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大乘vs.小乘

佛陀講的法只有大乘跟小乘,大乘又分般若乘(顯宗)及金剛乘(密宗)小乘有聲聞乘及獨覺乘。又,佛教有「有部」、「經部」、「唯識」及「中觀」之說,「有部」及「有部宗」有差別,前者指宗義者,而後者指持有的宗義,同理,「經部」及「經部宗」、「唯識」及「唯識宗」、「中觀」及「中觀宗」亦同。佛陀三轉法輪,第二轉法輪宣說的是中觀見,第三轉法輪宣說的是唯識見。總之,持有部或經部見者,就稱做小乘的宗義者,若持的是唯識見及中觀見,就稱做大乘的宗義者。
大、小乘的道皆可分成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聲聞乘即指聲聞的五道,獨覺乘即獨覺的五道。證悟大乘的五道就稱做大乘行者,證悟聲聞或獨覺的五道就稱做小乘行者。
故「大乘行者」與「大乘宗義者」兩者的定義截然不同。漢、藏的學佛者,基本上學的是大乘的法;以宗義來說,學的就是大乘的宗義。如果在斯里蘭卡,學的就是小乘的法及其宗義。之所以要這樣區分的理由就是,「大乘宗義者」不等於「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是入道行者,修持大乘宗義者未必是已入道。
佛典裡講的大乘跟小乘,講的就是修道中的大乘跟小乘。小乘追求的果是阿羅漢,修的內容是四聖諦或十二因緣;大乘追求的果是成佛,所修的內容就是以菩提心為主。小乘相當於《廣論》的中士道,大乘則相當於上士道。至於下士道,又是如何產生?在佛典裡不是沒有下士道,只是沒有分出一個比小乘再小的一個乘,若依照這種方式分類的話,可能就會變成「小乘」、「中乘」、「大乘」,而聲聞乘及獨覺乘的道就得歸類到中乘裡。
大乘佛典抑或小乘佛典都會談到暇滿、十善及十惡、皈依等,這些法類在《廣論》中歸屬在下士道,其實在密續裡也會談皈依等,若問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已不可考,但是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就已經將追求人、天善趣的下士夫區分出來,《廣論》裡即有龍樹菩薩的引用說「增上生」和「決定勝」,「增上生」講的就是人、天善趣,「決定勝」講的是解脫及成佛,將追求人、天善趣分成一類,追求解脫及成佛分成一類。而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及世親菩薩的《俱舍釋》中就有三士的名相,因此可以說下士道其實是從上士道或是從中士道裡區分出來的一個法類。
佛法的法指的是涅槃法。我們通常會講佛法就是行好事、做好人等,這樣的說法或許沒有錯,可是若詳加解釋的話,事實上這個法指的是涅槃的法,而涅槃有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兩種。換言之,要走向涅槃,只有大乘道及小乘道這兩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