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道諦

  道諦—道、如、行、出。道諦確實能夠得到涅槃,是能走向解脫的,真正能夠出離的。世間道沒辦法讓我們出離,它不是道,因為它無法真正引導我們不再回到輪迴,這是道。如,是從空正見是符合事實的,能直接對治煩惱去說;行,即行止,它是現證自性涅槃之智。

  外道認為:你(佛教)說以前沒有空正見、四諦十六行相的道,經過學習、禪定,現證四諦十六行相,最後可以滅除貪瞋癡,可以達到解脫。以前沒有道,在因緣配合下可以產生道,與此相同,阿羅漢或佛陀雖然沒有煩惱,但是在一些因緣下,可以再產生煩惱。如果阿羅漢產生了煩惱,可以說他再次回到輪迴,失去解脫。這樣前面的解脫就變成暫時的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因此不認同解脫之後,煩惱就不再復生。這是否定解脫、滅諦,從道諦方面說,就變成沒有解脫道。自宗是這樣回答的。如1+1=2是符合事實的,當了解了這個,其他1+1=81+1=5的想法就不會再有。又如某人眼力不好、又處在黑暗等的清況下,將繩子誤認為蛇,因此被嚇到發出驚叫聲,但是繩子畢竟是繩子,打開燈,靠近看,一看到那是繩子,剛才那種以為看到蛇的反應就再也不會有。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確實都沒有產生道,可是一旦產生道,道就只會再進步,不會再後退;這與煩惱不同,煩惱是沒有根據的,認清之後就不會再產生。這樣就建立了解脫,也建立了解脫道。

  空正見是明,它的反面是無明,我執叫做無明,這是以最標準的情況來說。若以大範圍來說,一切道都類似明的眷屬,基本上可以說是明,煩惱品都稱為無明,煩惱的部份則是不明的眷屬。即大範圍來說,明就是明事理,小範圍來說,明是明空性,無明是不明空性。為什麼空正見是明?它沒有被黑暗遮住,所以是明亮的,被黑暗遮住就是不明,黑暗在這裡是我執。道諦為什麼沒有被無明遮住,它明了什麼?它明了空性這個最終的事實。所以以嚴謹的角度說,明與無明是在講空性與實有我執這方面。
  說空正見是唯一的解脫道,只有空正見有辦法,其他的不行。如此,如慈悲、了解無常、苦等這些是解脫道嗎?就像禪宗的口吻:只要修空性就好,其他的都不究竟,都不是解脫道。如此了解苦、無常等中、下士道到底是不是行者要修的道呢?它是不是滅除煩惱的道?從究竟上來說,這些不是,但是範圍拉大,可以說是。也就是,以《廣論》的口氣來說,修無常、苦等這些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後都重要,是主要的道;而《釋量論》文字上會出現「這些都沒有辦法斷煩惱」、「這些都不是解脫道」、「只有空正見才能斷煩惱」等,從文字表面上看,二者是衝突的,但是事實上並不衝突。修無常、苦等這些稱為成熟的道,扮演的是從後面推一把的角色,真正解決煩惱的其實是空正見。而空正見要斷煩惱必須要有修無常、苦等這些修行的協助,如果沒有這些,空正見根本無法生起。所以二者必須要搭配。
   佛教與外道的區別是從無我、有我來區分,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都不會說無我。換句話說,他們不修空正見。他們也許會修無常、會修苦,就是不會修空正見。這個就叫外道的道。無我見配上修無常、苦等就是佛教的道,離開了無我見,單純修其他的內容,其實會變成外道的道。佛教強調慈悲,為什麼世尊、歷代大師還要去駁斥外道呢?關鍵就是這裡。即修無常、苦等內容一定要搭配無我見,不搭配無我見的話,就變成辛苦沒有成果。像農夫辛苦施肥、灌溉等,就是為了要收割,若很努力地去施肥、灌溉,卻不去作收割的動作,就會勞而無果。同樣的,修無常等內容是要用它來推動空正見,修空正見從而得到解脫,若很努力地修前面那些內容,卻不碰空正見,就會徒勞無益。所以後文會駁斥外道的道,說修外道的道沒有辦法解脫,修外道的道一無是處等。其重點是要說:不修空正見,修其他的,都是徒勞無益。
  總之,重點有二,一、只有修空正見才是解脫道,修其他的道是解脫不了的。當然其他的道要配合它。二、配合空正見就是佛教的道,不配合的話,就是外道的道。