐怖鋒利」指標的一定會被鋒利的鈎抓住。若被煩惱瞋恚這個漁夫所拋出的鋒利鐵鈎鈎到,就一定會把自己拖到地獄鍋中,所以要小心。若不小心而生到地獄,就一定會被各種各樣的獄卒用地獄的銅水等來烹煮。

 

根本頌(91

由讚揚承事

非成福增壽

非力無病因

亦不令身樂

 

「稱讚及讚譽」中若不結合關係詞,理解的範圍會比較廣。一般世人稱揚、讚譽我,抑或是恭敬承事我,這些都無益於增長我的福澤或讓我長壽,同樣也無益於增強體力或讓我無病,而且單單靠這些也不會讓身體安樂。

 

根本頌(92

我若識自利

讚揚有何益

若唯圖心喜

應賭博喝酒

 

我若是一個了解自己利益的人,那些稱譽的空話對我又有什麼實質的助益?「等」字往下結合,是指若讚揚稱譽之承事會讓我心中安樂,就應去喝酒賭博等。老師是這樣講的,所以這樣講應該比較容易懂。

 

總之,若不考慮長遠的利損而只想要一些當下眼前的快樂,那就去喝酒賭博為所欲為好了──「應賭博喝酒」這樣說是拋出不欲的應成,或是以成立的方式來破。

(本書尚未出版,請勿任意流通。)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解釋《苾芻學處》序文

 

肆、解釋《苾芻學處》序文

《苾芻學處》[1]

名稱遍揚三世間,宣說正法獅子吼,

獲一切智三寶藏,梵釋諸天禮其足。

稽首頂禮兩足尊,已度無邊生死海,

遍智學處三寶器,今於聖眾當開顯。

出離尸羅斷眾苦,拔除薩迦耶見根,

摧壞世間與魔箭,敬禮佛陀我當說。

「出離尸羅」即前說出離的戒律,以區別趨吉的律儀、避禍的律儀。

 

能成辦現世、後世一切圓滿,能除遣現世、後世一切衰損之根源,惟是如來聖教。

業果是不欺誑的,不能行惡止惡,只能行善止惡。所以說「能成辦現世、後世一切圓滿,能除遣現世、後世一切衰損之根源,惟是如來聖教」,並不是佛教自誇之言,是基於業果而說,聖教說的是符合業果的修行之道,而聖教包括一切善。

 

欲趨入聖教者,如《俱舍論》說:先要住戒,次方從事於聞思修。­是故無論修何種行,皆以清淨戒為根本。

既然聖教是一切圓滿的根源,要進入佛教的修行該如何做?就說到要在有清淨戒的情況下聞思修。具戒,則聞思修越多,往解脫方向的力量越大,脫離了戒,聞思修就變成與解脫無關的聞思修,因此,一定要先住於戒。

 

而出家及近圓者,最初須清淨自所受戒。如是宣說學處毗奈耶:佛滅度後即是大師,是故應當恭敬聽聞。聞後,雖微細戒亦應勵力守護,況粗大惡行乎?如《苾芻戒》云:我入涅槃後,此是汝大師。又云:聽已當正行,如大仙所說。於諸小罪中,勇猛亦勤護。心馬難制止,勇決恒相續。別解脫如銜,有百針極利。若人違軌則,聞教便能止。大士若良馬,當出煩惱陣。若人無此銜,亦不曾喜樂。彼沒煩惱陣,迷轉於生死。

「出家」指沙彌,「近圓」指比丘。沙彌及比丘應以清淨戒律為本。戒要如何清淨?首先要聞戒。

戒律的傳承是,第一代祖師是佛陀,第二代祖師是大迦葉尊者,第三代祖師是阿難尊者……。會說前七代是殊勝七賢。另一方面,佛陀涅槃前,阿難尊者問佛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佛陀回答以戒為師[2]。也就是說,代表佛陀的是戒律。導師唯一的作用是講法,這些法才是真正的導師,這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不只是要聽戒,而且要非常恭敬地聽聞,把它當導師。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可以導正現在一些奇怪的做法。

聽聞之後,從動機、加行開始,盡量於細微處都一一守護。譬如現在受了居士五戒,雖然受的戒是粗的,但是真正要修行的話,要一天勝過一天,往清淨處走,這是獲得成就的方式。



[1] 法尊法師譯序:「宗喀巴大師于前藏朗增敦寺安居時,與熱打瓦教卻把讓二位法主共同抉擇如來聖教,為諸大眾講說戒法,其弟子迦曹結記錄,遂成此書。此中先說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識規矩等,次釋二百五十三戒。至於後十六事,另有別本。初歸敬三頌,前二頌係宗喀巴大師從有部戒經錄出,後一頌為大師自造。次即正文譯義。」

[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復次汝等苾芻!若法能於現在及未來世生長利樂者,汝等應當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勿使廢忘,欲令梵行得久住世,安樂人天利樂饒益諸眾生故。此法是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譬喻、論議。此十二分教,若能受持讀誦如說行者,能於現未生長利樂,乃至慈愍群生佛法久住。汝等苾芻!我涅槃後,作如是念:『我於今日無有大師。』汝等不應起如是見,我令汝等每於半月說波羅底木叉,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是汝依處,若我住世無有異也。」

不守戒的過患及守戒的功德

十一、不守的過患:()現法可見的過患:1.導師訶責; 2.上師、阿闍黎、僧眾訶責; 3.同行梵友訶責; 4.由法性力而自令卑下; 5.他士夫輕賤; 6.以前未得的功德得不到,已得的失去; 7.死時極悔而死。()非現法可見的過患:1.迴向往生善趣也不可成就; 2.往生惡趣。

 

十二、守護的功德:1.可獲得以前未獲的功德; 2.死時無遺憾; 3.獲得十方對於持戒清淨的讚譽; 4.睡眠安穩; 5.平時亦得十方諸神守護; 6.於有清淨戒的比丘及梵士面前無不安與畏懼; 7.敵人不加傷害,反會加以保護; 8.非人欲害也找不到機會; 9.衣食住行都輕易獲得; 10.往生時發願生到何處都能順利成辦。


清淨戒與不清淨戒

十、作用:

一個比丘犯了根本罪就不清淨,沒有犯根本罪就是清淨的比丘。人們會說這個比丘不清淨,因為他會看股票等,看股票等對出家人等雖然是過失,但是不能從此處說此比丘清不清淨,清不清淨要看有沒有犯根本罪。

 

()清淨戒的作用:1.所斷的作用:斷除輪迴整體及別體的苦,以及斷除其因集諦所攝的業與煩惱。2.所作的作用:暫時獲得人天的果位,究竟獲得菩提。

持戒不只是守住底線不犯,連動機方面等都守護,這樣業與煩惱都會斷除。居士戒只有五戒,但是徹底執行的話,能得阿羅漢果,這並不是說只守不殺人等就可以成辦阿羅漢果,而是連動機等都守護。這樣的守戒與比丘守戒有什麼差別?沒有。所以居士成就阿羅漢果的路與比丘沒有不一樣。

 

犯根本罪但無覆藏

()不清淨戒的作用:

1.無覆藏的:可以成辦戒的六個目的(可以獲得菩提、獲得增上生、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法、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可以還淨墮罪)。

不清淨戒還分無覆藏與有覆藏二種。如一個比丘一氣之下殺了人,這個比丘之前並沒有想殺人的心,事後也非常後悔,並沒有想藏匿的心態,這樣就是戒不清淨但無覆藏的情況。但是只要他有一刻的覆藏心,就不是「戒不清淨但無覆藏」,是「戒不清淨且有覆藏」。

雖然犯了根本戒,但是無覆藏,還可以成辦戒的六個目的:可以獲得菩提、獲得增上生、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法、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可以還淨墮罪。

「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捨戒的時候戒是怎樣,重受時也是那樣,也就是以前不清淨的戒,重受也不會變清淨。

若想:一個依次受過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的比丘殺了人,因為他是比丘,所以只犯了比丘戒,沒有犯沙彌戒;如此,他把比丘戒捨去,因為他沒犯沙彌戒,所以是清淨的沙彌,而後再重受比丘戒。想用這樣的方式鑽漏洞,這也是不成的。當此人未捨去比丘戒時,他的沙彌戒是清淨的,但當此人捨去比丘戒時,他的沙彌戒也會變成不清淨。

「可以還淨墮罪」:可以清淨墮罪這點是最重要的。

對於戒律,最好的是守護不犯,但是更要緊的是違犯了要懺悔。犯根本罪的比丘要怎麼清淨罪?什麼時候清淨罪?

對於犯根本罪但無覆藏的比丘,僧團會罰他不可以做五個殊勝事,要做五個低劣事。不准做五個殊勝事是:一、不可以接受頂禮。二、不可以與其他僧人平起平坐,如不可以一起聽法、不可以一起吃飯、不可以與無罪的僧人同睡一房,出門時,要讓他人先行,自己隨後,且要自處低下,不可抬頭挺胸。三、不可以擔任五個阿闍黎及二堪布。四、於布薩時,不可以擔任提起他人墮罪的工作。五、不可以以上對下的態度對他人說「你犯了錯,要改過」。要做五個低劣事是:一、開關大殿門等相關事。二、打板等相關事,上下課有很多需要服務的事,他都要做。三、鋪坐墊。四、點燈、熄燈。五、坐在比丘最末、沙彌之前。犯根本罪但無覆藏的比丘,無論戒臘如何,都會退到比丘的最後面、沙彌的前面,也就是如果有新比丘,也會排在他前面,當有第二個犯根本戒但無覆藏的比丘,他的位置才會往前移。因為處在比丘最末,所以受供飯食時可能會吃不飽或吃剩菜剩飯。終身這麼做,當他往生時,他的罪就淨除了。或是他精進修行,在往生前,若證得不還果,罪(性罪)就清淨了,證得阿羅漢果,墮(遮罪)就清淨了。

若犯僧殘,僧團也會罰他不可以做五個殊勝事,要做五個低劣事,但是時間是有天數限制的,不是終身,當懲罰天數結束,他的罪就清淨了。「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是用在犯根本罪但無覆藏及犯僧殘上。對於犯根本罪且有覆藏的比丘,僧團會開除他,沒有「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這條路。犯捨墮、單墮,不會用「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有另外的處理方式。犯悔過,只要自己發露懺悔即可。

現代人或許會認為這些懲罰是在整人,但是若是真的修行者,會認為這是佛陀的慈悲,令戒可以還淨;若沒有這些,戒就無法還淨。

 

犯根本罪且有覆藏

2.有覆藏的:不可成辦戒的六個目的(此生無法獲得菩提、也無法成辦獲得人天的增上生、重新受戒也不可以生起戒、不堪與僧眾一起受用法、不堪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無法還淨墮罪)。

一個比丘犯了根本罪且有覆藏,那麼他的罪就懺不掉,且重新受也不會得戒,也就是沒有得戒的資格。

 

問:一個比丘做了不淨行就不再是比丘嗎?還是他要自己捨戒才不是比丘?

對於犯戒,最重要的是要有懺悔心,無心懺悔是很嚴重的事。受比丘戒,承諾不殺、不盜、不淫等,若犯了淫戒,這條戒就變成壞戒,即清淨的戒變成不清淨的戒,但是其他幾條戒還是有的。所以要分二類:一是犯戒者只是一時昏了頭,但是畢竟是修行者,所以他沒有覆藏,犯後馬上懺悔,這樣一來,懺悔後,戒是可以恢復的。二是犯戒者有一刻覆藏的想法,戒就無法恢復。

佛陀是非常希望面對這種情況時,犯戒者立即向僧眾懺悔:「我犯了什麼錯……」,僧眾也會幫助這個人。譬如一個住持犯了戒,且立刻懺悔,那麼,他在僧團的地位會排到最後。他不能做五個殊勝行,要做五個低劣行,以前他是在前頭講經說法的,此後他就必須做打掃的工作。這些都要用懺罪的心去做,而且是終身服務,這樣他在死的時候,罪也就懺淨了。

若犯戒者有一刻的覆藏,那麼,他的罪就懺不掉,他這輩子的修行不會再增長。他也不能再待在僧團享用僧團的受用、無法與僧眾共住,因此僧團要開除他。

受了戒,什麼時候得戒?什麼時候失去戒?就別解脫戒而言,失去戒的情況有二種,一是生命結束時,二是捨戒,所以犯戒不是失去戒的原因。如果有人今天犯了淫戒,想說犯都犯了,又有第二次的不淨行,那麼,第二次也犯了淫戒。又若已經犯了淫戒,認為自己已經不是比丘了,就去偷盜,那麼又犯了盜戒。

犯戒後,若無覆藏,但覺得自己是長老,一下子地位掉到最後面,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況,這樣最好自己把戒捨去。

僧團開除犯戒者也不是失去戒的原因,所以這個犯戒者還是比丘。僧團開除人時,要給被開除者好的衣服、好的碗,不是說這個不准帶走、那個不准帶走。僧團開除人的原因是這個人不想好好懺悔、不想好好修行。若以後被開除者想再回僧團,看的也是這個人願不願意改過,如果他願意改過,要給他機會讓他繼續改。重點是大家在幫助一個人在解脫道上猛奔。


別解脫戒的住法

 九、住法:按部就班受過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的清淨比丘的相續中,既有居士戒,也有沙彌戒。

一個依次受過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者,他是比丘,但是相續中也有沙彌戒與居士戒。舉例時會說如疊銅板,受居士戒有五個銅板,受沙彌戒再疊五個銅板,受比丘戒再疊銅板上去,或如被繩子綑綁的柱子,一條繩子綑綁柱子,再綑綁一條繩子,再綑綁一條繩子,這柱子上三條繩子都有。

那麼,一個依次受過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的比丘殺了人,是犯了三個罪嗎?也不是。如空中有太陽與月亮,但陽光映蔽了月光便不見月光,其他二戒被比丘戒映蔽,故只犯一個戒。這是過失方面。但講到持戒的功德,又會說有三個功德。

又,沒有受居士戒直接受沙彌戒可以得戒,但不是無過的沙彌戒。沒有受沙彌戒直接受比丘戒可以得戒,但不是無過的比丘戒。

 

問:阿闍黎以藏文唸受戒文,我聽不懂,即使隨唸三次,因為唸的是藏文,我也不知道意思,這樣會得戒嗎?

受戒時完全聽不懂是得不到戒的,所以至少要能聽懂傳戒的儀軌。也必須了解傳戒的儀軌,也就是知道師長傳了什麼,如師長講這句話知道是在說五戒等。[1]另外,還需要具備出離心。

在《苾芻學處》「受戒人」這個科判裡說到受戒人的條件:具足順緣方面,有身圓滿、意樂圓滿、相圓滿。意樂方面是一定要有出離心。遠離違緣方面有:一、遠離生戒遮難,未造無間罪等。這邊的用語是「生戒」,所以有生戒的違緣就無法得戒。二、遠離安住遮難,非父母不許等。這邊的用語是「安住」,這是指雖然得戒,但是有這方面的違難,出家就不能持續下去,所以這一項違緣跟得戒無關。三、遠離增長遮難,如病等。生病會讓修行無法增長,所以這一項違緣也跟得戒無關。四、遠離端嚴遮難,如禿頭及諸根不具等。缺肢等身體不莊嚴也跟得戒無關。

傳戒還牽涉二件事:

一、戒律中有明確規定,傳戒者必須以背誦的方式唸出戒文,而且不能有錯。如果傳戒者是看著書唸戒文,受戒者是得不到戒的。達賴喇嘛尊者就是很好的典範,戒文很長,但是他仍無誤地背誦出戒文而傳戒。反之,我在台灣有看過傳戒者是看書唸出戒文,這樣受戒者是得不到戒的。

二、受戒者也要聽懂在傳戒,聽不懂也得不到戒。傳戒者以藏文背出戒文,為了讓聽者聽懂,所以透過翻譯翻成中文,這樣一來,受戒者聽的不是傳戒者本身的話,是翻譯者的中文,然而翻譯者不是傳戒者,這樣受戒者有得戒嗎?這個問題跟以前爭論以巴利文、梵文傳戒的問題是一樣的。

總之,傳別解脫戒,必須是用背誦戒文的方式傳戒,受者也必須要聽懂,二者都必須具備,否則受者不會得戒。[2]

 



[1] 我們受戒時,達賴喇嘛尊者給了一尊小佛像。回到住處後,老師想在各小佛像底下一一標明名字,就問:「哪尊佛像是你的?哪尊佛像是他的?」我就納悶不都是一樣的佛像嗎?就問到:「需要這樣做嗎?」老師回答:「需要,這是尊者給你的!」也就是說,其實是有差別的。也許有人會想「尊者對著一群人說,好像沒針對我」,這尊小佛像表明了「這是針對你」。

[2] 問:在受密乘戒時,傳戒者是說藏文,但有時候所說的內容也沒有全部被翻譯中文,這樣受戒者會得戒嗎?

答:傳戒者以背誦的方式唸出戒文,受戒者要聽懂戒文,是傳別解脫戒的規定,傳菩薩戒及密乘戒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像傳菩薩戒,有依寂天菩薩的傳軌而傳,也有不依那個文,但是意思已經被表達了,也是可以的。受密乘戒主要是觀想傳達的內容,像灌頂時有要穿戴什麼、放什麼在頭上等,為的也是易於生起觀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