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6月22日(星期六),時間上午10: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6月2日起至6/16期間格西拉有其他行程安排,所有課程暫停,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清淨戒與不清淨戒

十、作用:

一個比丘犯了根本罪就不清淨,沒有犯根本罪就是清淨的比丘。人們會說這個比丘不清淨,因為他會看股票等,看股票等對出家人等雖然是過失,但是不能從此處說此比丘清不清淨,清不清淨要看有沒有犯根本罪。

 

()清淨戒的作用:1.所斷的作用:斷除輪迴整體及別體的苦,以及斷除其因集諦所攝的業與煩惱。2.所作的作用:暫時獲得人天的果位,究竟獲得菩提。

持戒不只是守住底線不犯,連動機方面等都守護,這樣業與煩惱都會斷除。居士戒只有五戒,但是徹底執行的話,能得阿羅漢果,這並不是說只守不殺人等就可以成辦阿羅漢果,而是連動機等都守護。這樣的守戒與比丘守戒有什麼差別?沒有。所以居士成就阿羅漢果的路與比丘沒有不一樣。

 

犯根本罪但無覆藏

()不清淨戒的作用:

1.無覆藏的:可以成辦戒的六個目的(可以獲得菩提、獲得增上生、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法、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可以還淨墮罪)。

不清淨戒還分無覆藏與有覆藏二種。如一個比丘一氣之下殺了人,這個比丘之前並沒有想殺人的心,事後也非常後悔,並沒有想藏匿的心態,這樣就是戒不清淨但無覆藏的情況。但是只要他有一刻的覆藏心,就不是「戒不清淨但無覆藏」,是「戒不清淨且有覆藏」。

雖然犯了根本戒,但是無覆藏,還可以成辦戒的六個目的:可以獲得菩提、獲得增上生、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法、可以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可以還淨墮罪。

「重新受戒仍可以生起戒」:捨戒的時候戒是怎樣,重受時也是那樣,也就是以前不清淨的戒,重受也不會變清淨。

若想:一個依次受過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的比丘殺了人,因為他是比丘,所以只犯了比丘戒,沒有犯沙彌戒;如此,他把比丘戒捨去,因為他沒犯沙彌戒,所以是清淨的沙彌,而後再重受比丘戒。想用這樣的方式鑽漏洞,這也是不成的。當此人未捨去比丘戒時,他的沙彌戒是清淨的,但當此人捨去比丘戒時,他的沙彌戒也會變成不清淨。

「可以還淨墮罪」:可以清淨墮罪這點是最重要的。

對於戒律,最好的是守護不犯,但是更要緊的是違犯了要懺悔。犯根本罪的比丘要怎麼清淨罪?什麼時候清淨罪?

對於犯根本罪但無覆藏的比丘,僧團會罰他不可以做五個殊勝事,要做五個低劣事。不准做五個殊勝事是:一、不可以接受頂禮。二、不可以與其他僧人平起平坐,如不可以一起聽法、不可以一起吃飯、不可以與無罪的僧人同睡一房,出門時,要讓他人先行,自己隨後,且要自處低下,不可抬頭挺胸。三、不可以擔任五個阿闍黎及二堪布。四、於布薩時,不可以擔任提起他人墮罪的工作。五、不可以以上對下的態度對他人說「你犯了錯,要改過」。要做五個低劣事是:一、開關大殿門等相關事。二、打板等相關事,上下課有很多需要服務的事,他都要做。三、鋪坐墊。四、點燈、熄燈。五、坐在比丘最末、沙彌之前。犯根本罪但無覆藏的比丘,無論戒臘如何,都會退到比丘的最後面、沙彌的前面,也就是如果有新比丘,也會排在他前面,當有第二個犯根本戒但無覆藏的比丘,他的位置才會往前移。因為處在比丘最末,所以受供飯食時可能會吃不飽或吃剩菜剩飯。終身這麼做,當他往生時,他的罪就淨除了。或是他精進修行,在往生前,若證得不還果,罪(性罪)就清淨了,證得阿羅漢果,墮(遮罪)就清淨了。

若犯僧殘,僧團也會罰他不可以做五個殊勝事,要做五個低劣事,但是時間是有天數限制的,不是終身,當懲罰天數結束,他的罪就清淨了。「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是用在犯根本罪但無覆藏及犯僧殘上。對於犯根本罪且有覆藏的比丘,僧團會開除他,沒有「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這條路。犯捨墮、單墮,不會用「捨五殊勝事、行五低劣事」,有另外的處理方式。犯悔過,只要自己發露懺悔即可。

現代人或許會認為這些懲罰是在整人,但是若是真的修行者,會認為這是佛陀的慈悲,令戒可以還淨;若沒有這些,戒就無法還淨。

 

犯根本罪且有覆藏

2.有覆藏的:不可成辦戒的六個目的(此生無法獲得菩提、也無法成辦獲得人天的增上生、重新受戒也不可以生起戒、不堪與僧眾一起受用法、不堪與僧眾一起受用生活的受用、無法還淨墮罪)。

一個比丘犯了根本罪且有覆藏,那麼他的罪就懺不掉,且重新受也不會得戒,也就是沒有得戒的資格。

 

問:一個比丘做了不淨行就不再是比丘嗎?還是他要自己捨戒才不是比丘?

對於犯戒,最重要的是要有懺悔心,無心懺悔是很嚴重的事。受比丘戒,承諾不殺、不盜、不淫等,若犯了淫戒,這條戒就變成壞戒,即清淨的戒變成不清淨的戒,但是其他幾條戒還是有的。所以要分二類:一是犯戒者只是一時昏了頭,但是畢竟是修行者,所以他沒有覆藏,犯後馬上懺悔,這樣一來,懺悔後,戒是可以恢復的。二是犯戒者有一刻覆藏的想法,戒就無法恢復。

佛陀是非常希望面對這種情況時,犯戒者立即向僧眾懺悔:「我犯了什麼錯……」,僧眾也會幫助這個人。譬如一個住持犯了戒,且立刻懺悔,那麼,他在僧團的地位會排到最後。他不能做五個殊勝行,要做五個低劣行,以前他是在前頭講經說法的,此後他就必須做打掃的工作。這些都要用懺罪的心去做,而且是終身服務,這樣他在死的時候,罪也就懺淨了。

若犯戒者有一刻的覆藏,那麼,他的罪就懺不掉,他這輩子的修行不會再增長。他也不能再待在僧團享用僧團的受用、無法與僧眾共住,因此僧團要開除他。

受了戒,什麼時候得戒?什麼時候失去戒?就別解脫戒而言,失去戒的情況有二種,一是生命結束時,二是捨戒,所以犯戒不是失去戒的原因。如果有人今天犯了淫戒,想說犯都犯了,又有第二次的不淨行,那麼,第二次也犯了淫戒。又若已經犯了淫戒,認為自己已經不是比丘了,就去偷盜,那麼又犯了盜戒。

犯戒後,若無覆藏,但覺得自己是長老,一下子地位掉到最後面,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況,這樣最好自己把戒捨去。

僧團開除犯戒者也不是失去戒的原因,所以這個犯戒者還是比丘。僧團開除人時,要給被開除者好的衣服、好的碗,不是說這個不准帶走、那個不准帶走。僧團開除人的原因是這個人不想好好懺悔、不想好好修行。若以後被開除者想再回僧團,看的也是這個人願不願意改過,如果他願意改過,要給他機會讓他繼續改。重點是大家在幫助一個人在解脫道上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