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了太多的法,而諸多祖師大德們也努力地解釋著,可是縱使解釋很多,仍舊無法讓大家了解,這肇因於佛法具有其深度、廣度與複雜度。一般而言,大多是搞不清楚,以為念了幾天的阿彌陀佛,就好像很精進,無論在漢、藏或印度,這樣認為的人很多。又譬如行大禮拜、供曼達、或做功課等等,一輩子為了這些忙碌著,這當然也需要正知、正念,但卻又似乎無須提倡的樣子,畢竟專心持咒等等,不是太困難。
問題是佛法的內容浩瀚無邊,以正知去了解的範疇太廣、用正念又念不過來,常常會忘記也很正常,因此,三大寺與那瀾陀大學的法脈傳承,十分強調與重視以正知先了解,清楚後用正念牢記在心,更有力道的話,就是剷除逆緣、修積順緣,猶如黃金純度的衡量:能剷除多少懈怠、多少耽著劣事、多少自輕,以及能有多少四力,便代表精進的純度就有多高。
從佛陀時代至今,皆會談論大乘與小乘,前者指的是成佛的道、後者則是阿羅漢的道,而這兩者都是從資糧道進展到無學道,其內容會包括平常我們所上的一系列課程,而針對這些正知的範疇應勤加學習,並以正念保護。若非如此,例如佛教在其他地方都有另外的作法,結果卻變成與佛法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西藏,有一些大家都認為很好的修行者,做了幾個精緻的朵瑪,帶到山洞裡長年打坐閉關,而整天忙著的,就是唸誦厚厚一疊的功課,由於唸了一輩子,可能累積不少功德,問題是,像五道十地的概念等等完全沾不上邊。話說戒除殺盜淫妄,人人都會講,接著若僅是擺個佛像努力祈求,這類的作法的確是能使信心度增強,但充其量也只有如此而已。大家學到目前為止,必須知道一點:或許努力一輩子在佛法上、唸了一輩子,假使沒讀過大經大論,心裡扯不上跟佛法有關的內容,最後很可能變成跟佛法毫無關係,而不管是法王、抑或是廣論,皆強調同樣的道理。
但是研讀經教並不是那麼容易,於是產生了剛剛提過的奇異現象,諸如唸一句什麼,就能壞百劫所造下的罪業;唸一句佛號,便可累積恆河沙數的資糧。或許會有人質疑,難道這些不都是佛陀說的?是佛陀說的沒錯,不過真的是如字面上所說的,完全不附帶條件嗎?話說回來,有的描述是即便為外道或十惡不赦的大罪人,唸了也可以獲得利益,看起來似乎也無須具備任何條件的樣子。佛陀為何這麼說?其實在心要莊嚴論第一品可以找到箇中的答案,即這類的說法是為了引渡懈怠的有情到佛門而講,換言之,就是為了讓懈怠的有情進入佛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